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世界之最全知道
27113000000025

第25章 追踪奇妙的动物世界之最(5)

雨燕是长距离速度飞行的冠军。但有些猛禽,如鹰隼一类的隼形目鸟类,在俯冲捕食的一瞬间,其速度也是惊人的,时速常可达297千米以上。此刻,你就能听到由于隼的疾飞,翅膀摩擦空气而发出的呼哨声。

最能捕鱼的鸟

鸬鹚是水鸟名,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鸬鹚是鹈形目鸬鹚科的一属,有30种。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我国古代就已驯养利用,为常见的笼养和散养鸟类。野生鸬鹚分布于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该鸟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体长最大可达100厘米;嘴强而长,锥状,前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有大白点;生殖期中,胁下有大块白斑,头及颈密生白丝状羽;头后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幼鸟的下体黑色,杂以白羽;眼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鸬鹚是鸟类中优秀的潜水明星。它们主要以小鱼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鸬鹚在水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水域,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

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只有借助敏锐的听觉才能百发百中。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所以,在我国南方和印度的江河湖海中能见到渔民们驯养的鸬鹚在帮助渔民们捕鱼。

渔民们放出鸬鹚之前,先在鸬鹚的脖子上套上一个皮圈,这样,就可以防止鸬鹚将捕获的猎物吞下肚子。鸬鹚捕到鱼后跳到渔民的船上,在渔民的帮助下将嘴里的鱼吐出来。鸬鹚很贪食,一昼夜它要吃掉三斤重的鱼。一条35厘米长、半斤重的鱼它能一口吞下。

鸬鹚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及非洲大陆的江河湖海中。人们常见的是江河中的普通鸬鹚。其实,鸬鹚的种类也很丰富。它们虽然都属于鸬鹚,但是相貌和习性各有特色。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加拉帕戈斯鸬鹚和广泛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大鸬鹚都是十分有特色的品种。

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它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它的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

鸬鹚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情况与家鹅相似。每当繁殖季节,鸬鹚到临近水域的悬崖峭壁上、大树上或沼泽地的矮树上、芦苇中以树枝或海藻营巢;卵白色而具蓝或浅绿光泽,孵化期28天;雏鸟为晚成性,亲鸟把捕捉到的鱼贮在喉囊中,雏鸟将头伸入啄食。在一些地方人们驯化它们用以捕鱼。

最忠贞恩爱的鸟类

在众多鸟类中,雌雄间结成终身伴侣的不多,但也有,比如美丽的天鹅,它们不仅在繁殖期成双成对,相互恩爱非常,就是在其他时间,也一起觅食、休息、戏水,即使在迁徙途中,也前后照应从不分离。一旦有一只不幸死去,另一只宁肯单独生活一辈子,也不再另选佳偶,真称得上是忠贞的伴侣。

天鹅一向是人们珍重和爱戴的鸟类,它那洁白的身躯,给人以圣洁高雅之感,它那悠然自得、从容不迫的飞翔姿态,显得是那样高贵。它是吟诗入画的对象,是作曲的题材,是人们心目中的珍禽。

天鹅是属于大型水禽,体重约有10公斤。共有5种,我国有3种,它们是大天鹅、小天鹅及疣鼻天鹅。其中疣鼻天鹅曾在迁徙中飞越过的珠穆朗玛峰,在鸟类飞行高度上名列前茅。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南方的巴音布鲁克,有一个天鹅湖,这个湖的面积有一千多平方千米,说是“湖”,实际上是由湖泊、河流、沼泽地带所组成的水域,这里人烟稀少,气候凉爽,地势广阔,具有丰富的水生食物来源,每年都有不少天鹅在这里繁殖。目前,已经被国家正式定为“巴音布鲁克天鹅保护区”。

青海省的泉湾,流水潺潺,两岸有宽阔的牧草地,冬天有大量的天鹅到此越冬,故此泉湾得到了冬天“天鹅湖”的美名,近年来,在渤海湾的无棣县埕口盐场,发现有一百多只大天鹅在此越冬,有关部门已经加以保护。

天鹅有着亲密的“夫妻”关系,在繁殖期表现尤为突出,以观察疣鼻天鹅的习性为例。疣鼻天鹅又称哑天鹅、无声天鹅、赤嘴天鹅或白鹅,繁殖在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等地。当这些地区的湖面刚刚解冻不久,它们就从温暖的南方飞来至此。只见它们成对地分散在蒲苇滩上活动,形影不离。一两个星期后它们开始寻找巢区了,它们多选择在距离滩边200~500米的蒲苇滩深处筑巢,僻静安全,很少有干扰。它们选用蒲苇的茎、叶,搭成一个直径为1米,高0.6~0.8米的圆形巢,巢的结构紧密而下凹,里面铺些干水草、蒲草及腹部脱下的绒羽等物。

“夫妻”做巢配合和谐,不声不响,非常迅速。巢做好后,雌天鹅便开始产卵,一般一窝以产6枚为多,卵呈苍绿色,并带有污白色的细斑。卵重约370克,是我国鸟类中最重的鸟卵。卵黄含量较多,甚至雏鸟出壳后,仍有1/3卵黄在腹腔里,这样,如果遇到天气寒冷或因其他不利因素造成取食困难时,雏鸟可暂时不至于饿死。

孵卵主要由雌鸟担任,而雄鸟负责巡逻守卫,看来它们有着明确的分工,有雄鸟守护在巢旁,雌鸟可以安心地在巢内孵卵了。如果有一只老鹰出现在巢区的上空,机警的雄鸟立即起飞迎上前去,且“啪啪”地用力扇动翅膀,以向雌鸟报警,雌鸟闻讯后,迅速用树枝、蒲苇将卵盖好,自己轻轻离巢远去,使卵或雏鸟免遭厄运。老鹰被赶走了,雄鸟飞回来了,雌鸟也平安地回巢继续孵卵。一场危机烟消云散,它们又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7月中旬,劳累了几个月的亲鸟要换“新装”了,它脱去旧羽,要重新长出新羽来。这需要一段时间,雄鸟很体贴雌鸟,主动把照顾“子女”的任务承担下来,使雌鸟安心地去换羽,它独自带领着幼鸟去寻找食物,练习飞翔技术。天鹅“夫妻”间的恩爱,实在值得称赞。

最勇猛的雕

金雕,隼形目,鹰科,雕属,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最勇猛的鸟类。

金雕别名鹫雕、洁白雕、红头雕,是雕属中体形最大的一种。金雕嘴形大而强,头顶暗褐,后颈赤褐色,肩羽色较淡,呈赤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暗褐,羽基暗褐色,具暗色斑,尾羽尖端1/4为黑色,其余为灰褐。

金雕是雕属中最大、最凶猛的一种,在可可西里栖息于东部高寒草原环境中。飞行速度极快,常沿着直线或圈滑翔于高空。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上,营巢材料主要以垫状植物的根枝堆积而成,内铺以草、毛皮、羽绒等。金雕主要捕食大型的鸟类和中小型兽类,所食鸟类有赤麻鸭、斑头雁、鱼鸥、雪鸡,兽类有岩羊幼仔、藏原羚、鼠兔、黄鼬、藏狐等,有时也捕食家畜和家禽。

金雕是珍贵猛禽,在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雕数量稀少,而且因其羽毛在国际市场价格昂贵,特别需要保护。

最能吃蝗虫的鸟

蝗虫俗称蚂蚱。饲养观赏鸟的老人,提着鸟笼走在草地里,顺手捉几个蚂蚱喂鸟;小朋友放学后,到庄稼地里逮几个拿着玩,或多抓些带回家去喂鸡。如果蝗虫数量太多了,那可就麻烦了,甚至可以形成蝗灾。

1929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蝗害面积达3 600余万亩,损失的玉米、小麦、大麦、水稻等农作物价值1 000万银元以上。据报道,那时在沪宁线上的下蜀镇,因蝗虫把铁路掩盖了,致使火车无法前进而误点两小时。

蝗虫如此厉害,对它进行防除的问题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制定出了各种措施,其中一条就是要充分利用它的鸟类天敌。吃蝗虫的鸟类有燕鸻、白翅浮鸥、田鹩等,尤以燕鸻最为突出。

燕鸻上体棕灰褐色,下体前半部为棕色,后半部是白色;嘴短宽,体形适中。它飞起来很像燕子,可又多在地上行走活动,因此,人们一般都叫它“土燕子”。夏天燕鸻迁来我国,繁殖在沿海一带地区。燕鸻喜结群活动,少则几十只,多则上百只。它飞行迅速,垂直落下,在地上行走也喜疾驰。燕鸻4~7月间结群繁殖,卵即产在草地或沙土凹陷处,内铺一些新鲜嫩草。燕鸻每窝产卵2~5枚。白天阳光充足,气温较高,亲鸟不在窝内孵卵,夜晚气温明显下降,亲鸟归窝。

燕鸻是有名的食虫鸟,在蝗虫尚未繁殖之际,燕鸻就捕食各种甲虫、蜻蜓、地老虎等,到了夏天,蝗虫大量繁殖时,燕鸻的“食谱”里就只有蝗虫了。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对燕鸻的实验得知,一只燕鸻的雏鸟每天平均吃掉30克蝗虫,大约相当于90只,如按一窝有3~4只雏鸟计算,一窝每天要吃掉90~120克,大约合270~360只蝗虫,再加上亲鸟食蝗虫的数量,每天可消灭蝗虫540只以上,在4个月的繁殖、育雏过程中,每窝燕鸻所吃的蝗虫累计起来约有65 000只,如果按每只蝗虫体长5厘米计算,一窝燕鸻在繁殖期间,所吃的蝗虫头尾相接,竟达3 000米长。燕鸻真不愧是鸟中的“除蝗能手”。

我们保护了燕鸻的正常生活和繁殖,也就如同保护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

最早有喙的鸟类

最早有喙的鸟类是孔子鸟。它前肢还有翼爪,体形似鸡大小,已经开始飞行,但能力不是很强。在雄性孔子鸟尾部还长着一对尾羽。其生存年代在距今1.25亿年的白垩纪早期。

孔子鸟不仅是世界上已知最早有喙的鸟类,而且是一个既特化又十分原始的古鸟。在已经发现的所有鸟类化石中,孔子鸟仅仅比始祖鸟进步,而比其他任何一种鸟类都原始。例如翅膀上的利爪还相当发达,而且手指的指节数量也没有减少。

与绝大多数的中生代早期鸟类不同,孔子鸟牙齿已经完全退化。孔子鸟的飞行能力比始祖鸟要强,而且后肢也已经更适合于攀缘树木。此外,孔子鸟与始祖鸟有非常不同的另外一点显著特征,那便是骨质的尾椎已经愈合为一根较短的尾综骨,而始祖鸟还保留有23节自由的尾椎。虽然具有角质喙这一特征和现生的鸟类相同,但孔子鸟显然是一类十分特化的鸟类,它和现生鸟类的起源没有直接的关系。

孔子鸟可能已经成为知名度仅次于始祖鸟的化石鸟类。这不仅归功于其特有的原始和进步特征的组合,而且还由于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现了成百上千件保存精美的化石标本。在一些石板上,雌雄个体相伴而存。雄性个体具有一对很长的尾羽,而雌性个体则含有一对短得多的尾羽。

如此众多的化石标本的完整保存,对于鸟类化石来说,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大量个体的集中保存,一方面与集群死亡有关;另外一方面,可能还表明孔子鸟具有集群生活的特点。孔子鸟的家族包括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有圣贤孔子鸟、孙氏孔子鸟和杜氏孔子鸟等等。长城鸟也是孔子鸟家族的一员。这说明,孔子鸟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分化。

最具滑翔技巧的鸟

盘旋飞翔称做滑翔,滑翔是某些鸟类的特殊本领,它们在空中平伸着翅膀,以上升气流为动力,支持着自己的体重。在一些开阔的陆地上空,我们可以见到鹫、鹜和老鹰的滑翔雄姿。在大海上空,除海鸥外,还伴有信天翁在盘旋。

所有这些鸟类,滑翔技巧最高超的应数海鸥,它滑翔时的速度每小时仅19千米,是滑翔速度最慢的鸟类,只要有一点儿上升气流,就足可以托住它不掉下。而且它能巧妙地利用气流慢慢悠悠地滑翔。我国有31种鸥类鸟,最常见种类是一种大型鸥类叫银鸥。

银鸥的分布很广,北自东北北部,西抵四川,南到广东、台湾。在这些地区的湖泊水域中,都可见到它们的踪迹,雌雄同色,背部和翅膀呈深灰色,翼尖黑色,其他部位羽毛纯白色。

银鸥体长约64厘米,腿淡粉红色,上体浅灰,冬鸟头及颈具纵纹;三级飞羽的白色月牙形宽,但肩部月牙较窄;外形厚重,胸深,嘴厚,前额长缓而下,头顶平坦,外貌看似凶狠;飞行时初级飞羽外侧羽上具小块翼镜,翼合拢时至少可见六枚白色羽尖;第四年成鸟羽衣长成,第一年冬鸟具褐色杂斑,嘴黑色;第二年冬鸟色略淡而多灰色,嘴黄色而端黑,幼鸟似其他鸥。

银鸥繁殖于北美洲、欧洲及地中海,越冬往南。银鸥喜欢松散群栖,是沿海、内陆水域及垃圾堆等地方的凶猛而识时务的清道夫。

雄雌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

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的大鸨,在鸟类中雄鸟和雌鸟体重差别最大,雄鸟体重为11~12公斤,而雌鸟只有5~6公斤。

大鸨又称独豹或野雁,雌雄羽色非常近似。雄鸟喉部近白色,并生有类似胡须的纤羽,繁殖期时,喉部转为橙栗色,上体棕色并杂有黑斑,两翅灰白色,飞羽黑褐色,下体自前胸以下白色。雌鸟体形较小,喉侧不生长胡须。从前有人说鸨鸟只有雌的而无雄的,它是“万鸟之妻”。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没有雄鸟怎能传宗接代呢?那么如何造成这种误解的呢?据析,很可能由于鸨鸟雌雄的体羽颜色很近似,尤其是在繁殖期时,事实上雌雄是轮换孵卵,但人们总认为巢内孵卵鸟不变,给人们的印象理所当然的是没有雄鸟。

它为什么叫鸨呢?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鸟,它们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数量总是70只,形成一个小家族,给它们起什么名字呢?于是把它们的集群个数联系在一起,在鸟字左边加上一个“七十”字样,就构成了“鸨”。

鸨类在全世界共有23种,分布在欧、亚、非、澳四大洲。我国有三种,即小鸨、波斑鸨和大鸨。小鸨分布在新疆北部、西部和天山;波斑鸨也分布在新疆西部、天山和北部地区;大鸨则分布较广,自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东北的南部和西南部,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西至甘肃兰州等地都有。

这三种鸨鸟,以大鸨的个体最大,体高在60~70厘米,体重10千克上下,有的雄鸟重达15千克。大鸨是我国草原上最大的鸟,也是猎禽中最大的种类,同时是世界上能飞起的最重的鸟类。

大鸨具有粗壮的腿和健壮的三个脚趾,在草原上行走迅速,能以每小时70千米的速度疾驰,就连快马也很难追得上它。它总是无声地飞来跑去,从来没有人听到它的叫声,它不是不想鸣叫,而是鸨鸟的发声器官已经退化了,根本不可能再发出声音来,难怪有人说它是哑巴,果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