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27088600000007

第7章 中国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4)

由上述可见,朱姓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姓氏。此外如宋代的朱熹、明朝的朱载土育、近代的朱执信、朱自清、当代的朱德等人,也都是朱姓中的杰出人才。

如今,以人口多寡计算,朱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14位。

高姓

高姓是当今第15大姓,主要出自炎帝之后,相传与西周时期的齐太公姜子牙有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齐太公的6世孙齐文公之子被封于高(约今山东邹平东北部一带),人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与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齐襄公后来被公孙无知所杀,溪联合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桓公继位后,为了表彰溪的功劳,便允许他以祖父的字为姓,姓高。

高姓在齐国得姓后,世世代代相继担任齐国的上卿之职,是齐国着名的官族之一。至东汉时,其裔孙高洪出任渤海太守,任满后举家留居本郡蓨县(今河北景县),子孙中名贤相继,进一步光大了祖宗的基业,以至后人在论及高姓郡望时,无不首推渤海蓨县。

此外,高姓还有4个来源,其中一是出自西周王族周公之后。史称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数传至鲁惠公,有子名祁字子高,史称公子祁或公子高。他的后代也以公子祁的字“高”为姓;二是出自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慕容部。《魏书》说,十六国之一的后燕国王慕容云祖父慕容和,自称是上古时期的华夏族部落首领颛顼高阳氏之后,因此以远祖的名号为姓,由慕容氏改姓高氏。此后,他的后人中便有一支以高为姓;三是出自鲜卑拓跋部的高姓,是由楼氏改姓而来的;四是出自高丽族的高姓,是由羽真氏改姓而来的。另外,据某些谱书记载,高姓还有一个来源,亦即与黄帝时的建筑工匠高元有关。高元最善盖楼,所盖楼房又高又大,子孙引以为荣。此后,便以高为姓。

高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等郡望堂号,也出现了高欢、高允、高适、高力士、高鹗等着名人物。其中高适对唐代诗歌的贡献、高力士在唐玄宗时期的鼎贵及对玄宗的忠心耿耿以及高鹗对曹雪芹《红楼梦》的续补等等,无不为世人所熟知。

林姓

林姓是当代第16大姓。姓氏中的林字本是树林之义,其来源相传也与树林有关。据谱籍记载,商朝末年,商纣王时,有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同在朝中供职。纣王嗜杀成性,荒淫无道,百姓们苦不堪言。比干等人相继劝他改过自新,他概不听从,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假装发疯罢官,只有比干一人留了下来。他认为:“人主有过失不去劝他纠正,不是忠的表现;因为怕死不敢说话,也不是勇敢之举。如果进谏了人主不听,那是他的事情,作为人臣则是尽了职。”由于他抱定了这一想法,后来便不顾生死入宫强谏,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宫廷。纣王见他如此,便起了杀人的念头,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7个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说完便让人把他的心挖了出来。噩耗传到比干家中,夫人陈氏正怀孕在身,知道纣王一定会前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卫辉、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室隐藏下来,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字长恩。此后不久,纣王被周武王杀掉,商朝灭亡,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周武王的礼遇。周武王还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别为他赐姓林。这样,便有了林姓。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姓的最大支派,使出自周平王次子林开、鲁国林放、鲜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后的林姓无一能及。后来,这支林姓又分出了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问礼、忠孝、林本、善庆、崇本等堂号,更使其他支派的林姓难以望其项背。

林姓最早由名臣开基,在发展中也是名人辈出。其中着名者如林逋是北宋诗人,林椿是南宋画家,林则徐是清代政治家,林旭是清末维新派,林语堂是当代文学家,林彪是中共中央原副主席。他们在林姓人中,无疑都是影响重大的人。

何姓

何姓是由韩姓衍化而来的姓氏。西周初年,周武王的次子唐叔虞受封于唐(今山西翼城),子孙又移封于晋(今山西太原一带),建立晋国。其后数传至曲沃桓叔,有子名万,别封于韩,子孙因姓韩氏。至战国末年,韩国被秦国灭掉,其末代国君韩王安的子孙逃亡到江淮地区避难。其中有位叫韩王咸的人,在避难渡河时遭到了秦朝官吏的盘查。当时正是寒冷之时,官吏问他姓氏,他担心暴露真实身份,便指指寒冷的河水作答,意思说是姓韩。谁知官吏曲解了他的意思,以为他是姓河,便以河姓记下了他的姓名。韩王咸也将错就错,只是指出自己的姓氏是从“人”旁之”何”,而非从“水”之“河”,其他任则凭官吏随便去写。这样,他就万分侥幸地通过了盘查。事后,他为了纪念这次冒险经历,干脆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何”,子孙相沿成习,于是便有了何姓。

上述一支何姓只是何姓的几大来源之一。此外,在汉代有位叫何苗的人,本姓朱,冒姓何氏,他的子孙后来也以何为姓。北朝时期吐谷浑人中的一支,也在北魏孝文帝改姓运动中改姓何氏。明朝时,吐蕃宣慰使锁南之子铭归,任何州卫指挥同知,被朝廷赐姓何氏,他的子孙也姓何。另据《兰州府志》记载,当地也有人在元朝时被赐姓何。

何姓尽管来源不一,但在发展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只有出自韩姓的一支。早在汉代时,这支何姓人就形成了庐江郡望。此后,又进一步分衍出东海、陈郡等郡望。至于何姓历史上的绝大部分名人,如东汉大将军何进、经学家何休、三国玄学家何晏、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明代文学家何景明、民国国民党将领何键以及当代妇女活动家何香凝等等,无不出自这一支派。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何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17位。

郭姓

郭姓是当代第18大姓,起源很早。古书记载,夏代有人叫郭支,商代有人叫郭崇,他们都是最早的郭姓人。不过,二人的血统源流至今不甚明了,有人认为他们都是住在城郭附近的人,因此姓郭。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举古代着名的东郭先生因为住在城的东郭而姓东郭为例加以说明,但这种观点最多也只是说明了他们姓郭的原因,而没有解决关于他们的血统的任何问题。

关于郭姓来源最可靠的一种说法是出自西周王室之后,其得姓原因与虢国有关。据《新唐书》等记载,西周初年,周文王的弟弟姬仲被周武王分封于虢(约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其子孙便在虢国一带发展繁衍。不过,由于其国家弱小,至西周末年时已经衰落不显。周平王东迁时,有位郑武公护驾有功,虢一带的土地便被赏赐给郑武公。不过,平王此举遭到了以楚国为首的诸侯国的反对,楚国甚至还派出军队进攻东周都城。平王一看引起了众怒,只好另外找一块地方赏赐给郑武公。同时,派人把原虢国君主的直系后裔姬序找来,重新确立了他对虢国的统治地位。史称虢国由于经历了这次变故,其君主又被称为郭公(因为郭与虢同音),后来便以郭为姓氏。

郭姓得姓以后,后来转向阳曲(今属山西)一带发展,并在这里形成一大势力。由于这里由太原郡管辖,所以史书也多称郭姓发祥于虢国,光大于太原。如史称东汉人郭全世居阳曲,是太原郭氏先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此后,郭姓又分出华阴、中山、昌乐、冯翊、汾阳等郡望。

郭姓自古以来就名人辈出。如在战国时期,郭姓中有大商人郭纵。汉末,郭姓有遭操着名谋士郭嘉。西晋,郭姓有哲学家郭象。东晋,有大名士郭璞。唐代,有名将郭子仪。五代十国,后周有开国之君郭威。北宋,有画家郭熙。南宋,有音乐家郭沔。元代,有科学家郭守敬。明朝,有画家郭诩。清代,有外交家郭嵩焘。当代,有大文豪郭沫若。真可谓名士风流,尽在一姓之中。

马姓

马姓是当代第19大姓,历史上出自嬴姓,是上古时期颛顼帝裔孙伯益的后人。史称伯益的后人在战国时建立了赵国,历代担任国王。其中一位赵王之子名奢,史称赵奢,初在赵惠文王时担任田税官,尽管地位不高,权势不大,但能秉公执法,不惧权贵。当时赵国贵族中有位爵封平原君的赵胜依仗势力,从来不向国家交租纳税,遇到赵奢征税时也同样如此。赵奢就拿他的管事人员开刀,先后依法查办了9人。平原君得知后大怒,声称要把他杀掉。他不为所惧,据理力争说:“你是赵国的贵公子,带头不守法,法律就要失去效用;一个国家没有法律可遵,就要灭亡;国家灭亡了,你还有什么权势?”平原君听他说得有理,被他的人品所折服,乖乖地照章纳税。事后,赵奢的名声大振,赵王把全国的田赋交他管理。至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进军阏与(今山西和顺),并很快占领了附近的一些地方。赵国守军空虚,与秦军交战自然不是对手,但若从国都抽调大军前来救援,不仅路途遥远,而且道路狭窄,不便行军。所以赵国当时的将领廉颇和乐乘等人都主张放弃阏与,担任田赋官的赵奢主张派兵救援,并说:“道路远而窄,这好比两只老鼠在洞里相斗,勇者能够得胜。”赵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场任命他为将领去救援阏与。他率军火速赶往前线,由于指挥有方,很快就大败秦军,他也因此由田赋官而成为赵国名将。事后,赵王为奖励他的功劳。封他为马服(约在今河北邯郸西北)君。后来,赵奢的子孙便以封地“马服”的第一字“马”为姓,姓马。赵奢就是马姓的始祖。

除以上所述外,马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西汉末年,王莽的太师马宫原姓马矢,后改姓马,子孙也以马为姓。金朝时,西域人习礼吉思任凤翔府路兵马都总管判官,子孙按照汉人习俗,以他的官名为姓氏,从此也姓马。不过,这两支马姓人的影响并不大。

由于马姓的来源比较单一,所以在发展中也只形成“扶风”一个郡望。出自这一郡望的人,在东汉三国时有名将马武、马援、马超、马稷、经学家马融、发明家马钧、唐代有名臣马周,元朝有史学家马端临、剧作家马致远,当代有马占山、马本斋、马寅初、马叙伦,等等。

罗姓

罗姓是当代第20大姓,其来源最早与原始社会时期善于结网(罗)捕猎鸟雀的罗部落有关。

据某些专家研究,这一部落最早活动在今河南罗山一带,在夏商时代是部落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到了周武王灭商时,罗被封为子爵,称“罗子国”,正式成为周的属国之一。以后,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湖北枝江和湖南汨罗,为纪念故国,他们便以国名“罗”为姓氏。

罗姓人所尊奉的祖先是颛顼或祝融。相传祝融是火神,名黎,是颛顼的后代。也有人说,上古时期所说的“祝融”实际上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被尊为赤帝的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玄孙),他有时与伏羲氏、神农氏一起被称为“三皇”,有时又与赫胥氏、尊卢氏一起称为“三王”;另一个含义是管理火种人员的称号,如颛顼之孙、老童之子黎和吴回都曾被人称为祝融。不过,在罗姓人编修的家谱中,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认为自己的远祖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黎,任祝融(火官),后来因故被杀,传位于弟吴回。此后,吴回生陆终,陆终6子,其中少子季连始姓季,有孙名穴熊,是荆楚熊姓国君的始祖。穴熊生鬻熊,鬻熊的后代便发展衍化为罗姓。

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仅北魏时就有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等几支鲜卑人改为罗姓。此外,相传又有一支罗姓人出自赖姓。作为罗姓人主要支派的颛顼后代罗姓人,在因罗子国灭亡而迁居枝江、汨罗以后,又有人在战国时期迁居今湖南长沙,并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此后,居住在长沙一带的罗姓人又东迁豫章(今江西南昌),也在当地形成望族。所以,当今罗姓人在谈到郡望所出时,非长沙即豫章,说明二地是天下罗姓人的圣地。

罗姓中的历代名贤,最具影响力者,当推忠义之士罗企生,仙道罗光远,诗人罗隐、罗邺、罗虬,小说家罗贯中,教育家罗典,画家罗聘,史学家罗振玉。以及当代革命家罗荣桓、罗瑞卿等人。

梁姓

梁姓是当代第21大姓,最早出自嬴姓,是大禹时期的治水名臣伯益的后裔。周宣王时,伯益的裔孙受命征讨西戎,不幸兵败被杀,他的五个儿子立志为父报仇,请求宣王拨给他们兵马再次西讨。宣王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拨给了7000精兵,刻日起程。五人到了前线,威风无敌,结果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后,宣王对他们一一进行封赏,其中封秦仲第二子秦康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为伯爵,人称梁伯。此后,秦康的后代便在梁山一带发展繁衍下来。至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灭掉梁国,梁国贵族便改以国名为姓氏,以纪念故国。上述这支梁姓人,后来发展成为梁姓的最大支派,也是当今天下梁姓人的正宗。

梁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通志·氏族略》说,春秋时,晋国有梁益、梁弘、梁由等人,其姓氏发源都与当地的梁城、高粱、曲梁等地名有关,是由地名而来的姓氏。又如某些梁姓谱书记载,周平王曾封儿子姬唐于南梁,以后,姬唐的后代也以梁为姓。《魏书·官氏志》

也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氏,在孝文帝改姓时被称为梁氏。由此可知,当今梁姓人中还有一些人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

上述各支梁姓人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安定、天水、河南等郡望,以及梅镜等堂号。

东汉时,居住在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的梁姓人梁商入仕于朝廷,官至大将军,其两位女儿分别被顺帝、桓帝立为皇后,儿子梁翼也官至大将军。当时梁家一门之中,前后共有7人封候,3人皇后,6个贵人,两个大将军,并拥有价值30多亿的财产。不仅完全控制着朝政,而且还亲自废立了冲、质、桓等三位皇帝。所以,在东汉中叶的几十年中,是梁姓人最为风光的时候,此后,梁姓又出了隋“解事天子”梁师都、唐文学家梁肃、天文学家梁令瓒、宋太尉梁师成、抗金女将梁红玉、剧作家梁辰鱼、清史学家梁章钜、改革家梁启超、北洋总理梁士诒、以及当代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森林学家梁希等人。他们在生前或去世以后,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梁姓人的影响和地位。

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