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27088600000018

第18章 中国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5)

龚姓的第三支也与共姓同源,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后代。史称晋献公有子二人,其中长子名申生,次子名奚齐。申生本来已被晋献公立为太子,后来由于晋献公宠妾骊姬想立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便诬陷申生企图谋杀晋献公,逼申生自杀。后来,奚齐继位为晋庄公,心中明白兄长的冤枉,便赠他一个“共”作为谥号,以示纪念。申生的后代便以这一谥号为姓。之后,共姓又演变为龚姓。

除上述三支以外,龚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据《通志·氏族略》载,东汉时,生活在今四川东部一带的巴蛮中有龚姓,龚姓的人还是当时的酋长。据此,可知蛮族中有龚姓。此外,据《六桂堂丛刊》载,宋朝初年,福建泉州人翁乾度以翁、洪、龚、方、江、汪六姓分别作为六个儿子的姓氏,其中第五子翁处兼分得龚姓,因此改姓为龚,他的后代也相继姓龚。

历史上的共姓何以会演变为龚姓,较为可信的一种说法是,上古时期无龚字,只有共字,后来有了龚字,仍与共字通用。特别是共姓中的某一支,在某个时期为了逃避仇人的追杀,在姓氏上加“龙”为“龚”。后来,共姓的其他人也都改为龚。

在历史发展中,龚姓人在武陵(今湖南常德)成为望族,史称龚姓武陵望。此外,由翁姓而来的龚姓人,则因当初分姓时有“六桂联芳”之意而称龚姓六桂堂。

与多种来源一样,龚姓在历史上也名贤众多,分布广泛。西汉时,龚姓中有着名政治家龚遂,家于今山东省。宋代,有着名画家龚开,家于今湖南。清代,有思想学家龚大明,家于今浙江。

明朝,有文学家龚鼎孳,家于今安徽。又有医学家龚廷贤,家于江西。史学家龚之伊,家于今江苏。又有道学家龚自珍,家于浙江。又有画家龚贤,家于江苏。诗人龚翔麟、维新派龚宝铨,皆家于浙江。农民英雄龚得,家于安徽。哥老会领袖龚春台,家于湖南。当代,民国国务总理龚心湛,家于安徽。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龚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9位。

文姓

文姓是当代百家大姓中最后一个姓氏,姓氏来源主要有四支,其中最主要的一支是由西周文王的谥号“文”而来的。据史书记载,周文王姓姬名昌,因是商朝西部的方伯而又称西伯昌。商朝末年,他所在的周部落已经在今渭河流域强盛起来,殷纣王感到是个威胁,就把他征召入朝,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濮阳),数年后才放还归周。他重新回到部落以后,积极作灭商准备,接着又相继灭掉了商朝四周的一些诸侯国。可惜没等他完成灭商大业,便染病去世,灭商建周的事业便由他儿子周武王完成。史称,周武王建周以后,追尊他为周文王。他子孙中的一些人便以他的谥号“文”为姓氏。

由西周文王而来的文姓人后来发展成为文姓的主体。此外,周朝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裔孙文叔于许国(今河南许昌市东),文叔的后代,相传以他名字中的“文”为姓氏,也姓文。战国时,齐国威王的孙子田文号孟尝君,去世后被赐谥为“文子”。他后代中的一些人也姓文。五代后晋时,国王石敬塘在位,天下敬姓人因避讳而改姓文。如宋朝着名宰相文彦博,姓氏就是由敬姓改来的。

文姓在得姓在后,约在汉唐时期于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形成强宗大族,史称文姓雁门望。早在春秋时期,出身于楚国的文种入仕于越,辅佐越王勾践中兴霸业,被后世誉为一代贤相。

至汉代,文翁又在巴蜀地区留下美名。此后,文姓名贤便累有所出。如三国时,文聘是着名将领。宋代,文同是画家,及文翁是学者,文天祥是状元、爱国志士。明朝,文嘉、文元善、文伯仁、文从简、文徵明等人都是书画家,文彭是篆刻家,文安之是名臣。清代,文点、文亻叔是画家,文祥是洋务派大臣,文廷式是维新派名士。

当代,文强是民国将领,文年生是中共名将,等等。

竹姓、竺姓

竹姓的来源有两个说法:一是源于姜姓,是炎帝的后代。相传上古有个姜姓国家孤竹国,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有让国之佳话:年老的孤竹国君本来想立次子叔齐为嗣,将来继承王位,而叔齐在其父死后,认为兄长伯夷更贤德,于是把王位让给兄长,但伯夷坚决不受。于是,二人先后出走,逃往周国。等到周武王讨伐纣王之时,兄弟二人曾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之后,伯夷、叔齐兄弟二人耻食周粟,一同逃往首阳山,采薇而食,终因不食周粟而死。时人把他们看作操守高尚的典范。二人死后,孤笔国的子孙于是以国名中的“竹”字为姓。

另一个说法,竹姓是夜郎国君的后裔。据载,我国汉朝时,西南地区有个古国名叫夜郎。当初夜郎国有一个女子站在遯水边洗衣服,洗着洗着,只见有三节大竹子流到她的两脚之间,竹子里还传出婴儿的啼哭声。于是这个女子把竹子剖开,想看个究竟,只见竹筒里有一个男婴。就把这个男婴带回家抚养。等到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又勇武又有才华。因为他文武双全,于是就自立为夜郎侯;又因为他生于竹子之中,于是就以竹为姓,名叫竹多同,人称竹王。据说当年那个女子把剖开的竹子丢到河边野地里,那片地后来成了一片竹林。汉武帝时,着手平定西南,曾派使者唐蒙去结交、安抚夜郎,并送去许许多多礼物,使竹王了解到汉朝的国势强大与土地辽阔,再也不敢“夜郎自大”了。汉武帝元鼎六年,夜郎国君竹多同与唐蒙订立盟约,归降汉朝。汉武帝在夜郎国设置爿羊柯郡,并赐予竹王印绶。可是过了不久,又将其杀掉。当地的百姓认为竹王不是血气所生,决非凡人,因此对他十分崇仰,就向汉武帝要求立其后人嗣位。爿羊柯太守向汉武帝报告此事,于是汉武帝封他的三个儿子为侯。他们死后,配享于他们的父亲竹王,所以后来的夜郎县有三郎神祠。竹王三郎神的后代一直沿袭竹姓。

汉代有下邳相竹鲁。唐代有开元年间的宣州刺史竹承构,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着,与当时的班景倩齐名,世人以“班竹”之风来赞美廉正有为的官吏。南唐有画家竹梦松等。

竺此姓与竹同音,本为竹姓。东汉拟阳侯竹晏因报怨而结下仇人,为避仇又不改其姓,于是在竹字下加二成竺,加二的用意是:竹姓源于伯夷、叔齐,为纪念二位前贤故而在竹下加二。由此可见,竹、竺本为一家。

东汉有竹晏之孙侍中竺固,晋代有其后人竺毅,宋代有学者竺大年,明代有福建参议竺渊。

车姓

车姓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出自田氏,而田氏为舜的后裔。田氏传至汉代田千秋时,又发生了变化。田千秋为汉武帝时人。汉武帝非常迷信,罗致了一大批方士求仙访道,寻求长生不老的秘诀,搞种种迷信活动,到了晚年越发严重。汉武帝67岁那年,身体衰弱、常常生病,就听取了一个宠臣江充的意见,暂住甘泉宫养病。但总疑神疑鬼,觉得有人要谋害他。善于献媚取宠、谗谄他人的江充乘此机会谎称在卫(子夫)皇后与太子刘据的宫中发现了许多木头人,而且还从太子宫中挖出了一条布帛,上面写着咒骂武帝的话。卫太子得知此情,就把江充抓到东宫,又派卫士把守宫门,防止江充的党徒来攻。太子的这些行动,被江充的同伙谎报为“太子造反”。于是汉武帝下了诏书,派人去捉拿太子。后来太子兵败出逃,在追逼之下自杀身亡,汉武帝又下令杀了与太子有关的好几百人。时人都知道是江充玩弄阴谋陷害太子,但又没有人敢为太子辩冤。后来管理汉高祖宗庙的官员高寝郎田千秋出面上奏章替太子伸冤辩护,汉武帝才彻底感悟,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召见了田千秋,见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已十分喜欢,又听他诉说太子冤屈时字字带泪,更是感动,称赞他是神灵派来劝说自己的。于是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又下命令把江充一家灭门,把江充的同伙都处以死刑。几个月后,又任命田千秋为丞相,还封他为富民侯,对其十分信任。田千秋谦恭谨慎,待人忠厚和蔼,德高望重,所以武帝去世,昭帝即位后对他敬重有加,特地下诏准许田千秋乘小车出入宫廷。时人称之为“车丞相”,他的子孙因此将田姓改为车姓。

晋代有勤学苦读的名人车胤,因家贫,以萤火虫照明读书,“萤火映书”的故事世代传为佳话。三国时吴有会稽太守车浚,唐代有画家车道政,宋代有诗人车安行、学者车若水,清代有诗人、学者车鼎晋。

共姓

共姓一支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后人。郑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姜氏为妻,姜氏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出生时难产,脚先头后倒着生出来,险些要了姜氏的命。姜氏因此很厌恶他,给他取名为“寤生”,“寤生”就是倒着生的意思。小儿子叫叔段,不仅出生时顺利,而且长大后仪表堂堂,很得姜氏宠爱。姜氏多次向武公请求废掉寤生,立叔段为太子,但都没得到应允。等到武公去世之后,寤生即位做了国君,即为历史上的郑庄公。

姜氏向庄公请求把制邑封给叔段,庄公没有同意;后来又请求他把京邑封给叔段,庄公答应了。叔段得到了京邑,号称京城大叔。叔段在姜氏的支持怂恿之下,野心勃勃地要向兄长争夺王位。他先将京邑的地盘悄悄扩大,又把西部、北部的边邑收为己有,一步步扩充实力。

对此,郑庄公看在眼里却不动声色,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以便叔段的行动充分暴露好引起臣民的不满,然后再等待时机一举击败他。果然,叔段又肆无忌惮地加固京邑的城墙,聚集人众、粮草,修整兵器,准备好战车与士卒,与姜氏约定好日子,准备出兵偷袭郑的国都,以姜氏作内应。郑庄公得此消息之后,先发制人,立即主动出兵攻占了京邑,叔段逃往鄢地,郑庄公又去攻打鄢地,叔段仓皇出逃到共国。后来人们就称叔段为共叔段了。共叔段的子孙后代,以祖先的名字为氏,有一支姓段,有一支姓共。

共姓的另外两个来源是:一是出自共工氏,另一是黄帝之臣共鼓的后人。

春秋时晋国有共华。秦代有临江王共敖。

窦姓

窦姓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裔。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帝位传至他的儿子太康的时候,五个儿子内讧,国势衰败,政局混乱,于是东方的诸侯国有穷氏的首领后羿趁虚而入,扩张自己的势力。到太康之子相即帝位后,有穷氏后羿便出兵赶走了帝相,占据了夏的都城,自立为帝。不久,后羿又被他的臣属寒浞杀死。寒浞夺得政权后,四处攻打不服从他的国家。首先领兵进攻夏的同姓诸侯国,并杀死了逃往那里的帝相。帝相的王妃是有仍氏的女儿,这时已有身孕,她偷偷地从一个墙洞里逃跑出来,回到娘家有仍氏那里,生下了帝相的遗腹子,取名少康。少康长大后,在夏的遗臣的支持下,联合各诸侯国,发兵击败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的政权。少康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杼,后来继承帝位;少子名龙,留在有仍氏那里。因为他们的祖母“逃出自窦(洞穴)”,少康便赐其少子以窦为姓氏。“窦”即墙洞、洞穴的意思。

西汉有汉文帝窦皇后,丞相窦婴,东汉有大司空窦融,桓帝皇后窦妙章,大将军窦武。隋末有起义领袖窦建德,唐代有莘国公窦诞,宋代有学者窦从周,元代有医学家窦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