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27088600000011

第11章 中国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8)

贾他在晋襄公时曾担任中军元帅一职,着名将领赵盾起初只是他手下的一员副将。当时晋国太傅阳处父因是赵盾父亲赵衰的故吏,便在襄公面前诋毁贾他,而让赵盾取代了中军元帅的位置,不久,襄公去世,儿子幼小,贾他主张迎立襄公弟弟公子乐为君,而赵盾则坚持迎立襄公的另外一个弟弟公子雍。两人相持不下,各迎所立,结果赵盾派人刺杀了公子乐,使公子雍成了继位之主(即晋灵公)。贾他不甘心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也派人刺杀了阳处父,由于他已经丧失军权,势力有限,最后还是被赵盾击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离开故土,出亡翟国(今甘肃临洮)。为纪念故国,他和随同出亡的人便改姓贾氏。

贾姓在得姓以后,不久在临汾、武威、武陵等地发展成为望族,史书也称三地为贾姓三大郡望。西汉时,贾姓中出了位着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此后,又相继出了东汉经学家贾逵、西晋宰相贾充、皇后贾南风、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唐代宰相贾耽、诗人贾岛、学者贾公彦、明代剧作家贾仲明、贾凫西等着名人物。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贾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5位。

丁姓

丁姓是当代第46大姓,历史上来源众多,所出不一。早在商朝末年,就有位被称为“丁侯”

的人名载史籍,这位丁侯,就是最早的一位丁姓人。

当今丁姓的主流则出自西周初年被封于齐国的齐太公吕尚。史称吕尚有子名亻及,在周成王时任朝中重臣,成王临终时,又遗命他辅佐康王,所以在康王时,他因是先君的顾命大臣而倍受礼敬。及年老去世,康王专门为他赐谥曰“丁”,以表彰他“执事弗懈”、“事主尽忠”。此后,吕亻及的子孙便以此为荣,在姓氏上去“吕”为“丁”,成为当今丁姓中最为荣耀的一支。春秋时,宋国有位大夫丁公,子孙也以“丁”字为姓。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军孙匡,在典军时不小心烧了粮草,被吴主孙权改姓为“丁”,以示不愿与他同姓。从此,孙匡因祸改姓,子孙也姓丁。据考,孙匡是周文王第8子康叔的后代,若然,这支丁姓人应是黄帝的后代,与吕亻及等人出自炎帝之后完全不同。据《枫窗小牍》记载,宋代时,于庆因故改姓丁。此后,他的子孙也以丁为姓。

明人杨士奇《东里文集》载,明朝年间,有位名为丁鹤年的人,其先本是西域胡人之后。按照西域人的姓名读音,翻译成汉文时末尾多带“丁”字,且繁复冗长,后来为了省繁就简,便省略为“丁”,后面再加名字。因此,丁鹤年的姓氏便是这样省略来的。

上述6支丁姓基本上是当今丁姓的6大源流。在发展中,由吕亻及来的丁姓人在济阳形成望族,史称丁氏济阳堂,也是当今丁姓的最大郡望。东汉时,丁恭作为着名经学家名载史籍。此后,丁奉是三国时的名将,丁公着的唐代士大夫,丁渭是宋代宰相,丁云鹏是明朝画家,丁汝昌是清代名将,丁玲是当代着名作家。他们都在丁姓历史上和中华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魏姓

魏姓出自黄帝,是黄帝裔孙周文王的后代。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周文王有庶子毕公高,在西周初年受封于毕(今陕西西安西北),子孙以毕为姓。后来,毕国因后嗣乏人而灭亡,毕公子孙中的一些人迁居周朝统治的其他地方,或者外迁到夷狄居住的地区。直到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代中才有一位名为毕万的入仕于晋国,在晋献公朝中担任了大夫一职。公元前661年,他与赵夙一起率兵讨灭了霍、耿、魏三国。事后,献公便把魏(今山西芮城北)封给了他。不久,毕万便以国名为姓氏。此后,毕万生芒季,芒季生魏武子。魏武子时,因晋献公去世,王储不明,4位王子争夺王位,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最有才华,被魏武子尊奉为主,并随他流亡国外19年,最终战胜了其他公子,获得了王位,重耳继位后史称晋文公,为了奖赏魏武子的功劳,把他徙封于富庶的河北地区,仍称魏。此后,魏武子传魏悼子,魏悼子传魏昭子,等等。至战国初年,魏国又与赵、韩两国一起三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

之一。又过了200余年,魏国亡于秦,前后立国达437年。

魏国灭亡后,魏国公族大多以国名为姓氏,姓魏。此外,秦国穰侯魏冉本姓,宋代学者魏了翁本姓高,他们和后代也都改姓魏。

魏姓人在秦汉时期,有毕万的裔孙魏歆担任钜鹿太守,子孙留居钜鹿(今山东巨野),后来便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此后,又有一支魏姓人迁居任城(今山东微山西),世代贵显,成为魏姓人的另一大望族。所以,魏姓人言郡望必称钜野、任城,二地几乎成了魏姓人的代名词。

魏姓所以能发展成为一个人口较多的姓氏,能在当代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7位,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其中,名贤辈出、人才济济无疑是重要的。如西汉初年,魏豹曾因是原魏国贵族之后而被分封为魏王,魏相是西汉名臣,魏伯阳是东汉炼丹术家,魏延是三国名将,魏收是北朝学者兼政治家,魏征是初唐名相,魏野是北宋诗人,魏忠贤是明朝权臣,魏源是清代思想家,魏金枝是当代作家。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为自己的姓族作出过贡献,同时在中华历史上产生了影响。

薛姓

薛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之一出自黄帝之后。相传,黄帝有子25人,其中的一子被赐姓任氏,数传至奚仲,在夏朝初年受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子孙便在薛国生息繁衍。商朝初年,奚仲裔孙仲虺任商汤左相,后被追封为伯爵。经商至周,前后相传64世,他们一直是薛国的统治者。周朝末年,薛国被楚国灭掉,薛国贵族也从此改姓为薛。

薛姓的另外一支来源与舜帝有关。相传舜帝裔孙陈胡公满在周初被封于陈,数传至陈完时,因国乱而出奔于齐,改姓田氏。陈完的子孙后来在齐国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势力,并最终夺取吕姓齐国的天下,建田姓齐国。战国时,陈完裔孙田文(即孟尝君)任齐国宰相,因功被封于薛国故地,子孙也在薛国发展繁衍。秦灭六国时,薛国也与齐国一样被秦国灭掉,孟尝君的子孙为纪念故国,从此以封国之名“薛”为姓。

薛姓发源于今山东境内,起初是沿黄河向西迁徙,分布在高平、沛国、新蔡、河东等地,后来才走出黄河流域,迁往全国的其他地方。由于早期的活动中心是高平、沛国、新蔡、河东四郡,后来尽管由四郡迁出,但为了纪念当初的居住之地,仍以四郡为郡望。直到今天,薛姓在论及血统所出时,非高平即沛国、或新蔡、河东,无不如此。

当今薛姓除上述两大支派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源流,其中的一些人出自历史上的鲜卑拓跋部,是由叱干氏改姓而来的,另一些出自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冒姓汉姓薛。

薛姓如今是全国百家大姓中第48个大姓,历史上名贤众多,代不乏人。且不说唐代“三箭定天山”的名将薛仁贵早已妇孺皆知,即使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宋朝学者薛季宣、明代名宿薛王宣、文学家薛论道、医学家薛己、清朝外交家薛福成、实业家薛南溟、总理衙门大臣薛焕、医学家薛雪、当代教育家薛迅、政治家薛子正、艺术家薛觉先等人,也都是留名青史的薛姓名人。

叶姓

叶姓出自家姓,先祖是楚国贵族。春秋时期,楚庄王孙沈尹戌在与吴国作战时战死,楚昭王封其子沈诸梁于叶(今河南叶县南),为公爵,史称叶公。此后不久,楚国发生了以白公胜为首的叛乱,他率众加以平定。他的子孙世代袭封叶公爵位,统治叶国多年。后来诸侯纷争,叶国被灭,国人改为叶姓。

历史上的叶姓还有一支出自南方少数民族中。春秋时,吴国有位名为叶雄的人,就是南蛮人的后裔。

叶姓历史久远,姓氏的读音也发生过变化。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叶姓的“叶”字都被读作“shè”,后来才被读作“树叶”的“叶”字。

叶姓人在得姓以后,起初在今河南中南部地区发展,后来又相继南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至五代十国时的闽国灭亡后,闽国的王姓皇室为了逃避政敌的追杀,有一部分人取落叶归根之意而改姓叶氏。直到今天,在东南沿海和海外的一些地方,还成立有王、叶联宗会,以示叶姓和王姓的一些人曾经是一家。

叶姓人的迁徙已大多不可考,我们今天仅能从一些谱籍里窥知端倪。如叶姓迁入广东的一些人,尊叶大经为始祖。据说他当初家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宋末在金兵南下时才由汴梁南迁,辗转定居于梅州一带。后来,他的裔孙叶庆山又迁长乐,成为叶姓长乐派始祖。叶德戚迁陆丰螺溪乡,后来被尊为螺溪派始祖。后两派叶姓人,散处潮州、惠州等地。大约在明清时期,他们还与其他地区的叶姓人一样,为谋生存走出国门,飘洋过海。所以在今天,海外叶姓人以祖籍论,大多是梅、惠、潮三州迁出去的。

叶姓名人遍布于历史上各个朝代,就人数多寡而言,以宋朝以后各代较为集中。在宋朝,叶姓中有文学家叶梦得、思想家叶适,名臣叶清臣等人。至元朝,叶姓中有名臣叶李、名儒叶兑。明代,有名士叶禺、名臣叶琛、叶向高、名儒叶子奇、文学家叶宪祖。清代,有诗人叶封、画家叶洮、医家叶桂、文学家叶堂、叶燮、校勘家叶廷甲、实业家叶澄惠、名将叶志超、藏书家叶德辉,总督叶名琛。当代,有军事家叶挺、政治家叶剑英,等等,今天,以人口多寡论,叶姓排在百家大姓第49位。

阎姓

阎姓源出多支,其中之一是黄帝之后。相传黄帝裔孙古公父之子太伯因让国出居东吴,有曾孙名仲奕,在周朝初年被封于阎乡(约今山西运城一带),子孙因姓阎氏。

春秋时,仲奕之后失去了对阎乡的统治地位,其故国改由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裔孙晋成公子懿统治,把这里作为食邑。此后,也改姓阎氏。春秋时期,晋国有阎嘉,齐国有阎职,追本溯源,他们都是由阎乡迁出的阎姓人。

据某些阎姓谱书记载,阎姓中还有一支出自周康王之后。周康王曾把儿子中的一人封于阎,后来也姓阎。

上述两支阎姓人尽管所出不同,但都因受封于阎乡而得姓。所以,在发展中,各支阎姓人之间并没有形成严格的界限,一些由阎姓人自己编修的普牒也多有混淆。只有在论及郡望的时候,才因为各出自太原、天水、河南而有所区别。这种混淆和区别,一方面表明阎姓的早期历史并非像其他姓氏那样确切可考,另一方面则可知阎姓在得姓以后的发展的确是实实在在的。

阎姓在历史上出现的太原、天水、河南三大望族,时代不同,影响有别,其发展也有较大区别。其中太原郡(辖今山西中部一带)作为阎姓人得姓以后形成的第一个郡望,历史地位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影响力和后来的发展不仅为天水郡望所不及,河南郡望也更不及。

阎姓是当代第50大姓,历史名人也为数众多。其中最为知名者,有春秋时楚国大夫阎敖、东汉名臣阎显、唐朝画家阎立本、宋朝名臣阎文显、画家阎仲、金代名臣阎公贞、明朝志士阎尔梅、清代学者阎若璩、名臣阎敬铭、以及民国山西省主席阎锡山等人。

余姓

余姓是由先人名字中的字演变而来的姓氏。相传,其远祖黄帝数传至后稷,后稷再传至周武王,有子叔虞,在周成王时被封于唐。后来,叔虞子燮又移封于晋,为晋侯。燮裔孙晋哀公,生子由余,避乱于西戎。后来,他以使臣身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深为折服,便留在秦国。秦穆公有了他的辅佐,一举灭掉西戎12国,成为西方的盟主。至由余去世以后,他的子孙便以“余”为姓氏,以示出自这位名贤之后,并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由余的后裔后来发展成为余姓人的主体支派。除此而外,余姓人还有其他一些来源。据余姓谱书记载,春秋时,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又简姓为余。据台北市余姓宗亲会所藏的一种手抄族谱载,余姓中的一支出自大禹之后。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无余的子孙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余”为姓。但是,基隆市余徐涂余俞宗亲会的某些资料则说,余姓出自大禹第3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度王,其后代以“余”为姓。

余姓人尽管来源不同,秦汉前以今陕、甘一带分布最为集中。秦汉以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开始东迁,相继定居在新安(今属河南)、下邳(今属江苏)、高阳(今河南杞县)、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昌(今属江西)等地,并各发展成为望族。因此,余姓人大多根据自己所在的支派称自己出自余姓新安望,或下邳、高阳、吴兴、南昌等望。另有一些人从上述诸望中分出“风采”、“武溪”等房支,所以,余姓中至今还有人自称是出自“风采”堂或“武溪”

堂者。

余姓如今已是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51位的中华大姓,在历史上除具有来源众多、分布广泛等特点外,还造就了一大批知名人物。唐代名儒余钦、宋朝宰相余天锡、名臣余靖、文学家余授、明朝诗人余兴亨、进士余日新、名臣余煌、清代学官余国柱、文学家余怀、画家余万言、当代政治家余秋里、余立金、戏剧家余叔岩等,都在历代余姓名贤中占有重要位置。

潘姓

潘姓的来源中,较有影响的有3支:其第1支相传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代。

西周初年,毕公高被分封在毕国后,又在自己的封国内进一步分封自己的儿子季孙于潘(今陕西北部)。后来,季孙的子孙就以封邑为氏,姓潘。

潘姓的第2支出自楚国公族,本姓,后来因故改姓潘。楚成王时,潘姓中有位名为潘崇的人担任太子商臣的师傅,在楚成王打算另立太子时,潘崇鼎力支持太子商臣,并使他得以继承王位。商臣即位后,不仅让他担任了位高权重的太师职位,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赏赐给他。从此,潘姓中因出了这样一位功勋之臣,便世享荣华,成为楚国最有影响的姓族之一。

与上述两支不同,潘姓中的第3支与历史上的鲜卑少数民族有关,是由这一民族中的破多罗氏改姓而来的。据史书记载,在鲜卑族出身的北魏孝文帝当政的时候,曾把繁复难记的鲜卑姓氏全部改为1字或2字的汉族姓氏,其改姓的标准多是根据同音对译的原则把鲜卑姓氏的第1字译成恰当的汉文,并以它作为姓氏,然后再把其他部分省略。与潘姓有关的破多罗氏,“破”就与“潘”同音,汉族中没有破姓,于是便又译成潘姓。

另外,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潘姓。台湾的高山族,人数最多的就是潘姓。清朝康熙末年,岸里大社(今台中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高山族排湾人相率归化清朝,也被赐姓潘。后来,这两支高山族人都姓了潘。

潘姓尽管来源众多,但构成当今潘姓人主体的只有出自季孙的一支,潘姓人所说的“荥阳”

、“河南”两大郡望也与这支潘姓人的发展有关。其历代名人,在晋代有文学家潘岳、潘尼、宋朝有开国大将潘美,明朝有科学家潘季驯、诗人潘琴台、潘之恒,清代有思想家潘平格、诗人潘德舆,当代有政治家潘汉年、外交家潘自立、画家潘天寿、戏剧家潘月樵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论,潘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52位。

杜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