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智谋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200000030

第30章 应变篇(3)

众蛮人首领立即点头答应,并立下誓言,再不做危害百姓的事。

后来有人问拓跋祯:“那天您所杀的人,真的是射手和悍匪吗?”

拓跋祯微微一笑说:“我怎么会杀自己人呢,这些人个个都是死囚啊。”

自此以后,南豫州境内很少有盗匪出没,百姓安居乐业。

敲山可震虎,拓跋祯故布疑阵,令悍匪们胆战心惊,然后再好言相劝让其悔过自新。可谓一软一硬,兼而施之。

孝文帝托词迁都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个有着宏图大志,意欲一统天下的人。

当时的北魏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偏居北方荒僻之地,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孝文帝一向对中原文化十分仰慕,基于这个原因,他早就想把都城迁到富庶的洛阳,以期问鼎中原。但是,迁都是轰动全国、震动朝野的大事,而且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一些贵戚重臣习惯了北方的游牧生活,势必不愿将都城迁到汉人聚居的洛阳。这也是孝文帝最为担心的事情,他最怕群臣联合起来百般阻挠。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孝文帝决定采取迂回之计,他召集众臣讨论,声称要大举南下攻打南方的齐朝。

孝文帝首先选择一吉日,诏令太常卿王谌占卜,预测南伐吉凶。占卜结果为“革”,为吉兆,于是孝文帝说道:“爻签大吉,这是上天的安排,正是让我成就商汤周武王大业的时候啊。”于是诏令安排南征,这时群臣虽然心里并不赞同,但也无人敢出来争辩。只有尚书任城王拓跋澄站出来表示反对,但孝文帝心意已决,将其厉声斥退。

退朝后,孝文帝将拓跋澄单独召入宫中,与其密商。孝文帝说:“今天在朝中计议伐齐,不是朕的本来意思,朕的意思是要将都城迁到洛阳,只是因为事关重大,怕群臣反对,不得不巧借名目而已。”

拓跋澄明白了孝文帝的意思,也表示赞同:“陛下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微臣实是心悦诚服。”

但孝文帝仍心存疑虑,坦言道:“鲜卑人在北方生活已久,突然听说要南迁,必然相互惊扰,人心动荡,朕不免顾虑重重。”

拓跋澄会心一笑:“这是非常之举,原非常人所能知晓,只能让陛下来决断。”

孝文帝笑道:“张良辅佐汉高祖成就大业,你也不愧是我的张良啊!”于是加封拓跋澄为抚军大将军,又兼尚书左仆射。孝文帝一边大造河桥,准备大军渡河,一边传令各地,调集兵马准备南征。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筹备停当,高祖起兵渡河南进。

大军抵达洛阳之时,正是九月,雨水很多,道路泥泞,大军不能前行,随行的各位大臣本就不想南征,遇此情况,纷纷跪在路边,请求孝文帝停止南征。

孝文帝大怒道:“朕刚刚即位,志在统一,你们这些书生,根本不知大计,国有国法,你们如果再多说话,就……”

尽管如此,仍有很多大臣跪在孝文帝的马前苦苦谏阻,孝文帝趁机说道:“这次大举南征,远近轰动,如果就这样班师回朝,无功而返,必被天下人所嘲笑。你们既然执意不让南征,不如将都城迁到此地,才不至于师出无名。机不可失,朕意已决。赞同迁都者立于左侧,不赞同的立右侧。”

大臣们见此阵势,无可奈何,只得站于左侧,勉强同意迁都。至此,迁都大事议定。

孝文帝留在洛阳,李冲劝其暂时返归平城,待新都修造完毕再正式迁都,孝文帝不允,而派任城王拓跋澄飞骑返回平城,向留守的百官宣布迁都的决定。

众臣闻旨,大为惊骇,但事态已成,谁也无法改变。

就这样,一场举国关注、震惊上下的迁都风波慢慢平息,孝文帝命人在洛阳大兴土木,最终顺利地实现了迁都的计划。

“知其难为巧为之,智勇之人也。”不能正面解决的问题,就要从旁想办法,有时候“挂羊头卖狗肉”也是一种策略,正如这里的孝文帝,他用占卜制造舆论,向任城王秘密交底以争取重臣的支持,并以南伐为幌子行迁都之实。由此可见,孝文帝是一个智勇之人。

刘坦活用空城计

南北朝时,齐的王僧粲起兵造反,自称湘州刺史,领兵进袭长沙。

当时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地方的行政事务。他一边调兵迎敌,一边注意内部动向。

一天,密探来报告说,驻在长沙城外的前镇军钟玄绍准备响应王僧粲起事,并打听到钟玄绍要在第二天夜晚动手。

刘坦知道后,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坦故意打开城门,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

第二天早晨,钟玄绍装作没事的样子来到城中刘坦衙中,像往常那样与刘坦攀谈,准备探点口风。

刘坦早看透了钟玄绍的诡计,他一边与钟玄绍虚言周旋,一边暗中派人去查抄钟玄绍的人,将他们押回衙门。

官兵搜到钟玄绍与王僧粲往来的密信,将其呈给刘坦。刘坦立即脸色一变地把信甩给钟玄绍。钟玄绍一看傻了眼,手下人又不在,只好乖乖束手就擒。

刘坦公布了钟玄绍通敌谋反之罪,杀了钟玄绍和几个主要人物,当众烧了钟玄绍的党羽名单,安定了民心。

处于弱势时要装傻,在处于强势或势均力敌时,也要适当地装傻,才能出其不意地打击对手。

高欢巧策兵变

南北朝北魏时,高欢是尔朱兆手下的大将,他私下里笼络人心,发动叛变。

他假造尔朱兆的信,宣称打算把边境上六个镇的人分配给尔朱氏的契胡部落当部下,当地人就产生了忧愁和仇恨情绪。

然后,高欢又假造尔朱兆在并州发出的兵符,说是要在当地征兵去讨伐稽胡族人,调遣了上万人,将要让他们出发。这时他又故意让孙腾、尉景假装请求让该走的士兵待上五天再走,五天之后,又假装请求让士兵们再留五天。

先后逗留了十天后,高欢亲自送他们到郊外,流着眼泪同他们握手告别。于是将士们都放声大哭,哭声震天动地。

高欢忧心忡忡地说:“我和你们都是失去了家乡客居在外的人,从道理上讲就像一家人一样,没想到上边征调你们,落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们直接向西走,去并州打仗,将会战死;误了军期,也要处死;分配给契胡当部下,也将死,你们说怎么办?”

众人说:“只有造反了。”高欢又说:“造反是紧急的办法,必须推举一个人作为主事的。”众人都表示推举高欢。

高欢说:“你们这班人都是乡里中难以制约的。即使有百万之众,要是没有法规,最终也要失败。从今以后你们必须改变先前的作风,不能欺负汉人,不能触犯军令。要不答应这些条件,我决不答应挑头,因为我不能因此被天下之人取笑。”

众人听了,都磕头表示无论是生还是死,都只听从高欢的指挥。于是,高欢在第二天就宰牛犒赏全军,出发去攻打尔朱兆把守的邶城,并攻占了此城。

在高欢手里,借刀杀人的计策成为挑动叛乱的工具,可谓运用巧妙。

韦孝宽坚守玉壁城

南北朝时期,西魏的大将韦孝宽镇守玉壁。

东魏的高欢率领山东的全部兵卒来攻打韦孝宽,在玉璧城外连营几十里,直至玉壁城下。

高欢在城外堆起土山,想要从土山攻入城去。玉璧城原有两楼,正对着土山,看到高欢堆土山,韦孝宽就用木头捆在上面,使得楼比原来更高出许多,摆上许多作战器具来防御。

高欢在城南凿地道十条,韦孝宽挖掘了长长的堑壕,命令少数的战士把守堑壕,每当敌人掘到堑壕旁,就把他们抓住杀死。

不仅如此,韦孝宽还命人在堑壕外堆积柴草,准备好火种,敌人一出现在地道里,守着的战士便把点燃的柴草投到堑壕里,再用皮袋排风吹火,火烟冲进地道,地道里的敌人全部被烧得焦头烂额。

高欢又制造攻车,车到之处,没有不被摧毁的,即使有盾牌,也抵挡不住。韦孝宽就令人缝布做成幔帐,随着攻车所到之处而改换方位。幔帐悬在空中,攻车被挡住视线,就失去了作用。

高欢又在城外用长竿绑上松枝,浸油后点上火,想把帏幔点着,以便把城楼烧毁。韦孝宽就又用长钩和利刃,等燃着的竹竿一来,就用钩和刀远远地砍割,松麻等物都被砍落在地。

最后高欢又在城的四周挖地道,共挖了二十一条地道,兵分四路,在各地道内建起梁柱,把油灌在梁柱上,放火焚烧,梁柱烧断,连城墙一起坍塌。韦孝宽赶忙在坍塌之处建起木寨来守卫,敌人始终没能攻进城内。

高欢拿韦孝宽没有办法,于是就对城中守兵喊话说:“韦城主得到朝廷给他的爵禄,养尊处优,你们军士又何必随他赴汤蹈火呢?”说完后还把赏格射进城中,说:“能斩韦孝宽而降的人,授太尉之职,封开国郡公,采邑万户,赏帛万匹。”韦孝宽在高欢射进的赏格后面亲手写了字,反射城外,上写:“如果有人斩高欢,完全照这赏格办!”

高欢的计策和勇猛的进攻都失败了。他由于患病而撤退,不久就病死了。

笨办法有时是最有效的办法。韦孝宽等高欢一有举动就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补救,虽然每次都看似被动,却是守城的最好办法。

火上浇油拒敌兵

北周卫国公宇文直与皇帝宇文邕素来就有矛盾。一次,武帝宇文邕狩猎时,宇文直因行为不轨,受到皇帝的杖打。当众受侮使宇文直对皇帝怀恨在心,日后一直寻找机会报此杖击之仇。

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皇帝宇文邕巡游云阳宫。临走时,令右宫正尉迟运兼任司武,同长孙览一起辅助皇太子居守京师。

宇文直见夺取北周大权的时机已到,便借此机会发动叛乱。他率部下首先进攻肃章门。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居守宫廷的长孙览惊慌失措,急忙躲入房内。尉迟运这时恰巧在肃章门,他见叛军杀来,来不及命令卫士,自己急忙去关门堵截。宇文直等人与尉迟运就在肃章门这儿争夺起来,叛军砍伤了尉迟运的手指。尉迟运忍着剧痛,使出全身气力把门关上。叛党见不能进门,便开始放火烧门。

眼见大火熊熊燃烧起来,为拒敌于门外,尉迟运忽然间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常人想不到的应急办法。他没有让卫兵去挑水、运土灭火,而是让他们去找木材、床、桌等助燃之物堆入门内,并加灌膏油。这使得火越烧越旺,宇文直竟无法从门突进,只好望“火”兴叹,撤退而去。尉迟运见叛党退走,立刻重整卫队乘势出击,大败宇文直。

当天夜晚,尉迟运见皇宫已无法再守,就率军追寻武帝宇文邕去了。这样尉迟运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粉碎了宇文直的政变。后来宇文直以谋反罪被诛杀,而尉迟运得到了周武帝嘉奖,被授为大将军,赐以田宅、金帛、车马等物,不可胜数。

做事情我们不能固守一法,要随机应变,有时候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好。

李世民先发制人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小勤奋学习,研修兵法,抱负远大,李渊起兵反隋就是在他的劝告和敦促下实行的。后来他率兵东征西讨,屡战屡胜,夺取了天下,可以说唐朝的建立,他的功勋最大。

唐朝建立后,李渊当了皇帝,但是在谁继位问题上产生了矛盾。论功劳,讲实力,凭才智,李世民都首当其冲,理应由他继位,但他的长兄李建成,以“长幼有序”为由想继承帝位,便勾结四弟李元吉竭力排挤李世民。

他们曾经送劣马和下毒酒想害死李世民,但都未得逞。后来他们又想出了一条毒计,趁着边境突厥来犯,由李建成出面奏请李渊,让李元吉出兵征讨,要把李世民麾下之大将和军队交由李元吉指挥,然后在军队临行之时,派人暗杀李世民。

李世民虽然多次遭受迫害,但他以大局为重,又念及骨肉亲情,多次忍让。李渊又断事不明,对李建成也不加处置,这次李渊又答应了李建成的要求,要削去李世民的兵权,同时李世民又得到密报,探知了李建成要谋杀他的计划,眼看情势十分危急。

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一再忍让,就只能对自身不利。李世民在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士和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大将的劝谏下,决定先发制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当夜,李世民进宫向李渊禀告李建成要谋害他的实情。李渊让他们弟兄三人明晨一起进宫当面对质。

第二天,李世民就在宫城的正门玄武门布下伏兵。玄武门守将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已经由李世民晓以利害,将其收服,答应愿为李世民效力,但李建成并不知实情。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道李世民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一齐走入玄武门,常何就把城门紧闭。李世民已率数员大将在门内等候,李建成见情况不妙,就想夺门而出,奈何城门已关无法脱身。这时李世民一声呐喊,伏兵四出,李建成顿时死于李世民的箭下,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杀死。

门外,李建成的部众听说门内有变,便猛攻城门。尉迟敬德站立城墙上,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扔到城下,士兵们见主子已死,大势已去,无心攻城,便纷纷散去。

这时尉迟敬德又来到皇宫后花园面见李渊,李渊当时正在湖中泛舟游乐,尉迟敬德对他说:“李建成、李元吉反叛,已被秦王李世民诛杀。”并进谏道:“请陛下下诏,令秦王主政,以收拾局面。”

李渊见事已至此,尉迟敬德又来逼宫,就顺水推舟地说:“朕也有此意。”不久,李渊借口年老体衰,退位当了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当了皇帝。

这次事变,历史上称之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当自己面临不利情况时,不能被动地等待,而应该采取主动,先发制人,这样才能增加胜利的机会。

赐子姓武立太子

武则天晚年,面临一个难于决断的问题,那就是由谁来继承皇位。是姓武的侄子呢?还是姓李的儿子?

武则天执政以后,大力扶植武氏家族,朝中有不少重臣都是武氏一族的人,在他们看来,既然皇帝姓武,那么继承帝位的,就应该是武氏后代。

而支持李氏的宗室及大臣却认为,武则天的帝位是从李氏手中夺取的,她死后应该归还给李氏。

武则天了解这个情况后,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立侄儿为太子,则李氏宗室会反对,如果立儿子为太子,则又会让武氏众臣不满。

武则天预感到,在她死后,武、李两家根本就不可能和平共处,到那时肯定是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宫廷争斗。

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以后,武则天终于决定传位给儿子,她除了在人事安排上有意地压制一下武氏的势力以外,还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便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李显改随母姓,也姓武。于是将多年受贬在外地的三儿子李显接了回来,立为太子。

就这样,她既让那些以为非武氏子弟不能继位的人有口难言,又使那些主张继承人非李氏子弟莫属的大臣得到了满足,真可谓一箭双雕。

武则天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在立太子问题上巧妙地打了一个擦边球,赐太子姓武,从而使李显登基显得合情合理,两方面都不得罪。

扼杀别人的前途

唐玄宗时,严挺子与李林甫不睦,被放到外地做官。

这一天,玄宗突然想起了他,于是问李林甫:“我记得有一个很能干的官员叫做严挺子,他现在在哪里?”

当天晚上,李林甫出宫后,立刻找到严挺子的弟弟说;“陛下对令兄很关心,照说,他最好在这个时候谒见皇上,但是,他正在地方政府做事,一时办不到,你不妨通知令兄,说他患了中风,向皇上奏请回京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