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智谋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200000022

第22章 能言篇(6)

契丹国主说:“你不要固执,这种事是古已有之的。”

富弼说:“自古只有唐高祖向突厥借过兵,当时把赠送的礼物称为‘献纳’。后来颉利被太宗擒获,此后再没有这样的事了。”

契丹国主知道富弼的决心不可改变,就亲自派人去北宋朝廷商议。仁宗听从晏殊的建议,还是自称“交纳”。

富弼与契丹国主唇枪舌剑,往复再三,富弼句句占上风,而语气又极和婉,句句入耳。是言辞中最好的。

喻樗巧析张浚继赵

宋高宗时,张浚与赵鼎同在枢密院任职,共同辅佐皇上治理国事。二人同心协力,以图复兴宋室。而且二人习性相近。有人以为他们两人将同时升任宰相。

唯独秘书省正字喻樗却说:“两个人同在枢密院任职比较好。这样,如果哪天赵鼎退下来了,可由张浚来继承他们的政策。处理国家大事、任免官员的前后差异就不大,这样国运才能长久。如果他们同处宰相的位置,万一意见不合而离心,就必然会改变现有政策,那就成了贤者自相反对了。”

曹参可以继承萧何的事业,费祎可以继承诸葛亮的事业,这就是君子之所以可以自己衍生他们的气脉的道理。

朱升三句值千金

明太祖朱元璋刚刚创业之时,求贤若渴。总是虚心访求各地的儒士,求计问策。

有一次,他的部下大将邓愈向他推荐说:“休宁有个智者名叫朱升,自幼聪慧,做过学政,精通经学,大帅可往访求。”

朱元璋一听,当夜即前往拜访。当见到朱升时,朱元璋觉得十分投缘,两人一见如故。谈了一会儿,朱元璋把话题转到夺取天下上,问道:“朱老先生,眼下群雄蜂起,竞相逐鹿,你说我该如何行事才好呢?”

朱升想了一想后说道:“大帅想成就事业,必须注意三句话,九个字。”

朱元璋忙问:“是哪三句话,九个字?”

朱升说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点点头深有感触地说:“听先生的意思,莫不是要我办好军务,加强兵防,注意耕作,发展农桑,缩小目标,从长计议么?”

朱升一听,笑着点头说:“就是这样。”

接着两人通宵达旦地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朱元璋才依依不舍地告辞。

朱元璋按朱升的计策,认真实践,果然军势日盛、疆土日广,终于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

朱升献给朱元璋的三句话,言简意赅却又含义深远。

杨善巧辩护国威

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事变之后,明英宗被瓦剌人扣留了一年多。瓦剌屡次派人通知明朝迎接英宗回国,朝廷官员不知道真假,不敢贸然前往。于是就想派遣使者去探听情况,又难于找到合适的人选。

左都御史杨善主动请求去了解情况,瓦剌首领也先派了一个十分狡黠聪慧的人田氏来迎接杨善,实际上是探听杨善的真意。

田氏和杨善见面后说:“我也是中原人,是被俘虏到这儿来的。”他向杨善打听,土木之围时,明朝的军队为什么会不战而溃?

杨善回答:“国家长期以来太平无事,将士们久不作战,何况那次去的只是护驾随从,并没接到准备和敌人打仗的命令。遭到你们军队的突然袭击,怎么会不溃散呢?你们也不过是侥幸取胜罢了,不见得就是什么福气。”

“如今的新皇帝聪明勇敢,大量采纳臣下的建议。有人献计说:‘瓦剌人敢于进犯中原,是凭借他们的好马,才能翻山越岭,闯过关口。要是在边防一带,制造铁橛子,上面安装尖锥,只要是敌军的人马要翻越的山岭,就遍地埋上锥撅,那么,敌军的人马没有不受伤的。’皇上已经采纳了这个建议。

“又有一个人向皇上献策说:‘现在用的大铜统,每次只装一个石弹,所以打的人少。如果装上一斗鸡蛋大的石头打出去,可以达到好几丈宽,打中人马即死。’这个计策也被采用了。这些献计的人都已升官给赏,天下有智慧谋略的人,听说之后都来献计。新操练的军队十分精锐,只可惜目前没有用武之地了。”

田氏说:“为什么没用呢?”杨善说:“如果两家讲和了,不打仗了,还有什么用处?”田氏听到这些话,偷偷地潜回去报告了也先。

第二天,杨善到了瓦剌部军营中,见到也先。也先问:“你是什么官职?”杨善回答:“都御史。”

也先说:“我们多年交好,近来为什么扣留我们的使臣,降低我们的马价?送来的缎匹,一匹剪开分为两匹。我们的使臣被关在驿馆中,不让外出,这都是什么原因?”

杨善说:“从前你的父亲派遣使臣向我朝进奉马匹,使臣不过三十多个人,你们所讨要的东西,十件给予两三件,也不计较,一向与我朝和好。现在你派来的使臣,多达三千人,见了皇帝之后每人都要赏一套织金衣服,就是十多岁的小孩子也要同样的赏赐。

“为了照顾你的威风,还要在皇宫里为他们设宴接风,临走时还要赏宴,派人送到客馆,哪里拘留过使臣?只有那些带来的年轻人,到中原后干了许多不法之事,害怕被使臣知道,就私自逃到别处,或者遇到虎狼,中原扣留他们有什么用?

“至于压低马价这件事,其中也有原因。上次你写了一封信。派使臣王喜送给我国某人。正好王喜不在,错给了吴良,吴良将信进奉朝廷。后来那人怕朝廷生疑,就巴结权贵,故意说这次送来的马不是正宗好马。为什么要像平常一样赏赐他们?因此削减了马价。

“等到那人送使臣走时,又反说是吴良用了诡计减了马价,意思是想让你们杀害吴良,没想到你们果然中了计。”

也先说:“对。”

杨善接着说:“又说买锅的事吧,这种锅出在广东,离京城一万余里,一个锅卖两匹绢,但你的使臣去买,却只给一匹,因此发生争执,卖锅的人关门不卖,这种事皇帝怎么会知道。比如中原人向你的使臣买马,出的价太低,他就不卖,这难道是你吩咐他的吗?”

也先笑着说:“对。”

杨善接着说:“又拿剪开缎匹的事来说吧,这都是回回人干的,他将一匹缎剪成两匹,如果不信,可以检查他们的行李,东西都好好的在那里。”

也先又说:“都御史说的都是事实,如今事情已经过去了,这都是小人说的坏话。”

杨善看他已有和好之意,就说:“你作为北方的大将帅,统领军马,却听信小人的话,忘了大明皇帝的厚恩,杀戮掳掠老百姓,上天爱惜人的生命,你却屠杀生灵。有想念父母妻子逃脱的,被你们抓住就剜心摘胆,被杀的人痛苦万状,高声惨叫,上天难道就听不见吗?”

也先说:“都是手下人杀的。”杨善说:“今天我们两家和好如初,你应该赶快下令,把军队调回来,免得上天发怒了给你们降下灾难。”也先笑着说“好吧!”

有人问:“这次,你们皇帝回去还当皇帝吗?”杨善说;“新皇帝已经继位,怎么能更换呢?”

也先说:“尧、舜当初是怎么做的?”杨善说:“尧把皇位禅让给舜,现在哥哥把皇位让给弟弟,和他们一样。”

瓦剌的平章昂克问杨善:“你来迎接皇帝,带了些什么财物来?”

杨善说:“如果带财物来,有人就会认为大官人贪财爱钱,如果我空手而来,迎回皇上,正要显明大官人讲仁义,能顺应天道,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好男子。我现在监督修订史书,一定要把这件事详细记载,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称赞大官人。”

也先笑着说:“都御使说得太好了。”

第二天就让杨善见了皇上,第三天,也先就设宴为英宗送行。

杨善的一席好话,把也先说得又明白又欢喜,当即就派人随同杨善奉送皇上归来。杨善这样做有三方面的优势:双方都想让皇上归来,这是一;两家和好,使者往来已有十辈,这是二;纷争之际,容易以利害关系打动人心,这是三。

梁文康明以利害

明朝武宗正德年间,秦藩请求加封陕的边地。朱宁、江彬等人因接收了贿赂,就答应了秦藩的要求。

皇上于是催促大学士起草一个加封的诏令,杨廷和与蒋冕私下认为,草制诏书恐怕会贻害无穷,可若不起草,又怕违背了皇帝的命令,于是都推托说有病,不去上朝。

此时唯有梁文康承命起草诏令,诏书写道:“从前太祖曾下过命令:这块土地不能封给藩王,这不是因为吝啬,而是考虑到这块土地广阔而富饶,藩王得到后,一定会多养士卒马匹,这样必然会因富而变得骄纵,易受奸邪小人引诱图谋不轨,这样对国家不利。”

“现在藩王恳请加封,那么就加封给你们吧,但得此地之后,不要收罗奸邪小人,不要多养士卒马匹,不要听信狂人诱惑做出不轨之事,扰乱边境,危害国家。否则,那时想保全自己的妻子儿女,也是不可能的了。请藩王在此事上慎之又慎,不要疏忽。”

皇上看了以后,惊骇地说:“如果这样令人担心,还是不给藩王加封边地好。”于是事情便作罢了。

对英明的人,不可用一般是非的道理来纠正错误,但未尝不可明以利害关系来改变其原来的志向。

张嘉言平息哗变

明朝张嘉言司理广州的时候,朝廷在沿海边疆设有总兵、参将、游击等职。这些官员旗下又各有不少士兵防守海疆,每天给每个士兵工食三分。参将和游击的兵每年在汛期时,都要出海远航,而总兵的兵却每次都以坐镇广州为借口,并不远行。

每过三年五年,都会修船,不出海的时候,参将和游击部下的兵,就只给每天工食的一半,贮存起来等修船的时候用。只有总兵部下的工食一点也不减,当修船的时候,另外再从民间凑钱。这样做积习已久,彼此都视为理所当然。

有一次,巡按突然将这件事详细报告了军门,想让总兵的士兵的工食能够减掉一些,留到修船的时候用。

而正好军门与总兵有矛盾,于是仓促同意削减工食。总兵各部官兵立即哄然哗变,知道张嘉言是院道的耳目,就径直围逼到张嘉言的大堂之上。张嘉言泰然自若,让手下叫来几个知情者,让他们说明原因。

这时,很多兵士都蜂拥向前,张嘉言当即将这些人呵斥下堂,并说:“人多嘴杂,喧嚣混乱,不能听清你们说的什么。”

众兵士这才退下。当时正下着大雨,兵士的衣服都被淋湿了,张嘉言也不顾忌,只是命令这几个人好好讲来。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都说过去从来没有削减总兵官兵工食的旧例。

张嘉言说:“我也听说过这件事,你们全都不出海,却也难怪上司削减你们的工食,你们想不减也可以,不过那对你们并没有什么益处。上司会从今以后让你们和参游的官兵每年轮换出海,你们难道敢抗命不去吗?”

“如果去了,那么你们也会被称为参游兵,工食会被减掉一半。你们费尽心机争取到的东西,并不能被你们自己所独享,而是替参游兵争取到他们所没有得到的东西。何不听任上司将工食稍稍减少一点,而你们仍然能年年自称是大将军的士兵,这难道不好吗?你们认真地考虑考虑吧。”

这几个人听了一时都无法对答,只是一个劲说:“还望您转告上司,多多宽待体恤。”张嘉言问:“你们叫什么名字?”这几个人怕受到处罚,都不敢说出名字。

张嘉言骂道:“你们不说姓名,如果上司来问我:‘是谁禀告你的?’我怎么回答呢?你们不妨说出来,我自有道理。”

这几个人这才报了自己的姓名,张嘉言一一记下。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回去转告各位士兵,这件事我自有处置,劝他们不要闹事。众人如果闹事,你们几个人的姓名我都记下了,上司会将你们全部斩首。”

几个人听后,大惊失色,连连点头称是,退了出去。

后来经决议,给总兵管辖各部士兵每日减银一钱,竟然也没有士兵闹事。

说得道理透彻,利害分明,听的人不知不觉间就心平气顺了。凡是因为减少待遇而激起事变的,都是因为不善于处理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