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智谋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200000011

第11章 处世篇(2)

春申君一听,忙问李嫣:“你有什么办法救我呢?”

于是,李嫣将李园设计的借腹生子之计讲出来,要春申君为自己怀孕保密,把自己充当美人送入宫中,生下来的儿子必是太子,等到考烈王驾崩,即位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那么春申君就不会有任何灾祸了。

春申君想了许久,最后答应了。

就这样,李嫣被春申君引荐入宫,后来生下一个儿子,考烈王十分高兴,立刻将他封为太子,立李嫣为王后。

李园的计划就这样成功了。十几年后,考烈王病逝,李园抢先入宫,与妹妹调动武士杀了春申君。然后,李嫣的儿子即位,是为幽王。于是幽王封李园为令尹。这样,李园终于圆了他的令尹梦。

善于巴结的人,不是小人就是野心家。因此,如果你不想自己的头被别人当成阶梯,就要小心你身边善于巴结的人。

曹参治齐

汉朝曹参是刘邦的同乡。在秦朝时期,他同汉高祖和萧何都是秦朝的小吏。后来跟着汉高祖起兵,立了功,当了当时齐国的丞相。

他到任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个盖公对于黄老之术研究很深。于是派人把他请来,向他请教,知道了统治之道在于清静而民自定。曹参用这种方法治理齐国九年,齐国大治。

当时中央政府的丞相萧何死了,曹参被召到中央政府,准备继任丞相。临走的时候,他告诉自己的继任人说:“治理齐国要特别注意安定市场和监狱,不要轻易整治。”继任者奇怪地问道:“难道管治地方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曹参说:“当然不是。但是监狱和市场,是三教九流混杂并容的地方。如果轻易整治,那些坏人到哪里去容身呢?治国不在苛察,而在宽容并包。倘若对民众吹毛求疵,务必找出奸邪之人,则人将恐惧混乱,更不用说治理国家了。”

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把资源用在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上。

曹参大智若愚

曹参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萧何死后,曹参为相。

曹参入了相府,依然按从前的法令执行。数月之后,曹参把一些好名喜事、舞文弄墨的官员全部革除,又选了些言迟舌钝、年高忠厚的人补上空缺。从此,便是日夜痛饮醇酒,无所事事。

遇上有宾客来见他,说有话给他讲,都是一到相府,便被曹参拉到桌上,痛饮起来。饮酒之间,一说有话要讲,他又马上说:“饮酒,饮酒。”一直到大醉方休,来人始终找不到机会和他说什么。

渐渐地,曹参饮酒之风传到汉惠帝的耳朵里。汉惠帝因吕雉专权,自己无用武之地而整日借酒浇愁,现在听说曹参也如此。就嘱咐他儿子中大夫曹窟私下里问一下他父亲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个休息沐浴日,曹窟回家将汉惠帝的话说了一遍。曹参听完,拿过戒尺把儿子的手掌打得通红。

汉惠帝知道了。斥责曹参说:“这和曹窟有什么关系呢,他是我派去问你的。”

曹参拜伏在地,叩首谢罪,然后问惠帝:“陛下,您和高祖相比,谁更圣明英武呢?”

皇上说:“朕怎么敢和高祖相比呢?”

曹参又问:“陛下,您看我和萧何谁更有能力呢?”

“您恐怕不及萧丞相。”汉惠帝不解其意地答道。

曹参说:“皇上圣明。高帝和萧何平定天下,一切法令都已经制定严明,而今陛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辈恪尽职守,遵训高帝和萧何所定下的规矩,不要有遗失之处,不就可以了吗?”

汉惠帝听后,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了。”

不去遮盖短处,恰恰可以看出长处。在当时吕雉专权的情况下,曹参的无为而治,并非随波逐流,而是静观其变、顺应时势的大智慧。

陈平独揽丞相之职

汉文帝刘恒登上皇位那年,汉高祖刘邦留下的股肱之臣陈平和周勃出任左右丞相。汉文帝对这两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非常赏识。

一次,文帝传下口谕,要召见陈平和周勃。两人接旨后赶忙进宫见驾,见文帝后,文帝一笑,问右丞相周勃:“周爱卿,你深受先帝的信任,是先帝的托孤之臣。但你可知道,在我们大汉,一年要判多少案件?”

周勃听后心中一震,思索半天:“臣愚拙,实在记不清到底每年处理多少案件。”

文帝眉头一皱,又问了一句:“爱卿可知道天下一年要进出多少粮食和钱币?”

周勃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最后只好摇摇头。

文帝心中大为不悦。停了一下,转过脸,问左丞相陈平:“陈爱卿,先帝在时,常夸你聪明过人,神机妙算。那两个问题,你知道答案吗?”

陈平回答得很干脆:“陛下,恕臣直言。陛下要知道判刑的人事,请只管问廷尉;陛下要打听钱币粮食的大事,请只管问内史。”

听完这些话后,文帝脸色大变:“陈爱卿真是高见!既然各自有主管的官员,要你这位丞相干什么?”

陈平依然很沉着冷静,不紧不慢地回答文帝:“陛下,为臣斗胆再进一言,身为一个宰相,对上要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事,顺应四季天时考虑各种大事;对内要让民心归附亲如一家,使卿大夫们各司其职;对外要威服、抚顺各路诸侯和外邦。”

汉文帝听后连连点头,重赏陈平。他转过脸问周勃:“周爱卿,你认为如何?”

周勃惭愧得低下了头,心中暗自佩服陈平的才能。

没过多久,周勃称病辞去官职。丞相一职,由陈平一人担任。

人没有必要事事过问,不分巨细,该放的要放得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田叔妙劝鲁王

汉朝田叔被任命为鲁国丞相,刚一上任,就有一百多群众状告鲁王强夺民产。田叔把率众告状的二十人抓来,各打二十大板,其余的人罚款二十元,并凶狠地对他们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他只会赏赐给你们财物,哪里会抢你们的东西?”

鲁王听说了这番话后,大感惭愧。就从国库拿出钱来,让田叔偿还给老百姓。田叔对鲁王说:“鲁王,还是您自己找人赔偿给老百姓吧,不然,百姓还以为鲁王是坏人,而丞相是好人。”

鲁王还喜爱狩猎,田叔经常跟随鲁王前往。每当鲁王休息的时候,田叔就走出馆舍,在苑外等待鲁王。

鲁王几次请田叔回屋休息,他总是不肯,说:“我们的大王还在外边暴晒,我怎么能自己到馆舍休息呢?”鲁王因此悔悟,就不常外出打猎了。

掌握了别人的心理,能够因势利导,而不是强行纠正他的错误,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张敞利用小偷灭盗

汉宣帝时,京都长安的偷盗现象十分严重,社会秩序比较混乱,自打赵广汉被杀以后,京兆尹就换了好多人,后来汉宣帝就调政绩突出的颍川太守黄霸为京兆尹。但是黄霸上任不久,就因为不能胜任这项工作,被免去京兆尹,仍回颍川任颍川太守。如此一来,京都社会秩序变得更加混乱,长安偷盗事件频繁发生,各行各业的商人对此十分头痛。

这时皇上颁布了一个诏令:任张敞做京兆尹。并把他召进了宫。

张敞进宫后,皇上问及张敞有没有办法制止这种偷盗现象,张敞认为能够制止。张敞上任以后,就拜访询问长安城中父老,得知几个小偷首领外出时常有童奴跟从,在家时表现都很温和厚道,左右邻居都认为他们是忠厚长者。

张敞把他们召来加以责问,首先把他们以前的罪过赦免了,让他们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情况把所有的偷盗者都召来以便将功赎罪。偷盗首领说:“现今要一下子把他们召进官府,恐怕有些困难。不过,我会尽力去办好的。”张敞就把偷盗首领封为官吏,让他们回家休息。

回到家以后,偷盗首领马上摆出了酒席,小偷们都来庆贺。趁大家喝得迷糊的时候,偷盗首领就在小偷们的衣服上涂上红颜色。官吏坐在街巷口检查过往行人,凡衣服染上红颜色的都捆绑起来,一天之内就抓获了几百人。接着,张敞就审查小偷们的偷盗行为,有的一人就作案一百多起。审查完毕,都依法进行了处罚。

从此以后,长安再也没有发生过偷盗案件,即使更鼓不敲也是如此。皇上对张敞的政绩非常满意。

有时从大的方面着手,并不一定能够将问题解决。相反,找准一个突破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任文公全家避难

西汉末年,王莽占据摄政之位。大家为他仁义的假象所蒙蔽,但巴郡的任文公,经过分析知道大乱将要到来。于是规定家中人背着一百斤的东西,围着住宅快步跑,每天练习几十次。外人不知道什么缘故,甚至还认为他有神经病。

后来,四处起兵,逃跑的人很少有脱离包围的,只有任文公家里的老老少少,背着粮快步跑,全都幸免于难。

智慧不单包括要有远见,也包括在有远见后,还有防患于未然的手段。

陈寔刚柔相济

东汉人陈寔,字仲举。以他的才名和德行为世人所崇尚。

汉灵帝刚继位时,宠信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张让的父亲死了,灵柩送回颍川安葬。虽然颍川郡的官吏乡绅都前往送葬,名士们却谁也不愿去参加。只有陈寔一个人单独前往吊唁。后来宦官得势,再次诛杀党人,张让看在陈寔的面上,使许多党人得以幸免于难。

陈寔这样做并不是怕死,因为他曾经自愿入狱。汉桓帝的时候,党锢之祸发生,逮捕了二百多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陈寔却说:“我不进监狱,众人就无所依靠。”竟然自愿到监狱中,请求将自己囚禁。后来遇到大赦才获得释放。

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有起伏,有高低潮。遭遇曲折之时,应该平静地接受这种现状,冷静地等待,等待时机到来,而不作无谓的牺牲,这样才能显出一个真正英雄的长远眼光、全局观念和宽广的胸怀。

石显得宠

汉元帝时,宦官石显当了中书令,在朝中专权,后来他被别人掌握了把柄,生怕有一天皇上会听取暗中监视自己的人的意见,而将自己废掉,于是就常常向汉元帝表现出自己的一片诚心。他想用一件真实的事作为表现自己诚心的凭证。

石显曾被汉元帝差遣到各官府中去征集财物。他先向皇帝禀告说:“我怕深夜回来时宫门已经关闭,请您下令到时候让管宫门的官员为我开门。”皇帝同意了。石显故意在深夜回来,然后口称有皇帝的诏令让管宫门的官吏开门让他进宫。

第二天一早,果然有人向皇帝上书,告石显假造君命开了宫门。皇帝收到了这封上书后,笑着给石显看。石显掉着泪说:“陛下您过分地错爱我这个小臣了,众下属官员都因此而嫉妒我,想陷害我。”

汉元帝以为确实如此,就越发宠信石显了。

人最容易被假象蒙蔽,因此,很多事情不要单听一面之词,要多方观察,以免给小人可乘之机。

申屠蟠预料将生变故

东汉末年,游士汝南人范谤等相互结交议论朝政。随之,自公卿以下的官都降低身份与他们交结。太学生们仰慕他们的风范,认为儒学将兴,书生们将被启用了。

申屠蟠偏偏叹息道:“当年战乱的时代,书生纵横议论,各国国王争相作扫除异己的先驱,最终有了焚书坑儒的大祸,今天就是这种情形啊。”

于是他销声匿迹,隐居在梁地的砀山之间,以树干搭起简陋的屋子,过着苦日子。过了两年,范谤等人果然因网罗私党获罪,有的被处死,有的受刑,只有申屠蟠免于灾祸。

东西昂贵到极点,就意味着要降价,便宜到极点,就意味着要涨价,凡事都是这个理。至于沉重到极点不能再加负荷,那么其势头亦倾向于变轻,处于事端中心的人,留一定余地使自己能够伸缩,这才是处世的高明手段。

粗中有细的张飞

三国时期,马超从张鲁处归降刘备,刘备很看重他,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封为斄乡侯。

马超见刘备对他待遇很优厚,就变得大大咧咧起来,平时常忽略君臣礼节,和刘备说话时常常一口一个玄德(刘备的字)。

关羽对此十分气愤,几次请求刘备杀掉马超,刘备不允许。张飞献计说:“一定是我们平时的言行给马超以错觉,我们应当给他作出知礼节的示范。”

第二天刘备召集部将开会,关羽,张飞也一同带着刀恭恭敬敬地站在刘备身旁侍候。马超进帐,看见坐席上没有关羽、张飞,抬头见他俩站在刘备身旁,很受震动。从此马超就非常尊重刘备了。

对不恪守礼法的人,要让他们谨遵礼法,就必须自己作出表率,以实际行动去打动他们。

料事如神的曹操

东汉末年的曹操是一位韬略过人的大英雄,更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料事如神的智者。

何进与袁绍计划诛杀朝中宦官,但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想召董卓带兵进京,想利用董卓的势力,胁迫太后下令诛杀太监。

曹操知道这件事后,笑着说:“宦官古今各朝代都有,但当世之主不应该给他们权力,使他们飞扬跋扈到忘乎所以的地步。如果要治他们的罪,应当诛杀元凶,这只需要一个武士就够了,何必请外地的部将来呢?如此一张扬,事情一定提前泄露出去,反而不会成功。我料定他们必败无疑。”

果然,董卓还未到,何进已被宦官所杀。

曹操东征刘备时,人们议论恐怕出师后,袁绍从后方袭击,使得进不能战,退又失去了依靠。

曹操说:“袁绍的性情迟钝而又多疑,不会迅速来袭击我们。刘备是新起来的,人心还未完全归附他,我们抓紧攻打他,他必败。这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可错失时机。”于是决定东征刘备。

田丰劝袁绍袭击曹操,袁绍听说后,果然以儿子有病推辞此事,不肯发兵。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之子袁熙、袁尚兄弟投奔公孙康。曹操攻下乌桓时,有人劝曹操讨伐公孙康,顺便擒住袁氏兄弟。曹操不听,说:“公孙康会自动将二袁的首级送来的。”

后来,公孙康果然斩了袁尚、袁熙,将首级送了来。

众将不解,问曹操:“您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呢?”曹操说:“公孙康素来害怕袁尚等,我如果急于征讨他,他就会同袁尚等联合起来抵抗我们,缓一段时间,他们之间会产生矛盾,这种形势会促使公孙康杀了二袁。”

料事如神,并不是凭空“顿悟”出来的能力,而是建立在对人情事理的了解基础上,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因此能正确预测所面对的事物背后的发展趋势和结局。

潘睿以小观大

三国时期,东吴武陵郡守樊仙诱惑几个少数民族叛乱,州督不能治,请求朝廷派出一万兵力去增援讨伐他。

孙权接报后,召见潘睿,问他:“这次讨伐樊仙,你需要带多少人前去才能取胜。”

潘睿答道:“很容易,只需要五千人就足够了。”

孙权说:“足下是不是太轻敌了。”

潘睿说:“樊仙虽然善于蛊惑人心,但却没有真才实学。从前他在州内曾经请人赴宴,一直到了中午,客人也没吃上饭,于是有十多人离开了。这就好比判断侏儒只需要看他的一段肋骨一样,这就是我轻视他的原因。”

孙权听后大喜,于是派潘睿率五千兵去讨伐,果然杀掉了樊仙。

从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往往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有智慧的人都是善于观察的。

诸葛亮平定南中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平定了南中的叛乱,然后全部任用当地的首领为官吏来治理。

有人对诸葛亮的这一举动非常不理解,就对他说:“丞相威震四方,南蛮全部都臣服了。但是这些南蛮的心理难以预测,他们今天顺服了,明天就可能继续发动叛乱,那样我们会更加被动。最好是趁着他们投降的大好时机,委任汉人来治理这些蛮夷百姓,这样才能使他们渐渐接受政治上的教化和文化上的熏陶。十年之后,蛮夷就能够成为蜀国的良民,这才是上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