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000000024

第24章 励志的人生(3)

泰豆解释说:“你要牢牢记住,马嚼子、马缰绳、手和心之间的关系是:让马嚼子、马缰绳的控制和手的操纵协调一致,手的操纵又顺应着心的指挥,这样就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鞭子赶,心里悠然自得,身体端正不歪,六匹马的缰绳有条不紊,24只马蹄踏在路上不出差错。做到这样,车轮和马蹄不论到达崎岖的山路,还是平坦的原野,都是一样的,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危险了。这就是我全部的驾车技术!”

后来,造父果然成了周穆王最优秀的驾车手。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只要基本功扎实,做事情便能得心应手。学习知识更是如此。

轮扁论读书

齐桓公坐在堂上看书。堂下有一位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斫着木头做车轮。他看见国王在那里专心看书,不觉好奇心动,就放下斧头椎凿,走上前去问桓公道:“请问大王看的是什么书?”

“孤看的是圣人的书。”桓公答道。

“圣人还活着吗?”

“早就死了。”

“那么。”轮扁说道,“大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突然变色道:“寡人读书,你这个做木工的怎敢妄加议论!有道理讲出来,可放过你,讲不出道理,决不饶你性命。”

“好吧,”轮扁从容答道,“就我制造车轮这门手艺来看,斫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不差分毫,这种功夫只能靠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这种熟练技巧只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用单纯口授的方法传给我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践而把它继承下去,因此,我今年70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由此类推,圣人已死,留下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大王所读的,不是古人的糟粕吗?”

学习知识如果仅从书本上得来,而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就算不上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匡衡。

匡衡年轻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甚至连蜡烛都买不起,一到夜晚,屋里就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

匡衡很好学,也很想读书,但是没有亮光,怎么办呢?

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到深夜。

有个大户人家,目不识丁,但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家里有很多藏书,但是他从来都不看。

匡衡听说后,就卷起铺盖上他家去做佣工。每天起五更,睡半夜,辛勤地工作,却不要一个工钱。

主人家很奇怪地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的藏书,我就满足了。”

主人很感动,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就这样勤奋读书,后来成了西汉有名的学者,在汉元帝在位时还做过丞相。

环境和条件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人的内因最重要,不能借口学习条件不好而不努力学习。

项橐难孔子

春秋时期,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

一天,来到一个地方,马车突然被一座小孩用土做成的“围城”拦住了,围城内外一群孩子正玩得欢快,根本没有避让马车的意思。孔子十分生气,大声地责怪他们:“喂,小孩,你们看见了马车为什么还不躲开呀?”

孔子的话音刚落,只见从人群中站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他眨了眨眼睛,回答道:“你是谁呀,怎么这样和我说话呢?”

孔子的门生子贡上前喝道:“快让开,车里面坐的是当今天下大儒孔老夫子。”

那孩子故作不解地说:“我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从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那里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不知怎么回答,就找个借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孩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诓项橐道:“你的嘴很厉害,我想出个问题考考你。请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花没有枝?什么火没有烟?”

项橐答道:“土山没有石头,井水没有鱼,纸花没有枝,萤火没有烟。”

孔子大惊,这孩子真是智慧过人。

谁知那小孩突然反问道:“你的问题我已经答完了,现在轮到我来考你了。请问——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四季常青?”

孔子答道:“鹅和鸭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四季常青,是因为它们树心坚实。”

项橐马上大声反驳道:“错了!龟鳖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脚是方的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脖子长吗?竹子四季常青,难道因为它们树心坚实吗?”

学识渊博的孔子,竟然被聪明的项橐驳得哑口无言,只得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我们说起话来才会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会犯下片面偏颇的错误。

伤仲永

北宋时候,抚州金溪地方有一户方姓人家,他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家境十分贫寒,一家人加起来也不认识几个斗大的字,后来他们生了个小孩,起名叫方仲永。

方仲永五岁那年,忽然哭嚷着要笔墨纸砚。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就到附近读书人家去借来一套。

方仲永趴在饭桌上,铺开大纸,挥笔写下了四句诗,还在下面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诗的内容是孝养父母,团结同族。方仲永的父亲十分高兴,便拿给村中的老秀才看,老秀才看后,连连称好,说这小子了不得。之后,便有很多读书人喜欢出题考方仲永。只要有人给他出题,让他作诗,方仲永很快就能做出来。众人读了,都觉得他写的诗道理通顺,文采斐然。

这一来,神童的名声便在四乡传扬开来。乡里人都想见识一下神童,于是他家经常是车马盈门。有些富豪人家重金迎请,让他当堂赋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十分高兴,便天天领着儿子四处向别人求讨财物,而不让儿子继续学习上进。

王安石在京城做官,很早就听说了方仲永的名声。

有一年,他回到娘舅家,看见仲永已经有十二三岁了。王安石很感兴趣,便叫他即景赋诗。方仲永搔了许久脑袋,才勉强写出一首,与从前相比,显然逊色了不少。

又过了七八年,王安石再次回到娘舅家,顺便问到方仲永,娘舅对他说方仲永已经不会做诗了,而且现在也不做了。王安石听到后,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天资只是给儿童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先天条件,如果没有后天的培养和本人的艰苦努力,任何天才都是不能成功的。

石勒读汉书

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是羯族人。小时候,他的家乡闹饥荒,他和家人走散后,曾经给人做过奴隶和用人。

历尽苦难的石勒,招集了一群流亡的农民,组成一支队伍投降了刘渊的汉国,逐渐成了汉国的一员大将。

石勒从小没有受过汉族文化教育,大字不识一个。他担任大将以后,渐渐懂得要成就大事,光靠武力不行,于是就依靠一个汉族士人张宾,采纳了许多政治措施。他还收留了一批北方汉族中的贫苦读书人,组织了一个“君子营”。

石勒通过这些能人贤士的辅佐,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史称“后赵”。

石勒自己没有文化,但是却十分重视读书人。他做了后赵皇帝后,命令部下,凡捉到读书人,不许杀死,一定要送回来,让他自己处理。他听从张宾的意见,兴办学校,要他部下将领的子弟进学校读书。他还建立了保举和考试的制度。凡是各地保举上来的人经过评定合格,就选用他们做官。

石勒挺喜欢读书。他自己不识字,就找一些读书人把书讲给他听,一边听,一边还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他让人给他读《汉书》,听到有人劝汉高祖封已灭六国贵族的后代的历史。他就说:“唉!刘邦采取这样的错误做法,还怎么能够得天下呢?”讲书的人马上给他解释,后来由于张良的劝阻,汉高祖并没有这样做。石勒点头说:“这才对啦。”

由于石勒重用人才,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后赵初期出现了兴盛的气象。

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社会尤其如此。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难以在知识经济的现代社会生存;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国家,必然会在国际社会中落后挨打。

越人造车

越国原本没有车。有个越国的游客在晋国、楚国的郊野里得到一辆废弃的车。那辆车的辐条已经腐烂,轮子已经折断,车辕也毁了,可以说这辆车子没有一处是好的。

然而,这个越人非常高兴,因为他终于见到了车。越人的家乡从来没有车,他就用船把这辆破车运回越地,并在众人面前夸耀。来看车的人都听信了他的夸耀之辞,以为车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于是,模仿这个车的形状造车的人越来越多。

后来有一天,晋国、楚国的人见到越人做的车,便嘲笑越人笨拙,造出的车简直是一堆垃圾。越人以为晋、楚的人是在欺骗自己,根本不予理睬。

后来,敌兵侵犯越国领土,越人驾着破车抵抗敌人,车破了,越人大败。但是,他们最终也不认为战败是由于破车的缘故。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错误,就要立即改正。如果一味坚持错误执迷不悟,就会一败涂地。

贤者当为愚者师

有一次,子夏和孔子一同出游,途中,子夏想了解一下孔子对其他弟子的评价。于是子夏问道:“老师,颜回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认真回答道:“颜回喜好仁义,乐善好施,安贫乐道,这是他比我强的地方。”

子夏又问:“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

孔子说:“子贡行侠仗义,英勇顽强,不畏强暴,这是他比我强的地方。”

子夏又问:“子张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子张处事冷静,不苟言笑,老成持重,这些方面他比我强。”

子夏听后,感到困惑不解,便问道:“他们个个都比老师强,那为什么他们都来做老师的弟子呢?”

孔子启发他说:“颜回虽然乐善好施,至仁至义,但有些优柔寡断;子贡能言善辩,但遇事冲动急躁,他虽然不畏强暴,勇敢坚强,但却做不到忍让退避,遇事总好逞强,得理不饶人;子张虽然矜持冷静,老成持重,但却不能随机应变,显得生硬呆板。”

“我具有一些他们所不具有的品质,即使把他们四人的长处,合在一起来同我交换,我也不会同意的。这就是他们来做我的学生的原因。”

人各有所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方为上策。

颜回学划船

有一次,颜回请教孔子道:“我曾经在波涛汹涌的渡口过河,我发现那些划船的人掌舵的技术非常熟练,他们在那波峰浪尖之上,仍然是神色自若,似乎一点儿都不害怕。于是我就去问划船的人:‘划船的技术可以学到吗?因为我也想像你那样熟练地驾船,遨游河中。”

“他说:‘可以。一个会游泳的人很快就会学会了,擅长游泳的人是有划船的天赋的。如果是一个能在水底潜泳的人,即使他以前不曾见过船,也只需稍加操练就可以马上驾船便划。’”

“我问原因,他却不告诉我。我想向您请教,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我们没有划过船,因此只能在口头上论一论这件事。”

“善于游泳的人容易学会划船,因为他不在乎水。潜行水底的人第一次看见船便能划,那是因为他不怕淹没而轻视水。他的心中早已没了水,他把船倾覆看做是车向后倒退,既不恐惧,也不惊慌,随随便便,顺其自然。就好像外在的东西不存在一样,这叫做心志坚定,不为外物所移。”

“同样的道理,投掷东西的时候,如果投掷出去的是瓦片,那么你就会毫不惋惜,自由发挥,而专心于投掷的技巧,因为瓦片一文不值。如果投掷出去的东西是银钩,你内心便会有所不舍,因为银钩很值钱;如果投掷出去的东西是金块,你便会十分痛心。”

“其实每次投掷的技巧都是一样的,人之所以有顾虑,是因为为外物所困惑。若重视外物,本身的技巧必然会变得拙劣。”

“你学划船,便与此同理,不要把水看做水,不把船看做船,随心所欲,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学会。”

万物都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在学习某一项技艺时,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一件本领,对于其他的本领就可以通晓。

因材施教

孔子有一次和他的学生们谈论,子路问他:“听到了好的意见,就应该马上照着做,这样做对吗?”

孔子听后,马上严肃地对他说:“不行,你还有父亲和兄长,怎么能自以为是地做事呢?在你做事之前,你应该先听听长辈的意见。”

几天以后,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冉有也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

这一次,孔子却立即表示赞同,他说:“对呀,如果听到了好的意见,就不应该有迟疑,要马上照着做起来才对。”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知道了这件事后,感到很疑惑,就问孔子说:“子路问您‘听到好的意见,就马上照着做吗’?您对他说:‘有父兄在,不能自以为是地做事。’”

“可冉有问您同样的问题,您却说:‘应该马上照着做。’为什么先生对两个人的回答恰恰相反呢?我对此不明白。”

孔子对他解释说:“冉有为人精细,平常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顾虑重重,我要鼓励他勇往直前,所以要求他一听到好的意见,就马上学着做起来。而子路则不同,他很勇敢,勇敢得过了头,就会近似鲁莽,喜欢争强好胜。所以我要使他冷静一点,稳重一点,多听听长辈的意见,懂得适当地退缩也很重要。”

公西华听了孔子的解释,非常佩服孔子因人而异处理事物的能力。

教育学生,不能一概而论,要注意区分他们资质、禀赋、天分、性情的不同,在仔细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才能达到目的。

王羲之练字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非常刻苦。他练字用坏的毛笔,都堆得跟小山似的,人称“笔山”。他经常洗毛笔和砚台的水池,时间久了水也全变黑了,于是人们称之为“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写的字已有一定功底了。但他仍然坚持每天练字,有时候竟连吃饭也忘了。

有一次,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却好像没有听见一样,继续埋头练他的字。丫环无奈,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

当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的时候,眼睛还盯着字,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风格。我要有自己独创的风格,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功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的书法终于形成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风格。王羲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生活的富有并不意味着学识、知识的富有;生活的贫困并不意味着学识、知识的贫困,关键在于能否好学。好学不是追赶时尚的学法,而是全身心投入地学,天长日久,坚持不懈地学,学到最深境界是入迷入痴,方有成就可言,好运才会向你走来。

印刷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宋人毕升发明的。

毕升是杭州一家印书作坊的工人。开始时,他在作坊里学刻字,就是把一个个汉字刻在木板上,这被称为雕版印刷术。他刻的字,又整齐又漂亮,作坊里的人都很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