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000000019

第19章 处世的风范(3)

然后,赵简子又说,“自从周舍死了以后,我再没有听到谁批评我的过错了。我大概离灭亡不远了,因此我就流泪哭泣起来。”

众大夫都感到很惭愧。

有远见的政治家应该学会听取不同的意见,接受对自己的批评,不能被随声附和的人所包围。

晏婴劝主

春秋时代,当了30年齐国大臣的晏婴,是位著名的政治家。《左传》中关于晏婴的记载颇多,比如说,晏婴经常劝齐景公要爱民,但齐景公却总是扰民。

有一次,齐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闹得齐国民不聊生,众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婴出使回来目睹了这一情景,他马上进言齐景公不要造台,齐景公总算同意了。晏婴却不急于回家,而是立即赶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紧干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婴骂累了、打累了,这才回家。他刚离开工地,齐景公的传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民工一听此令,齐声欢呼,好像遇到大赦一般,高高兴兴地赶回家去了。

晏婴这样做,是故意把“贤名”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孔子对他大为欣赏,说他既纠正了君王的过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义。

每个人都难免有犯错的时候,巧妙地让别人从尴尬中走出来,是高超的学问,是一种机变的本领。

道法自然

春秋战国的思想家庄子,有一次,太阳已经升到半空了,他仍然长睡不醒。

忽然,门外有人驾车而来,轻叩庄子的房门。

原来是楚威王久仰庄子大名,欲将他招进宫中,辅佐自己完成图霸天下的事业。因此,他派了几位大夫充当使者,带着厚礼来聘请庄子前去楚国担任卿相。

使者不敢惊醒庄子,于是站在门外等候。大约半个时辰后,庄子才慢悠悠地开门出来。

使者拱手作揖,说明来意,呈上礼单。

不料庄子并不看礼单,反而仰天大笑,说:“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请转告威王,我不能去朝廷做官,感谢他的厚爱。”

“你们应该都见过君王祭祀天地时充做牺牲的那头牛吧!它本来在田野里生活得自由自在,但一旦被选做了祭品后,虽然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倘若它不想当祭品,还有可能吗?还来得及吗?”

“去朝廷做官,就和这头牛一样了。天下的君主,在他势单力孤、天下未定时,往往招揽海内英才,礼贤下士。一旦夺得天下,便为所欲为,视民如草芥,视功臣为敌手。”

“你们说,去做官又有什么好结果?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荷色菊香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费尽心机去争名夺利,岂不是太无聊了吗?”

使者见庄子对于世情功名的洞察如此深刻。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怏怏告退。

庄子倡导的无为,是“无为而治”的无为,在名利问题上,要拿得起,放得下,一边享受着名利,一边又不为名利所困扰,所羁绊。否则人岂不成了名利的奴隶?

子孔专权

春秋时期,有一位郑国国君即位时,年龄很小,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权力都把持在卿大夫手里,这些人常常为了自己的私利,互相争斗个没完没了。

后来,国家发生了大乱,国家实权落在了一个叫子孔的人手里。他喜欢专权弄势,自以为既然自己把持了国家的大权,就该一切都听他的。于是他与各位大夫订立了一份盟约,盟约说,一切都要听子孔的,旁人不得干预朝政。

这些大夫看见子孔这样专横独断,都感到愤怒,并不甘心顺从子孔。子孔知道后,就想诛伐那些不满不顺者。

子产得知这样的情况后,急忙出来制止,他说:“不能冒犯众人的愤怒啊,专横独断的欲望是不可能得逞的,如果把既要冒犯众人的愤怒,又要让专横独断的欲望得逞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来使国家得到安宁稳定,这种办法是非常危险的。”

“不如把盟约烧掉,来安抚众人,这样您获得了一直想要的专横独断的欲望,众人也得到了安宁,难道这样不可以吗?专横独断的欲望是不可能得逞的,冒犯了众人就会导致祸患,您一定要听从我的劝告。”

子孔听说了子产的话后,仔细想了想,认为子产说得对,就接受了子产的建议,为了让远近的人都能看到,子孔就在仓库的门外把那个盟约烧掉了,这样就慢慢地消除了众人的愤怒。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今中外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经验教训。

得饶人处且饶人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王烈的人,当时正值董卓把持朝政的时候,很多人推荐他去做官,王烈都没有答应。

后来,他跑到了辽东这个偏远的地方去避难,自己制造农业器具,还把周围的老百姓组织起来,穿着布衣,吃着粗糙的饭食,生活十分俭朴。当许多人不能忍受的时候,他却乐在其中。

有一天,在王烈居住的村子里,一个偷牛的贼被牛的主人抓住了,这个偷牛的贼赶紧说:“我是一时糊涂,才干了这样的事,我在这里向你赔罪,希望你放过我,我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

主人听了他的话后,认为他说得很诚恳,就把他放了,对他说:“今天的事我就不再追究了,你可不能再做这样偷偷摸摸的事情了。”

偷牛的贼非常感激主人能够宽恕他,说:“承蒙你的宽宏大量,我还有一个请求,你能不能别把这件事情告诉王烈呢?”主人答应了。

但是,后来还是有人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王烈,但王烈不但没有责怪这个偷牛贼,反而送给他半匹布。

别人看了很不理解,就问王烈:“这个偷牛贼,害怕你知道他偷牛这件事,你反而还送布给他,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烈说:“这个偷牛贼已经知道悔过了,他怕我知道这件事,表明他知道了羞耻,凡是知道羞耻的人,善良之心就会产生。我送给他布就是劝他为善。”

王烈果然没有说错,后来,这个偷牛贼确实做了不少的善事。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允许人犯错误,也应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才是治病救人的有效办法。

刚正不阿的吴良

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吴良,刚开始的时候在地方上当一个很小的官吏。

有一年,过春节时,他和他的一些同僚一起去给太守拜年,其中有个叫王望的人,对太守极尽谄媚之言,说:“在我们这儿,多年来一直受到盗贼的骚扰,长期听不到鸡鸣犬吠的声音。但自从您来到这个地方上任以后。五年以来,开辟了很多的土地,盗贼也都绝迹了,百姓每年都五谷丰登,这些都是您治理有方的结果,所以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来给您拜年。”听了他的话,同去的很多官吏都随声附和。

只有吴良例外。他突然站起来对太守说:“王望是个奸佞小人,他说的全是谄媚之言,没有一点根据,我们这个地方现在仍有不少的盗贼,老百姓生活贫困疲惫,完全不是王望所说的那样!”

本来听了王望的话,太守很高兴,现在经吴良这么一说,就立即收敛起笑容,觉得吴良说得有道理,赐给他礼物,后来又升了吴良的官。

有个叫王苍的人,很敬重吴良的为人,就向当朝皇帝推荐他,说:“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治国之才,臣子最重要的也就是向国君推荐人才,吴良这个人敦厚固执,工作正直,为人廉洁,谨慎而恭敬,做什么事都事必躬亲,节俭而又安于贫穷,不贪财,不求利。正是国家所需要的啊!”

果然,直到晚年,吴良仍然坚持着刚正不阿的气节。

做人要有气节,吴良就是这样一个有气节的人,并且直到晚年仍然坚持不渝。平时,人们痛恨那些逢迎拍马、谄媚弄权之人,所以,对于那些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人,就有了很大的敬意。

晋献公灭虞

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送上宝玉名马,请求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对国君说:“俗话说,‘唇亡则齿寒’,虢国和虞国互为屏障,相互依存,不能互相把对方当成礼品送给别人。晋国现在可以从我们这里借道把虢国灭掉,不久以后就可以把我们灭掉。”

虞国的国君却说:“我与晋国是本家宗亲,它是不会害我的。”

宫之奇解释说:“本家宗亲的关系是靠不住的。按理来说,晋国与虢国的关系比我们还要亲近,但是结果怎么样呢?晋国还不是照样要去消灭它!”

可是虞国国君还是听不进去,他说:“我供给鬼神的祭品一向很丰富。我会得到鬼神的保佑的。”

宫之奇说:“鬼神并不完全满足人的欲望,它是有所选择与有所凭借的。这种选择与凭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有德,然后才决定是否来保佑他。一个无德的人,神怎么会来保佑他呢?没有了德,百姓不会和睦,鬼神也不会接受他的供品。所以说,鬼神所凭借的就是看人是否有德。进一步来说,晋国取得了虞国与虢国,他们推行德政,以此来祭祀鬼神。难道鬼神会不接受吗?”

固执的虞国国君仍然没有听他的劝告,坚持给晋国借路。晋灭掉虢国后,回来时就顺道攻打虞国,虞国国君只好牵着名马、抱着玉璧前去投降。

国家的长治久安,是需要统治者实行德政的,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不是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而是通过歪门邪道,甚至是求神拜佛来办事,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散财结客

高欢从洛阳城回家之后,就将家财全部散尽来结交四方的朋友。

他的一些亲戚故旧见到他这样,都很奇怪,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高欢回答说:“我到了洛阳,看到京师的侍卫军士,成群结队地去焚烧将军张彝的住宅,朝廷害怕动乱,竟然不闻不问。国家政事到了如此地步,未来的情势可想而知,钱财怎么可能永远守得住呢?”

从此以后,高欢就立下了澄清天下的大志,后来成为东魏的丞相,位极人臣。

天下许多坏事,都因为舍不得钱而发生;天下许多好事,都因为舍得钱而做成。要成大事者,就不要吝啬钱财,今朝施予,以后收获的更多。

屠羊说拒赏

春秋时期,楚昭王丧失了国土,逃亡在外,屠羊说也跟着他一起逃亡。后来,楚昭王返回楚国,要奖赏当时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赏赐到屠羊说时,他说:“当年大王丧失了国土,我也失去了杀羊的工作,现在大王返国,我也可以继续杀羊。那我的爵禄已经恢复了,又有什么可奖赏的呢?”

昭王听说后,就传令手下:“强制他接受!”

屠羊说却回复说:“大王失去楚国,不是我的过失,所以我不该接受惩罚;大王返回楚国,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敢接受奖赏。”

于是昭王对手下说:“那么,让他来见我。”

屠羊说又说:“楚国的法律规定,必定要有重赏大功的人才得觐见,现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保护国家,勇敢也不足以消灭敌人。吴国军队入侵郢都,我畏惧危难而躲避敌人,并不是有意追随大王。现在大王要废毁法约来召见我,这并不是我所希望传闻于天下的事情。”

昭王对楚国将军司马子綦说:“屠羊说的地位虽然很卑贱,但他所说的义理却很高深,你替我将他请来担任三公的职位。”

屠羊说知道后说:“三公的职位,我知道比杀羊的铺子高贵;万钟的俸禄,我知道比屠羊的报酬丰厚;但是,我怎么可以贪图爵位俸禄,而使我的国君得到滥赐的恶名呢!我不敢接受,希望回到我杀羊的铺子里去。”

屠羊说终究还是拒不接受封赏。

若人人都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必然形成乱源,只有安分守己才能安定人心。

私恩与公法

汉顺帝某年,苏章被任命为冀州刺史,他在审理积案的时候,发现收受贿赂的清河太守,正是他以前最要好的朋友。

一天晚上,苏章备下酒菜,请来那位老朋友。两人一边喝酒,一边畅叙旧情,十分愉快。

这位清河太守的心里,原来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摸不透苏章对自己犯罪采取什么态度,这下好像石头落了地,他长嘘一口气,得意地说:“人家头上只有一顶青天,独独我头上有两顶青天啊!”

苏章正色说:“今晚我苏孺文请你喝酒,是聊尽私人旧谊,明天冀州刺史开堂审案,却是执行公理正法。”

第二天,苏章正式开堂,果然对这个清河太守按刑进行了论处。

在友情与正义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以维持正义为第一原则。

冒牌父亲

程颢,北宋神宗时任晋城县令。

当地富人张三的父亲死了不久。就有一老翁走进他家对他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张三的儿子很诧异,不知是真是假,便与老翁一起到县衙,请求帮他分辨真假。

程颢问老头是怎么回事,老翁说:“我本是医生,常出远门为人治病,当时妻子生下儿子,家境贫困不能抚养,就送给了张家。”

程颢请老翁拿出凭据,老翁从怀中取出一个记事的册子递了上去,册子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抱儿去张三翁家。”程颢询问了张三的儿子和张三的年岁,然后对老头说:“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四十岁,那时你就称他为‘三翁’了吗?”老翁吓了一跳,当即认罪,被程颢依法重惩。

做人要清醒,做事要明白。以理智来判断所听到的言语,则胸中自有主张;以品德的修养来摒绝私欲,则心境自然清明。

留母降子

宋太宗在位期间,党项酋长李继迁时叛时降,经常骚扰西部边境。有一回保安军禀奏皇上说,已经抓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准备把她杀了,以警戒凶逆的人。

寇凖当时任枢密大臣,太宗就单独召他来商量。寇凖退朝时,经过宰相府,吕端问寇凖:“皇上告诫过你不将此事告诉我吗?”寇凖说:“没有。”就将事情告诉了他。吕端说:“凖备如何处置她呢?”寇凖说:“要将她在保安军北门外斩首,以警戒叛逆之人。”吕端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做的话,就不是恰当的计谋。”

说完,他立即入宫上奏道:“从前项羽打算油烹刘邦的父亲,刘邦告诉项羽:‘如果油炸了我的父亲,希望也分给我一杯肉汤喝。’做大事的人都是不顾念他的亲属的,更何况李继迁是个叛逆之人呢?陛下今日杀了他的母亲。明天是否就能捉住李继迁呢?如果捉不住李继迁,那只能结冤仇,更加坚定他反叛的决心。”

太宗说:“那么应当怎么办呢?”吕端说:“以我的愚见,应该把她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看视她,以此为诱饵招徕李继迁,即使他不立即投降,也终归可以牵制他的心,而他母亲的生死操在我们手中。”太宗拍着大腿连声说好。

后来李继迁的母亲老死在延州。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终于向朝廷请求归顺,这都是吕端的功劳。

只有善待别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以情动人,这是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释车而走

春秋末期,齐国国王齐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赖相国晏婴,国中大小事情,齐景公都要向晏婴请教,然后才可以定夺。

一次,齐景公到渤海湾去游玩,正玩到兴头上,忽见一名侍者骑马飞奔而来报告说:“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国晏婴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恐怕您赶不上看他最后一眼了。”

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下令马上回京,他挑选了最好的驭手驾车,挑选了最好的马匹拉车,急急忙忙地出发了。

在车上,齐景公不住地催促驭手:“快点,再快点!不然相国就会危险的!”虽然马车跑得已经够快的了,齐景公仍然觉得太慢,于是就把驭手推到一边,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赶起车来。

这样跑了一阵子,齐景公还觉得不够快,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心急如焚的齐国国君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干脆跳下马车,徒步奔跑了起来,跑了一会儿,齐景公累得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齐景公当然没有四条腿的马跑得快了,他一心求快,结果反而更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