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41

第41章 政治·军事(4)

决斗双方各有自己的证人,由证人约定决斗的时间、地点。决斗使用的武器依决斗者身份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古时用剑,后改用枪。决斗时双方应离开一定距离,谁开第一枪由抽签决定。

有些没有能力进行决斗的人,如妇女、残疾人等,还可以找人代为决斗。

以后法律虽然有了一些改变,决斗不再是一种解决纠纷的裁断方法,但是作为一种习惯一直难以被摒弃。直到20世纪初,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律的普及,决斗被各国明令禁止并逐渐消亡。

036、口令的由来

口令是军人在双方身份不明或天气昏暗不清的情况下辨清敌我的一种口头暗号,一般是以单词或数字表示。

口令源于古老的中国。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军队就开始使用口令。公元前525年,吴国军队与楚国军队交战,吴军乘坐的船被楚军截获了。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吴军派3个士兵装扮成楚兵,混入楚军当中,以“余皇”为暗号,夺回船只。从此,口令就开始在军队中使用,一直沿袭至今。

趣味链接:“三令五申”是哪“三令”,哪“五申”?

“三令五申”是我国古代的军令,即军事纪律的简称,它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约束即布,乃设斧钺,即三令五申之。”

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时,对“三令五申”有明确说明。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

“三令”与“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战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如今,“三令五申”并不是指必须执行的具体内容,而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诫的含义。

037、部队建制的由来

“师”作为正规军的重要建制,首先在1873年法国军队中创立,当时明确规定每个师下属两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和两个炮兵连。后来这种建制被俄国和其他各国军队所仿用。现在师有三三编制和五五编制,并且有重型师和轻型师之分。

“旅”的名称来自法语,原意是“一支战斗队”。16世纪瑞典王国使旅的编制得到固定,并启用了旅的建制,但人数不固定。俄国彼得一世在军事改革时最先在步兵和骑兵队里启用了旅的编制。

“团”是俄语词。14世纪前,团是俄国部队的总称,后来逐渐演变成军队下属的一个战斗队。俄国组建正规军时,团便有了固定的编制,并为各国仿用。

“营”译自英语,原意是“小”或者“少”。14~15世纪时,营被称做方块队,并没有固定编制。例如15世纪法国军队的营下属有17个连之多,400名战斗人员。彼得一世军事改革时,在俄国组建了营,并规定营的下属有3~4个连。后来随着俄军与法军作战,营的建制终为欧洲各国所启用。

趣味链接:参军为什么又叫“入伍”?

参军叫入伍,与我国古代军阶编制有关。据《周礼》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从西周时代起,军队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的。那时,社会基层单位叫“比”,五户为一比。当兵时,五户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组成一个伍,不管干什么,五人总是在一起。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却一直流传至今。

近代的班、排、连代替了古老的伍、两、卒,但人们仍然习惯把参军叫做“入伍”,把退出军队称为“退伍”。

038、弓箭的由来

在没有发明出弓箭的时候,人们在森林中打猎,使用的工具仅仅是木棍和石块而已。人们往往实施集体围猎,在接近野兽时用石块投掷或用木棍击打。这种捕猎方法非常简单,但没有多高的效率,还常常给人们带来危险。

人们总想发明一种厉害的武器,能够远距离地杀伤野兽。早在远古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弹弓。不久,人们不断改进弹弓,终于发展出一种新式武器——弓箭。大家发现,用弓箭射杀猛兽,很容易获得猎物。

20世纪50年代,在山西省桑干河的支流峙峪河与小泉河汇合的一块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小丘地层中,发现了一种加工精致的小石镞。它是用非常薄的长石片制成的,有很锋利的尖端,器身两侧的边缘也十分锋利。

人们发现,这种石镞符合箭头的三要素:锋利,尖头适度,器型周正。在与尖头相对的另一端(底端),左右两侧有点凹进去,成为一个形似镞程的小把,是用来安装箭杆的。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弓箭。

弓箭这种器具,在当时主要用于狩猎。原始社会后期,发生了部落战争,弓箭便演变为作战的武器。

在原始社会,弓箭制作得非常粗糙。但弓箭的发明,的确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成为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而且,在那么落后的社会,制造出来的弓箭虽然粗糙,所发挥出来的威力却不小,弓箭成为当时作战的主要武器。

最简单的弓是利用加热的办法,将木棍制成弯弓,然后将弦紧紧拴在弓的两端。而弦的制作原料一般是弹性的树藤,或者是动物的皮筋。

至于箭杆,主要是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人们又从鸟儿的飞行中得到启发,鸟儿是有羽毛的,人们就向它们学习,在箭杆后端装上箭羽。这样一来,对箭的飞行更加有利,能够增加箭的射程。

早期的箭镞所采用的原料,无非是石、骨和角而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金属箭镞问世,使弓箭的杀伤力大大增强。

到了周代,弓箭制作水平逐渐提高。春秋战国时期,弓箭的制造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完整的工艺,对选材、配料、制作程序以及规格等都有了严格的规定。魏国曾专门选拔训练弓箭兵,产生了极强的战斗力。

到汉代,弓箭制作越来越精美,大都镶有铜饰和玉饰,并将毒药敷于箭镞之上制作成毒箭,以增加其杀伤力。

元代时,蒙古人善于骑射。他们使用的弓箭有很高的制作水平,加工工艺也很精湛。清代,弓箭形式复杂,种类繁多。箭依战斗、田猎、校阅、信号等不同用途而有不同形式。一般弓有两种:习射所用,以榆木为杆,丝为弦;战斗所用,则以鹿皮为弦。箭头也分为尖形和菱形两种,以桦木或柳木为杆。

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大弓一度流行,据说它最早出现在威尔士。这种大弓的长度约有六英尺,拿起来非常笨重,拉开则需要相当大的力气。13~15世纪,英国军队开始使用这种弓。从此,英国军队所向披靡,打败了不少强敌。

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射箭列为竞技比赛项目。

039、弩的由来

在古代,弓箭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但它需要一手持弓箭,一手拉弦,使射箭的准确度大受影响。为了弥补弓的不足,人们借鉴了捕猎用的原始弓形夹子,决心对弓进行改进。

其实,人们的想法也就是在弓臂上安装定向和机械发射装置,提高命中率和发射力。这样一来,弓就发展成为性能更加优越的弩了。

弩的历史足有2000多年。在中国的春秋之际,弩就出现了。

在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一副精巧的弩机。它外面有一个匣子,匣中前方安装着挂弦的钩,钩的后面有照门;照门上刻有定距离的分划,类似现代步枪上的标尺,使发射的准确性大为提高;匣的下面有扳机与钩连在一起,把弓弦向后拉起挂在钩上,瞄准目标后将扳机扣动,箭就被发射出去。

在战国著作《吕氏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青铜触发装置的情况。触发盒嵌入托中,在其上还有一个放箭的槽。弩的触发装置相当复杂,它的外壳以青铜为原料,是铸造而成的,包括两个长柄,还有3个滑动块。这种机械加工的精确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战国的弩机有多种类型。其中,夹弩属于轻型弩,发射速度非常快,可以用于攻守城垒,而唐弩、大弩属于强弩,射程相当远,用于野战是最合适不过的。

到了汉代,弩的制造开始向标准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有用臂拉开的擘张弩,还有用脚踏开的蹶张弩,而最常用的是著名的六石弩。

三国时的诸葛亮,出于攻击强大军队的需要,还设计了一种新式连弩,可以每次同时发射10支弩箭。这种武器的原理与现代的机关枪连射有相同之处。

北宋时期,有个叫李宏的人制作了一种很厉害的强弩,有“神臂弓”之称,射程可达340步。后来,又有人发明了一种“神劲弓”,其射程比神臂弓还要远。南宋名将韩世忠有一种“克敌弓”,显示出非常强大的威力。以后宫廷又对“克敌弓”加以改进,既将弓弩的重量减轻,又使发射力量大为增强。

宋元之际,快速连射弩机问世。这种弩在弩托里的箭槽上方安装箭盒,当一支弩箭发射成功后,另一支马上掉到它的位置上来。这样一来,就能快速重复发射。据说,这种弩在15秒内就可以完成发射2000支箭的任务。

弓、弩很早就从中国传入西方各国。可是,直到中世纪时期,西方军人才真正将弩用于战场。由此可见,欧洲在弓弩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国。

040、剑的由来

在冷兵器时代,剑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武器。千百年来,剑得到人们的珍视,也得到人们的充分利用。

最早的剑,是我国西周时期的青铜剑。这已为无数考古学者、历史学家所证实。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时代的墓中,都曾经挖掘出柳叶形青铜短剑。青铜是用锡铅铜混合而成,具有较强的硬度。

春秋时期,与中原地区士兵用戈、用矛不同,吴、越等国的步兵都擅长用剑。他们使用的剑,剑身很长。如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长度都在50厘米以上。那时候,吴国、越国善于铸剑,铸剑技术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铸出的宝剑名扬天下。

战国时期,剑身继续加长,并且铸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铜锡配比的青铜剑。这种青铜剑,脊部很柔和,刃锋却很坚利,提高了作战御敌的杀伤力。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剑长94厘米,剑身窄薄,刃部锋利,表面还进行了防锈处理。此剑代表了青铜剑最高的技术水平。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剑作为重要的防身利器一直受到重视。许多著名的剑还留名青史,如湛卢剑、鱼肠剑等。

趣味链接:皇帝所用的剑为什么叫“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或称“尚方剑”),就是“尚方”铸的宝剑,“尚方”是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刀剑等器物的一个部门,秦朝始设置。

“尚方宝剑”是指皇帝所用的剑,是一种最高权力的象征。据说真正的尚方宝剑并不是出现在宋朝,而是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真正把尚方宝剑作为皇权象征物以赐臣下。朱元璋出身贫苦,对官吏的贪赃枉法深恶痛绝,开国之初,就将御史台与军政首脑部门并列,下诏说:“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明史·职官志》)后又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使监察御史兼有监督各地官僚的职责。御史出巡,带有专印,印文为“绳衍纠缪”,以示其代表朝廷的权力。但这种印文似乎难以象征皇帝的权威。

后来,监察御史出巡,常赐以尚方宝剑,表示“如朕亲临”。其他大臣临事,亦有赐尚方宝剑的。

041、火药的由来

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就有威力巨大的火药。早在公元10世纪它就被中国人发明出来了。

商周之际,中国人已经普遍地使用木炭。人们认识到,木炭与木柴比起来更容易燃烧。对这一特性的认识,是踏上制造火药的第一步阶梯。

后来,出现了一群炼丹家,想通过对水银等物质的混合,造出使人长生不死的丹药。在《周易参同契》这部典籍里,记录了硫黄和水银化合生成红色硫化汞的奇异现象。这使炼丹家们对硫黄高度重视。他们通过研究,发现硫不但能与金银铜铁这些金属化合,还能够制服“神奇”的宝物——水银。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构想——用硫和水银混合,炼制出神奇的“金液”、“还丹”,服用后就可以远离死亡了。

在这世界上,还有一种物质叫硝,它与硫相比化学性质还要活跃得多。人们只要在火炭上撒一点硝,硝就会立刻燃起火焰。

对炭、硫、硝三种物质的正确认知,为火药的发明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到了唐代,一些炼丹士们为了彻底摆脱死亡的威胁,决定冒险尝试一下。他们把炭、硫、硝放到一起引燃,结果,用来炼丹的八卦炉发生了剧烈的大爆炸,熊熊大火燃烧起来,不但房子被烧毁,炼丹士们也被炸得血肉横飞。

尝试的结果虽然很悲惨,却导致了火药的出现。

唐朝初年,医学家孙思邈记下了当时制火药的方法,这也是对制造火药方法的最早记录。唐末,火药开始用在军事上。一些军事家开始用火药来制造武器,像火枪、火炮、火箭和地雷等都出现在士兵的手中。火药武器的问世,导致中国官方成批地生产火药。一时之间,火药的威名传遍神州大地。

北宋时,火药的应用更加广泛,已出现制造火药的作坊。那时用在军事上的火药有爆炸性的火炮、能发出子弹的突火枪以及世界上最早的运载火器——火箭。那时,火药武器开始装备军队。

元代,成吉思汗率领着长于奔袭的骑兵部队向西攻打城市。他的军队就配备着神奇的火药武器。他们先后征服了中亚和波斯,甚至兵临欧洲,令西方的统治者不寒而栗。

不久,火药经过阿拉伯传入欧洲,从而引起了火器的大发展。火药在欧洲刚传播开,就被军人用于作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传统的作战方式。

042、炸药的由来

与炸药连在一起的是一个伟人的名字,这个伟人就是瑞典人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

诺贝尔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在俄罗斯,他曾经在私人教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17岁时,他在法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旅行,然后去美国学了四年化学。在巴黎,他师从泰奥菲尔·朱尔斯·佩鲁兹,而那时的佩鲁兹已经开始对火药棉进行研究。

后来,诺贝尔来到美国,在约翰·埃里克逊手下工作了一段较短的时间。埃里克逊也是瑞典人,是第一艘铁甲战舰“监视者号”的创造者。

诺贝尔的父亲本来是一个工程师,在建筑行业做事,但他对爆炸品很感兴趣,于是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俄国开办了一家为军队服务的鱼雷厂。

19世纪50年代初,诺贝尔来到俄国彼得堡,进入父亲的鱼雷厂,专门对爆炸品进行科学试验。克里米亚战争之后,诺贝尔父亲的鱼雷厂维持不下去,于是,他举家返回瑞典。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家小工厂里,诺贝尔和父亲开始大规模地生产硝化甘油。这种物质是由意大利人艾斯加尼奥·沙布利洛在1846年发明的。

硝化甘油是一种油状的液体,稍微受一点冲击便会产生威力极强的爆炸,制造硝化甘油要冒很大的风险。

在老诺贝尔的工厂中,爆炸事故一再发生,死伤了好几个人,连诺贝尔的哥哥也受了重伤。老诺贝尔因操劳过度,得了中风病,卧床不起。诺贝尔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从事硝化甘油的生产。1863年,诺贝尔用雷汞制成一种全新的引爆装置——雷管,并取得专利。雷管的出现,使硝化甘油使用起来更安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