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30

第30章 俗语·成语(4)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杂、农、阴阳、纵横、各九种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把它作为贬义词,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043、涂鸦的由来

“涂鸦”一词出自一个典故。话说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名“添丁”,幼年时喜欢涂抹诗书,常把书弄得一团糟。为此卢仝戏赋诗曰:“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玉川子集·示添丁》)将儿童顽皮天真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

后来,人们就用“涂鸦”一词称随意写作或绘画,也用来比喻书法幼稚,但多用于谦辞。例如,清人徐枋《与杨明远书》云:“外一扇乃幼儿涂鸦,亦以申义。”

044、幽默的由来

“幽默”是个舶来词,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流行于群众言谈之中。

具有幽默情趣的文学作品在我国虽历史悠久,但这个词的广泛应用却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幽默”一词是北京大学教授林语堂首先使用的,他将英语单词“humour”音译为“幽默”。

“幽默”一词未流行之前,还有过激烈的争论。文字音韵学家钱玄同,曾把它译成“酉末”,还有人主张译为“幽妙”或“语妙”等。而林语堂则认为,“幽默”既是音译,又包含“作语隐谑,令人静中寻味”之意。因而,林氏译法得到认可,并被广泛采用。

045、九鼎的由来

相传,九鼎是夏禹治水成功后铸成的。当时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治水成功后,他利用九州进贡得来的金属,铸造了九个鼎(一说仅一鼎,因材料来自九州),将勘测所认识的地理状况,按九州划分,分别铭刻在九个鼎上。因此,九鼎实际上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原始的地图。

九鼎当时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各代帝王将它作为传国之宝,十分珍惜。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国渐强。各诸侯都希望拥有“九鼎”,成为正宗,因此发生了几次兴师求鼎的战争。到了周显王42年(公元前327年),九鼎没入泗水彭城下。

据说,秦始皇时九鼎又现于泗水。秦始皇大喜,以为这是自己德合三代,理当继承霸业的征兆,于是派数千人潜入水中打捞,结果拴鼎的绳子被“龙齿”咬断没有成功。后来有人推断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九鼎是在周宗室罹乱时被他们自行销毁了。

这几种说法无论孰是孰非,有一点很明确:九鼎是在战国期间失传的。

九鼎虽然失传,但是九州图像并没因此完全湮没。由九鼎图像派生出来的《山海经》图继续传下来,成为我国制图学的先声。而且,九鼎作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原始的地图,比埃及公元前1300年出现的努力亚塔金字塔一带的巴比伦鲁斯地图还早800多年。

046、千里送鹅毛的由来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俗语,表示礼物虽然不值什么钱,但表达的情谊无限。

相传,唐贞观年间,回纥使臣缅伯高奉国王命令,带宝物向唐朝进贡,同时还带了一只他们认为世间稀有的白天鹅。缅伯高亲自用笼子装着护送。到了湖北沔阳地区,他见天鹅口渴,便放它到湖里喝水。一不小心,天鹅展翅高飞,仓促间,缅伯高只抓得一把鹅毛。这如何是好呢?他想来想去,只好硬着头皮,把鹅毛用绸缎包裹好,并附上自己写的一首诗,送给唐太宗: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嚎嚎;

上覆唐天子,请饶缅伯高;

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看了这首诗,十分嘉许,立即安抚来使,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并把天鹅毛当做贵重礼品诚恳地收下来,还回送了一些中原土特产。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便成为一句流行的俗语了。

047、有眼不识泰山的由来

“有眼不识泰山”往往形容某些人以下犯上、有眼无珠。殊不知,这条成语中的泰山,并非指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指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木匠鲁班,经常招收徒弟。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很灵巧,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淘汰了泰山。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忽然发现一个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抢购。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打听。人们告诉他,这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作。

鲁班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想起当初之举,深感愧悔,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后来,以俗语沿用至今。

048、目不识丁的由来

在前秦苻坚时期,有一位官员叫姜平子。一次,苻坚让群臣赋诗。姜平子作的诗中有一个“丁”字,但他为达到升官拜爵的目的,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特意将“丁”写作“下”。

苻坚问他为什么这样写,姜平子说:“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苻坚听了,很是高兴,于是提拔姜平子为“上第”。

人们看到姜平子投苻坚之所好,竟因一字而登天,都笑话愚蠢粗鲁的苻坚不知道“丁”和“下”的区别,说他“目不识丁”。

后来,在“目不识丁”这个成语的运用中,有人由于不知其来历,把“丁”看做简单汉字的代名词,“目不识丁”便成了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的意思,被广泛运用。

049、一字千金的由来

“一字千金”形容文章写得出奇的好,浑然一体,一个字也改不得。这一成语最早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据书中记载,2000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集体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他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据说,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高额的“奖金”。于是,这个故事引出了“一字千金”的成语。

这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圣记》答玄奘的谢表。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当时,朝廷要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便在王羲之所写的作品中一个个地搜集,刻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帖》。

趣味链接:请人改文章为什么叫请“斧正”?

斧正是请人修改文章时的常用语,表示谦虚。它来源于《庄子·徐无鬼》里的一则故事。

春秋时代,楚国郢都(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北面的纪南城)有一个人的鼻尖上,忽然粘上一块宛若苍蝇翅膀厚薄的白土,怎么抠也抠不掉,觉得很别扭,于是请一个匠人来替他削掉。匠人端详了一下,便叫他站好,要他无论如何不要动弹,然后举起手中的斧头,飞快地从鼻尖上掠过。那人只听耳边一阵风声,再摸鼻尖时,果然白土一点儿都没有了,而鼻子却毫无损伤。

后人将这一故事,引申成“斧正”一词,意思是自己的文章诗词有毛病,请别人帮助删削。因为那个匠人是郢人,而古代“正”与“政”二字可通用,所以“斧正”也叫做“斧政”、“郢政”。

050、十恶不赦的由来

“十”在语境中表示最多、全了、满了。十恶不赦,那就是恶贯满盈了,常用来形容罪大恶极、不可宽恕的人。

实际上,“十恶”真是律法规定的十条大罪,始见于1300年前的北齐的法律。隋、唐把这十条大罪的内容略加增删,正式定名为“十恶”写在律法的最前面,以示严重。以后经历宋、元、明、清各代,都规定犯了“十恶”罪不能赦免。

古代“十恶”罪的内容是:

谋反,即企图推翻朝廷。

大逆,即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谋叛,即背叛朝廷。

恶逆,即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

不道,即杀戮无辜。

大不敬,即冒犯帝室尊严。

不孝,即不孝敬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

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或殴打女子、控告丈夫等。

不义,即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当时,由于“十恶”成为“不赦”之罪,影响深远,以致人们一接触到罪恶大、不可宽恕的事情,很自然地就称为“十恶不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