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02

第2章 器物·用品(2)

有人把“席梦思”说成是弹簧床,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席梦思”实际是对弹簧床垫的通称。

100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商人叫扎尔蒙·席梦思。他非常精明,很会做生意。1870年,席梦思想用铁丝编织床垫。经过努力,他终于在1900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弹簧床垫。

1919年,席梦思感到手工操作速度太慢,质量也无保证,就请人称“天才机械师”的约翰·加利设计一台生产弹簧垫子的机器。3年后,这台机器问世。

就这样,一只只弹簧床垫造出来了。后来,这些床垫正式获得商标,用的就是老板的姓——席梦思。

这种床垫在我国的流传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在上海提篮桥附近,有位美国商人开了一家“席梦思床厂”,专门从事弹簧结构床垫的生产和经营,人们便把这家厂生产的床垫称为“席梦思床垫”。

日久天长,人们干脆把“床垫”两字省略,而把“席梦思”三字传了下来。从此,人们便把席梦思作为弹簧床垫的名字了。

008、蚊帐的由来

蚊帐是中国发明的。由于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发明了床,大约与床配套的蚊帐很快就得以出现。

古代的蚊帐形状有好几种,有四方形的,有弓形的,有上窄下宽如覆斗样的,此外还有扇帐、荷花帐等。但古代的蚊帐并不全是用来防蚊虫的,而主要起遮蔽作用。

至于制作蚊帐的材料,则品种繁多。富豪人家多用丝绸绫罗为材料,故称“丝罗帐”。一般平民用粗布缝制。历代帝后卧床则用银鼠皮、黑貂皮来制作蚊帐。这些用名贵兽皮做的蚊帐,冬天特别暖和,但由于密不透风,“如入暗室,晓夜不能辨”,所以皮帐前往往开一个大圆孔,另用透明纱缝上,以便通光线,所以古时的蚊帐不仅有遮蔽、防虫等作用,还可用来保暖。

据清代《老老恒言》记载,江西还出产一种纸帐,“大以丈许,名皮纸,密不透气,冬得其暖。”苏东坡咏:“困眠得就纸帐暖。”刘克庄也有“纸帐铁挚风雪夜”的诗句。

趣味链接:古代人用什么做枕头?

原始时代,人们用石头或草捆等将头部垫高来睡觉,这是比较原始的枕头。

到战国时,枕头就已经相当讲究。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用一个圆木做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就从枕上滑落,便立即惊醒。这样可以保证自己不睡熟,以便抓住时间,发奋读书。他把这个枕头取名为“警枕”。

为了强身健体,古人还在枕内放药以治病,叫做“药枕”。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枕头,至老明目。”民间有多种多样的药枕,大都以“清火”、“去热”为目的。

现代,枕头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医疗保健,如“磁疗枕”,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头痛、耳鸣等疾病。美国和香港流行一种“颈椎枕”,睡这种枕头能使颈、肩和颅底的肌肉完全放松,消除疲劳。

009、沙发的由来

“沙发”,是英文sofa的音译词,是指一种内部装有弹簧衬垫的靠椅。这种家具,据说是印度人发明的。

说起沙发的发明,还有一则有趣的典故。从前,印度有个贵族,因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一个木匠别出心裁,在木架椅上钉上布料,内置棉花之类作为软垫,使病人坐卧都非常舒服。久而久之,这种舒服耐用的沙发就风行全世界了。

19世纪初,我国的上海最早出现了沙发。19世纪20年代初,广州开始有人仿制。当时上海制造的沙发,专供汽车、轮船用。广州制造的沙发,却是供家庭使用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工业的蓬勃发展,沙发的花样日益增多,并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普通家具。

010、地毯的由来

关于地毯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很多人认为地毯是由席子演变而来的,而席子大致在公元前5000年就出现了。那时候,人们习惯用芦苇来编篮子和席子。西方的地毯,最早在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中有记载。可是,书中的地毯有人说是织成的,又有人说它是叠成的。至于真相是怎样的,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国人在公元前5世纪就会编织地毯,后来这种编织技术传入西亚。从12世纪一直到今天,西亚民族编织地毯的方法一直采用手工方式,工艺并没有得到丝毫改变。

1947~1949年,有一个名叫鲁登科的人,在蒙古和中国之间的阿尔泰山地区,找到了一处公元前5世纪的冰冻墓葬,在墓葬中,他发现了一块地毯。这块地毯是地毯大家族中最古老的一块。

鲁登科还认为,这块地毯是从伊朗传入这里的。在当地的墓葬中,有一些毡制地毯也被人们发现,包括从帆布底子上剪下来的毡片。专家们认为,这些东西出产于当地。

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有覆盖地板的需要,人们往往喜欢使用草席。那时候,地毯主要作为装饰品出现,并不是一种生活用品,因为价格非常高,只有富裕家庭才用得起。在当时,东方的地毯名声很大,非常受欢迎。

12世纪的埃及、叙利亚等地生产的地毯为欧洲人所熟知。可是,最好的地毯还是阿拔斯统治下的波斯人生产的。很多国家,如印度、高加索、土耳其等,因为受到了波斯的影响,也开始生产地毯,赚得了大笔金钱。

1225年,卡斯提尔的埃莉诺与英王爱德华一世结婚,将一些小地毯带到英国。据说,这些地毯是居住在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织的,东方色彩非常浓重。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藏族、蒙古族和天山南北的一些民族也能够生产地毯。尤其是藏族人织的藏毯,编织效果非常好,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1606年,在法国巴黎附近,人们最早用织机生产地毯。后来,机织地毯逐渐增多,地毯的价格也就降下来了。进入18世纪以后,地毯作为一种铺地物品,应用很广。

19世纪末以来,出现了结实耐磨的化学纤维地毯,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011、针的由来

最早的针是骨针、木针、象牙针和铜针。我国发现的针,最早的是石器时代的遗物。

在古埃及的废墟中发现过石针,罗马时代的人们用的是铁针和铜针。我们现在所用的钢针,大家认为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传入欧洲时已是中古时代。

欧洲第一家制造钢针的工厂,是14世纪在德国汉堡设立的。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一个名字叫格鲁斯的德国人把造针术带到了英国,从而使英国、法国成了世界上主要的产针国家。

012、钟的由来

在中国,钟的制造可以追溯到汉代。东汉时期的张衡创造了天文钟,称得上是钟的鼻祖。

在埃及的开罗博物馆里,保存有古埃及人发明的一种叫“水时钟”的计时装置。到了亚历山大王朝,人们对水时钟的技术水平感到不满意,对它进行了改进,方法是用一个浮子来对水面的变化进行测量,再通过滑车表示出准确的时间。

后来,阿拉伯人对改进水时钟的水流稳定装置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先使流进来的水进入中间水槽,水槽里设置了一个小型浮子。水进得多了,小浮子就开始上升,中间水槽的入口就关闭了;中间水槽里的水倾泻出去时,小浮子也随之往下降,进水口被打开。这种控制水量的办法,在当时较为先进,更与现代自动控制技术的“反馈控制”原理有相似之处。

到了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第一批机械时钟,采用了古巴比伦的均等划分法。不过,当时的钟只是在每小时敲钟进行报时,还不是在钟的表面将时间显示出来。

乔万尼·德·丹第被誉为欧洲的钟表之父。他用了16年的时间,终于制造出来一台功能齐全的钟,并于1364年开始使用。这座钟被称为宇宙浑天仪,能够对天空中的一些行星的运行轨迹进行表示,还能对宗教节日和每天的时间有所反映。

根据欧洲当时流行的托勒密的观点,为了反映月球和水星沿着椭圆形的轨道所进行的运动,丹第制造了一种椭圆形的齿轮,还为金星表示出了一条不规则的运行轨道。他的钟是希腊自古以来最复杂的机器。这座名为“宇宙浑天仪”的钟,在丹第逝世后还工作了数年,直到1530年由于年久失修才寿终正寝。

可是,丹第制造的钟绝对不是欧洲的第一台钟。据说,欧洲第一台能报时的钟是1335年于米兰制成的。

14世纪时,欧洲城镇的钟楼里安装的大钟是采用重力驱动的,而不是依靠水力。英国的圣·阿尔班教堂、布拉格、伯尔尼以及慕尼黑存留下来的大钟,都带有天文图和小雕像,大部分的城镇钟都有铁齿轮。

到了17世纪,时摆钟和游丝发条问世。1840年,英国钟表匠贝恩发明了一种电钟。

时至今日,最先进的钟应首推原子钟。早在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利比博士首先将原子钟的原理细细阐明。两年后,在美国国家标准局,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钟制作成功。

原子钟的运转是借助铯、氨原子的天然振动来完成的,可以在300年内准确运转,只会出现非常小的误差。

在中国唐代,时钟的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新唐书·天文志》中记载了一行和尚与工匠梁令瓒制造“水运浑象仪”的实例:仪器旁立有两个木人,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则自击之;其一前置钟以候辰,至一辰亦自撞之。这种以水力带动轮轴使木人自动报时的机械,实际上是一种很了不得的钟。

1088年,北宋苏颂制作了一种水运仪象台。这种仪器不但是一种天文仪器,而且能够计时。它的工作是借助齿轮来完成的。现在,世界公认这种仪器是机械钟的祖先。

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时,将西洋钟传入中国。当时他送给明王朝的时钟是大小两只,大钟鸣时,小钟鸣刻。因为这两只钟的特点是按时自动击打,人们就称它们为“自鸣钟”。

013、表的由来

表和钟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是用钟摆驱动仪器,而且只能在一处予以固定,而前者就不同了,它是用发条驱动的,而且能够随便移动,甚至佩戴在身上。

第一批表的形状是圆的,有超过3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直径。由于表制作得相当精美,所以当时它主要作为装饰品出现,人们并不依赖它来计时,这些表与准确时间的差别不会超过15分钟。最早的表盖是金属的,水晶玻璃的表盖直到1610年才得到广泛应用。

可是,表是用发条做动力的。这样,就带来了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发条松开后动力会越来越小。要想使表长时间地运转下去,就需要一个调节装置。

1525~1540年,一名住在布拉格的瑞士表机械师雅克布·蔡希研制了一种控制装置,被人们称为均力圆锥轮。这种奇妙的仪器能够在表运转的过程中,可平衡发条逐渐变小的动力,其方法是将一根弦线绕轴缠起来。

16世纪初期,表的发展是沿着两个方向前进的。一种发展方向是表的体积越来越小。另一种发展方向是表的体积不断增大,可以放在桌子上或壁炉架上,表中往往有一只铃或钟,可以报时,有的表中甚至有天象图。

17世纪,游丝被发明出来,标志着表的发展又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

可是,在当时的欧洲,能够拥有表的只是少数富人、贵族。18世纪,一个精通机械技术的商人,别出心裁地研制出一只天文怀表。这表的表面上缀满星辰,它不仅能显示出月亮的盈亏,还能指出一天里太阳的升落。

怀表一般挂在链子上,置于西装的背心口袋里。到了后来,西方服饰的潮流产生了变化,人们需要不讲究派头、不受服装限制的表。1918年,瑞士的一位钟表匠扎纳·沙奴经过仔细的研究,制造出一种体积较小的表,并在表的两边设计有针孔,安装皮表带或金属表带,使表固定在手腕上。这样,手表就诞生了。经过很多次改进,手表的体积不断缩小,式样也不断翻新。

1922年,伦敦表匠哈伍德成为自动手表的发明者。他创造的这种表有一个转子,依靠佩戴者手臂活动而旋转,自动上发条。紧接着,劳力士公司又将表壳的合缝技术予以改进,这样,防水表问世了,并很快被人们所接受。

1971年,美国工程师泰斯和克雷布特利发明了一种数字表,有“跳字表”之称。这项发明被誉为世界制表业最大的革新。

数字表内装有微型的石英钟驱动机构,还有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从原理上看,是用电池发出的电流,使石英晶体以每秒32768次的自然频率不断发生振动,经过电子控制减为每秒振动一次,于是又使显示器上的数字随之发生一次变动。

20世纪的最后30年,数字表发展的速度非常迅猛。这种表除了显示时、分、秒外,还能显示星期、日历、当地时间、标准时间,兼有秒表、闹表的功能,并能自动分清28天、29天、30天和31天的月份,真是太不寻常了。

014、眼镜的由来

在江苏扬州甘泉山的刘荆墓葬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一只小巧玲珑的水晶放大镜。它是一种水晶凸面镜,形状是圆的,镶嵌在一个指环形的金圈内。把它放在非常小的东西上,能将物体放大四五倍。

刘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可见在东汉初年,中国就具备了相当高超的造镜技术和工艺。这种工艺的出现,为眼镜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宋时期,一个名叫史沆的管监狱的小吏,是成形眼镜的发明人。他所发明的眼镜,是一个椭圆形的透镜,所用的材料无非是岩石晶体、玫瑰色石英、黄色的玉石和紫晶之类。

13世纪末,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大约在1260年,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戴着眼镜。由此可知,在中国的元朝初年,眼镜就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虽然马可·波罗1295年才返回自己的祖国,可他的父亲尼克罗·波罗、叔父马菲欧·波罗却早在1269年就在中国做完贸易,回到故土。可能他们也觉得眼镜很有用,就把这种东西带回了意大利。

可是,到了明朝,中国本土的眼镜却日渐稀少。人们甚至说眼镜是“舶来品”,是由国外传入的。到了清朝,人们把眼镜视为珍稀之物,只有皇室人员才能佩戴。皇帝也觉得这种东西很珍贵,偶尔也把它当做宝贝,赏赐给自己亲近的功臣。

那个时候,一个人如果佩戴眼镜,人们就会觉得他非常威严。当时的镜框是用玳瑁做成的,这种材料是一种珍贵动物的甲壳,而透镜则取材于稀有的宝石。这样一来,眼镜的价格就非常昂贵。所以,那时的人们把眼镜架在鼻梁上,并不是看重它增强视力的功能,而是为了在人前显示自己的荣华富贵。

眼镜自从传入欧洲,一直到14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当初欧洲人也把眼镜看成是体现一个人高贵的身份的装饰品。

1352年,艺术家托马索·达·莫德纳画了一幅名为《普罗旺斯的休》的肖像画,画里的主人公就佩戴着眼镜,表现出一副颇为得意的神态。这是首次表现眼镜的艺术作品。

在另一幅由多米尼克·吉兰达约于1480年所创作的画中,圣·哲罗姆坐在书桌旁,也戴着一副眼镜。后来,圣·哲罗姆成为一名风云人物,专门代表眼镜制造商行会的利益,对他们进行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