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对话在清华
2692600000029

第29章 新闻学的核心:采访!采访!核实!核实!

吴惠连

吴惠连(WilliamWoo)教授是有40多年记者生涯的美国著名记者,现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伦理学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学顾问教授、美国报纸总编辑学会主席、美国新闻研究所所长、美国白宫总统委员会成员、美国电视新闻最高奖——Peabody.Award评委。他是堪萨斯大学英语文学专业文科毕业,哈佛大学尼曼新闻中心学者。他曾经担任《堪萨斯都市报》记者、《圣路易斯邮报》记者、主编、特稿记者、驻外记者、社论撰写人、总编辑。他获得过密苏里大学杰出贡献奖。

李希光教授叫我讲讲新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人才,而我想先说说我是怎么进入新闻界的,我在这其中学到什么原则和价值观,并怎样将它们保持下去。我坚信即使在经济和市场的压力下,这些原则也应当得以坚持和发扬。

首先我讲讲我是怎么进入新闻界的。

我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中国人,担任过《中国报道》的主编,同时兼任了当时好几份报纸的编辑。他和我母亲是在密苏里念大学时认识的。我有个很保守的家庭,祖母甚至还缠足,剧痛使她不能走路。我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当邻居给我一块糖果时,我都得先跑回家问问能不能吃。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出生于一个中国家庭和拥有中国的价值观,对即使在美国长大的我来说依然十分重要,日后我也成为了报纸总编,而我的很多行为准则来自中国的童年。

抗日战争时我也在上海,身为总编的父亲爱上了他的一个同事。伤心的母亲带着我回到了密苏里,而我也不想干任何与新闻有关的事。之后我上了大学,当了教授,但是家里很缺钱,于是上帝指引我去一家报纸做兼职记者,我用了两三年的努力来完成那一年的工作,并从此爱上了记者这个职业。尽管新闻业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我对它的热爱从未衰减。

我想和你们说说我的第一个老师,他教我的很多价值观依然实用,相信你们也从你们的老师那里学到过,而我也正是以这些价值观教育我的学生。用一个故事来开头吧。我开始在这家报社做事时仅仅是一个小编辑,所有的工作就是写讣告,小小的一篇东西,字小的几乎看不见。这对一个年轻记者来说是很好的训练,因为你必须把每件事都写进去。有的死者从未上过报,他的家人会小心翼翼将这篇东西剪下并好好保存,所以你必须保证所写事实的准确性。一次一位有名的女演员在彩排时猝死,总编决定要我把这条讣告写成头版头条新闻,我从没写过正式的新闻稿件,只有那些连看都看不清楚的讣告。总编拉尔先生把我叫到面前。拉尔先生是永远不会在报纸上出现的那种人,成天嘴里叼着雪茄、不刮胡子、随地吐痰,还总是与街上的风流女子鬼混。但是对于新闻他要求绝对的准确和客观,缺乏任何事实都必须回去补上,哪怕坐上几英里的车去重新询问你的采访对象。被这样的总编叫到办公室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当扬声器里传出“吴先生,请到办公室来”,我不得不站起身,尽量平静地走过去。拉尔先生问我:

“她(那名演员)是一上场就感觉不适吗?”

我说不知道。

“打电话问她家里。”

“她是不是正常死亡?有没有人对她采取紧急救护措施?有没有人工呼吸?打电话,问她的家人,问警察局,问验尸官。她死的时候有没有在念台词?是哪一段?打电话问去……”

那一夜我就在匆忙中度过,我并不知道这是拉尔先生有意在训练我,只感觉自己被莫大的挫败感笼罩着。

那晚的报纸还缺一篇特稿,拉尔先生对我说:“比尔,你得写篇头条。”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的专门训练,没有你们李教授这样好的老师指导,任何老师都没有,尤其是在经历了那一夜的尴尬和难堪之后,我说:“拉尔先生,我不知道什么是头条。”他非常和气地对我说:“就写下发生过什么。”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后来成为我一生的信条。

拉尔先生给我的指导听起来如此简单,但是内涵却远非简单,要严肃认真解释真相,还要明白“什么”究竟是指什么。李普曼说过,新闻和真相是有区别的,新闻是符号化的关于五个“w”的叙述,而真相是重现那幅图景,将发生过的事情揭示于世人,使人人都可以感知到现场的情形。这才是最困难,最艰苦的劳动。记者的使命不是写出你觉得可能发生,你希望发生或者别人笔下的故事,而是完完全全的真相。我毕生希望达到这个标准。

我曾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做过一次采访,关于当地建筑的,摄影师拍好了照片,蓝天白云非常好看,我们一同回到半英里以外的旅馆。当我们来到旅馆门口,我忽然说了一句:“该死,拉尔先生。”摄影师迷惑地望着我,我告诉他我忘了记下拍摄照片的街道叫什么名字。虽然街道的名字并不是我们故事的一部分,也不会出现在照片下的图片说明里,但是我怎么能回去告诉拉尔先生,我没有将事实全带回来。于是我又自己走回去,记录下街名。

现在新闻界压力很大,在美国是这样,我知道在其他地方也一样。记者们曾对于记者究竟是一种什么职业说法各异,有的说是信息业、有的说是讲故事、有的说是赋予事实以意义、有的说是互动。。要我说,记者从事的就是新闻事业。观察事实、做出判断、选择报道,并且这一切工作都是在一种极高的标准下进行的,就是李普曼所说的将真相公之于众。这必须是真正的事实,如果你报道电影将在现在开始,那它一定就是现在,如果你报道地方官员受贿,那就必须让人们相信你的报道。

今天,这些都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我们依然要求要有新闻职业精神,讲述已经发生的、可能发生的、将要发生的故事,要有伦理观念,让自己可信。记者一旦丧失了信用,无论赚多少钱也无法生存。

在今天的美国,我们同样也有巨大的经济压力,报纸也和股份公司合作,他们并不关心新闻事业、新闻伦理等等。他们认为我们都赞同他们的决策,因为如果我们不支持他们,就会没有收入。而新闻只是他们次要的考虑内容,或者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去年12月美国最大的新闻财团甘乃特集团的总裁到波士顿做年度报告,在讲述他们为什么投资报业的报告里,居然只字未提新闻。

所以现在是个困难时期,如果你们报道谣言,如果你们不专业,如果你们的报道不够有趣,那就没什么希望。撰写有趣的新闻报道,你们并不违背拉尔先生和李普曼的忠告,但是如果你们的文字仅仅是呆在报纸上,而没有进入读者的心里或思想中,那就完全是浪费时间。我希望你们都成为好作家和有趣的作家,最根本的是成为好的记者。

你们问我新时代对记者有什么要求,显然你们需要掌握新技术、懂得应用因特网、会做研究,并懂得各种媒体的综合应用,但是,如果记者们不是全身心地在讲述事实,那么新闻业在新世纪便无法存活。今天我给你们讲述的基本素质,也是我赖以生存的素质,就是拉尔先生那简单的教导,可是要实践它们却并不容易。

这就是我今天想要说的。下面请同学们提问。

问:我刚刚当记者一周,遇到了很多问题,发现报道速度和准确性常常有矛盾,比如昨天大运会,我报道击剑获得了5金2银3铜,实际上是获得了5金3银3铜,这样我的报道就存在失误。但是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完全准确。怎么处理时效和准确的矛盾呢?

答:我自己当过很多年的记者,也做过许多人的导师。我很明白截稿时间临近的压力下,你所遇到的困难。你所要做的是:首先,尽你所能地做到准确,就你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一定要核实它们,如果实在不敢肯定,最好暂时避开,因为比赛一直在进行,你会有机会更新和校正。但如果编辑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果,那可能会比较麻烦。我的建议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准确,至于时间紧迫等等客观条件下出现失误,只要你尽力完成工作了,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问:现在中国正在进行市场化,很多媒体都归企业所有,有的甚至是国外投资。我知道现在有一种趋势,媒体都越来越喜欢煽情,认为这种报道更有市场。我个人依然希望进行严肃的新闻报道,但是和市场需要是不是有矛盾?

答:在美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编辑们根据调查报告和数据统计判断市场需求。你所指的市场化在美国也同样进行着。我读过李教授写的《大音希声》,也能从中感受到市场的压力和活力对新闻界的影响。煽情就是一种市场压力,在香港这种情况更明显。我并不想打击你,我所能告诉你的是,在市场经济下,新闻机构已经从社会所有变为企业和私人所有,接受公众的监督。以达尔文的观点来看,最适应市场的机构才能生存。在我看来,最适应市场的机构是拥有优秀的编辑、吸引人的版面、专业记者高水准的写作,就像我希望你们能成为的记者一样,能写出有趣的文章。高水准的出版物,无论是报道时尚、娱乐、还是商业及其他,都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一个接受公众监督的时代,读者自然会淘汰那些死板、不专业的文章。在关于中国最受欢迎的报纸的调查中,《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榜上无名,我相信它们有一天会成为公众喜欢的报纸,因为我相信报道公共政策的信息不会始终是以一种死板的面目出现。所以,不要丧失信心,要做到最好,报道你认为真正重要的事实,遵循你的良知和精神。

问:报道一些题材,比如悲剧或犯罪时,完全揭露事实会对很多人造成伤害。比如一个孩子犯了杀人罪,如果报道他的真实姓名、家庭背景,就会不利于他的成长,对他的家人等也会造成更大的打击。可是如果不报道又会违背记者揭露事实的原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种矛盾?

答:问得很好。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一门新闻伦理课,其实没有什么专门的新闻伦理,我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伦理仅仅适用记者,而木匠、农民等等就用不上了。而且我相信我们不能早上起床先穿上一件伦理的外衣去政府工作,回家后换成另一件和孩子们共进晚餐,然后披上第三件伦理外衣去商场购物。我相信只有一种伦理,一覆盖一切。好的一点是无论你来自中国、美国、泰国等等任何国家,任何6岁的小孩子都知道:不要伤害别人,不要偷盗,不要说谎,尊敬他人……所有这些你都从你最伟大的老师——你的父母那里学到。新闻中的伦理,就是将这些生活的伦理应用到新闻报道的实践中去。新闻中的伦理问题出现在不同的伦理准则发生冲突时,如果没有冲突,一切都是黑白分明的,也不会成为问题了,我们也没有谈论的必要。怎样减轻对别人的伤害,怎样引导我们自己获得一个最终解决的办法呢?我们需要:第一,从新闻角度看,做到报道的公正准确;第二,从伦理上看,以尊重他人的态度来报道。有的东西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比如你要报道一名受贿的官员,人们都会知道你说真话的责任大于不制造伤害的义务,尽管你这样做法可能会损害官员个人声誉,同时也给他的家人带来伤害。有时尽量减小伤害的要求会大于揭露事实。在你提到的那个例子里,我们并不需要写明尸体被怎样分开等等残忍的细节,我们力求以一种同时满足新闻和伦理要求的方式报道。关于新闻中的伦理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讲明白的,我只想让你们知道,关于伦理的决定是在具体的过程中做出的。首先是你自己的感觉,那幅图景是不是会让你倒胃口,吃不下早饭。所以最初的判断是你的消化系统来做。第二种方式是我们伦理学书的第二页上写着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都不需要思考。第三种方式则用一个图表来说明,你列出所有需要考虑的伦理原则来,把它们分成三组,第一组是记者的原则,包括准确详尽的报道事实、客观性等等。第二组是报道的对象,记者对他们负哪些伦理责任,比如名誉、隐私、他人的尊重等等。第三组是社会,他们希望从报纸和媒体上得到什么,他们可能想要知道真相,可能想了解原因,得到警示等等。把这些都罗列出来以后,你可以通过连线看清各种原则怎样相互作用,哪些在这个案例中最为重要,从而做出决定报道的内容和程度。我们经过衡量伦理准则后获得的是一个决定,至于它是不是最正确的,我不知道。但是这是一个充分考虑了伦理原则的决定,如果有人早上打电话来质问我:你怎么能对别人做出这样的事情,你把什么垃圾文章放上报纸……我可以回答,这是对整个情况全部考虑以后做出的决定。这样,尽管你无法做到人人满意,但你是在伦理的条件下解释自己的行为和抉择。

同时我还想告诉你,在这样的伦理原则冲突的条件下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你自己都无法为此高兴。你无法走出办公室去和同事们击掌相庆,因为有的人必然因为你的选择受到伤害,哪怕从职业和伦理的角度你都已经尽了全力,但想到不得不伤害别人或者隐藏某些事实,你永远不会心情愉快。我不希望我身边的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欢庆,而是希望他们作为有良知的人为此而感到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