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念一世界:为人生重拾悠然的心
2689400000023

第23章 沧桑,不是苦难,而是经历(3)

在有智慧的人看来,万事都是学问,生命的前进当然也是如此。人们在走路的时候,如果时时担心摔跤,难免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脚下,以致忘记看前方有什么,两边有什么。但要是一味勇往直前,根本不看脚下,也容易被路障绊倒。所以,最佳的方法是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要有坚定的前进方向。当然,前进的方向也并非不能改变,当你发现路线错了,或者前边是个死胡同,这时候务必要赶快回头,不过,这种回头并不是退后,从生命整个过程来看,它不过是一次小小的逆流,或者说,是在冲刺前向后退几步,为的是跑得更远。

在前进的时候,我们常常因为目标,忘记了今天的重要。因为心里总想着加快步伐赶路,风雨兼程之余,根本无暇顾及路边的风景。这一种焦急的心态虽然能让你尽快到达目的地,却因为没有用心感受中途发生的人与事,错过了很多东西。同样的一条路,别人得到的是九分,你却觉得自己只得到五分,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都在沧桑中前进,苦乐参半,有时候还会丧失信心。这时候一定要鼓励自己不要忘记,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今天,就是此时此刻。无数个明天都从此时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今天,我们都在努力向未来出发。

不要试图改变无法逆转的事

一个牧民早起去山坡上放羊,他有个习惯,就是每天都要数一数羊的数目,把几百只一只一只数过来数过去,数上几遍才放心。今天,他怎么数都发现少了一只羊。牧民心情很差,更糟的是第二天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

牧民去寺里找熟识的法师哭诉,请有智慧的法师想一个找回羊的办法,法师说:“听说这附近来了一只狼,想必是狼吃了你的羊。”

“如果这只狼不出现就好了!我的羊就不会少!”牧民悲愤地说。

“狼已经出现了,你再这样想有什么用?如果你没有能力打死狼,就想想该怎样保护你的羊吧。”法师说。

羊死了,需要做的事是补牢,而不是哀哭或者恳求狼不要再来。有些事,特别是那些已经发生的事,首先要做的不是改变,而是接受。这种时候接受往往意味损失,人们都会心不甘情不愿。可是不接受只会让损失更大,白白浪费补救的时机。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与其负隅顽抗,不如赶快想退路,想出路,“认命”有时不是件坏事。

人生的无奈之处在于,很多事情我们能够预料到结果,却再努力也无法逆转。例如,有人从小就想当空中小姐,可是她的身高偏偏不到170厘米。也许她会觉得这不公平,但什么是公平,还有些人天生超过两米,处处行动受限;有些人不足150厘米,常常为此自卑,这难道就是公平?如果真有不公平,也不单单作用在你身上,你有好的一面,自然会有不如意的另一面。

也有人试图改变不可逆转的事,例如足球比赛比分差距悬殊,两队能力也悬殊,胜负没有悬念。这时,落后那一队的后备席上突然站起一匹黑马,下场后几个进球扭转乾坤。这种事看似是逆转,其实也是因为有黑马的能力在。而我们说的“无法逆转”,是在情况与能力都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要白费心思和力气,干脆一点,承认差距,下次再战。

日本是一个多山多地震的国家,那里的人历来饱受地震侵扰,经常遭受巨大损失。不光是地震,每年夏天都有台风过境,小的时候瓢泼大雨,大的时候树木被折断,房屋有时也不能幸免,此外还有可能造成水灾。

在这样的国家居住的人,早就习惯了应对灾难。房屋的建造和构造,都是为了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所有灾难地区生活的居民,仍然能够安居乐业,就是因为他们既有承受灾难的心态,也有对抗灾难的准备。

有些事情注定不能改变,例如地理位置刚好在版块交界处的国家,无法避免接连不断的地震。但是,人们不应该被动地接受一件事,而是应该积极应对,把损失减少到最小。我们不能改变的,是事情的进程和结果,但我们能够改变的,是事情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如果一个人能把给自己带来巨大压力的事,变成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他就是智者。

当事情不能改变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例如一个人身高不够,不能实现他的篮球梦想,那么他就应该考虑去踢足球,去打乒乓球。也许有人说:“我就爱篮球!”这就是典型的想不开要钻牛角尖。而是事已至此,你必须给自己找一条出路,这条出路应该从一开始就去选择,而不是在你受尽挫折,发现自己“不行”之后,才不甘不愿地去“转型”。而且只要你观念转得快,就会发现“足球”也没什么不好。

普通人总是想改变环境,智者永远思考如何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并非让自己面目全非,原则丢掉,爱好丢掉,自我丢掉,而是在一个大方向上,修正一些小路线。当然也会有这样的时候,连大方向都出了问题。这时,更要发挥冷静的头脑和果断的决策力,及时扭转乾坤,让自己走上最对的方向,防止以后后悔和对前途的耽误。

无法逆转的事物存在于很多地方,所以人们常常会说:“无奈。”例如项羽到了垓下,知道大势已去,再无回天之力,这恐怕是人生最大的无奈了。即使到这个时候,也不要坐以待毙,别姬也好,自刎也罢,都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尊重自己的个性,也依然能让后世的人在感佩之中赞扬:“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无法逆转的时候,仍能坚持自我,这就是最高的智慧。

看透,沧桑后的明澈

一位禅师路过一座山,看到一位老农在地里正睡得酣畅,身边一头瘦牛悠然地嚼着草。禅师刚好也要歇脚,就在树下打起了盹。醒来时刚巧农夫也醒着,两个聊了起来。

农夫说到最近官府修了条官道,村里的人都把锄头换成远行的驴子,从山里运出矿石等物出去卖,换回来绫罗绸缎,很多人如今不再种田,住上了大房子。禅师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这样做,反而在这里耕田?”

“你说,他们赶着驴子,风雨兼程走山道、去城里,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禅师回答。

“那么,我现在的生活难道不悠闲吗?”农夫说着,再次睡了过去。禅师恭肃地合十行礼,说:“今日才见真智者,请受贫僧一拜。”

老农一辈子耕种土地,看到了发财的机会也不愿去拥有。因为他知道,所有的追求不过是为了一份安乐的生活,只要心中安泰,卧在地头睡觉,与躺在豪华的房子里并无区别。禅师所敬佩的,正是这种看透世事的心胸。比起那些为了金钱蝇营狗苟的人,这位酣然入睡的老农实在是个高明的智者,他省略了多少周折,直接抵达了心安之处。

经历沧桑之后,最重要的是什么?看透。看透人世的纷繁,看透人与人的冗杂,看透追求背后的目的,看透每双眼睛后面有一颗怎样的心。我们常常说那些老人见识多,看别人几眼,就能把这个的个性、缺点说得足十分,就是因为他们世情看得多了,知道某一种眼神代表的是什么企图,某一种行为反应的是什么习惯,每一句话背后又有什么用的含义。沧桑给人的最大礼物,恐怕就是这种“看透的智慧”。

看透别人固然重要,看透自己更为可贵。人生一开始都在做加法,给自己附加各种能力与头衔,就像把一个空屋子里放满各种各样的家具、花卉、摆设,以为这就是成功。看透的人却开始做减法,他们把屋子里的东西能送人就送人,能丢掉就丢掉,最后剩下那些最重要的,看上去清爽开阔。这时候他们的心灵也变得清明一片,很少有烦恼能去打扰他们。

还有,看透并不意味着虚无,看透的人从不否认自己的努力,也不认为那些事没有意义,他们仍旧会鼓励年轻人去填满自己的屋子。他们的看透,是在长久的感受和琢磨中,看到了自己不需要的部分,看到了太多附加物只是负担,然后有选择性地开始舍弃。但不代表那些东西不好,也不代表他曾经的感情是错的——世易时移,仅此而已。

一艘轮船从旧金山开往伦敦,海上突来的大风暴让轮船颠簸摇晃,似乎马上就有沉船的危险,惊慌的人群中,一位高龄老太太不慌不忙地提醒人们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让他们害怕。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风暴才平息,轮船终于恢复了平稳。死里逃生的人们舒了一口气,他们发现老太太自始至终神色如常,不禁佩服她临危不乱的能力。

老太太笑着说:“我只是一个没上过学的普通村妇,哪里有什么能力。只是,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前年已经去世,一个住在伦敦,我正要去找她。如果轮船失事,我不过是去了大女儿那里,又有什么不一样?”这番看透生死的言语,让在座的乘客肃然起敬。

看透的最高境界,恐怕就是看透生与死之间的距离。生是忧患,死是最后的沧桑,生死之间,相距不过几秒,这短短的时间,多少人留恋,又有多少人释然。即将沉没的船上,老太太看到的不过是家常一样的事实:我要和一个女儿团聚,也许是天堂的那个,也许是伦敦的那个,不论如何,都是值得庆贺的团聚。

看透生死的人。面对死亡的时候,想到的不是遗憾,而是圆满。他们的一生固然不是十全十美的,甚至可能有许多莫大的遗憾。但是,在死亡来临时,他们更愿意想着那些让他们觉得幸福的事,想着他们得到过什么。有智慧的人不必等到死亡来临才“大彻大悟”,他们早就知晓了自身的一切,随时能够应对命运的改变。

人的心就像是一面镜子,有智慧的人会时时擦拭镜面,让心灵完整地照出自己的优点缺点,厌恶喜好;而那些忙忙碌碌却不知自己为何忙碌的人,他们的心上落满灰尘,或者发生扭曲,看到的总不是完整的自己,或者夸大,或者缩小,换言之,他们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只有历尽沧桑的人,才能吹开镜子上的浮尘,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尽管他们可能已经苍老,也可能遭遇诸多坎坷,但在想开的那一刻,他们懂得了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生活。

人心如长旅,心安才是家

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幸福,他走出家门,想去问问别人,幸福究竟是什么。

他碰到一个乞丐,乞丐说:“幸福?幸福就是一顿美味的饭菜!”

他碰到一个小孩,小孩说:“幸福?幸福就是最新的玩具!”

他碰到一个失恋的青年,青年说:“幸福,幸福就是拥有爱情。”

他碰到一个囚犯,囚犯说:“幸福?幸福就是自由。”

他碰到一个赶路的工人,工人说:“幸福,就是晚上能够休息。”

……

他遇到了很多人,问过很多次,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原来,他走出来的那个有饭菜、有爱人、有娱乐、有自由的家,那个让自己心安的地方,就是幸福的所在。

想知道什么是人生的幸福,要经过不停地寻找、询问、比较,但答案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两个字:心安。每个人的心灵都希望有一个避风港,特别是在沧桑之后,希望有一个宁静的地方,满足自己最简单的要求,就是莫大的幸运。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园。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这一切不是指什么都有,而是那些最能满足你心灵的东西,例如,亲人、朋友、爱情……

每个人都有两个家,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家,里面有家人,有能让自己休息的房间,有温暖的气氛。还有一个是精神上的家,就是人们常说的寄托。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找到某种寄托,在寒冷的时候想到,会觉得温暖;在困难时刻想到,会觉得有力量。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有人把宗教当做寄托,成了虔诚的信徒;有人把爱情当做寄托,为爱不顾一切;有人把理想当做寄托,从此不畏风雨……不论是哪一种寄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想到,就会心安。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忙碌,很少关注自己的心灵,于是,心灵越来越空虚,眼神也越来越迷茫。很多成功人士得到别人的祝贺后,常常问自己这样做有没有意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心灵上的需要与生活上的需要完全分离,人们过分追求其中一种,就会忽略另一种,这就是现代人不能心安的原因。所以,智者讲究身心平衡,讲究追求与享受的平衡,就是为了生命能成为一个稳步上升的过程,而不是踏空。

一个女记者走遍了世界各地,拍了很多精彩的照片,做了很多激动人心的报道,拿过不计其数的奖项。有一次,她到一个草原牧民家里做采访,那个家庭的主妇看上去很单纯,也很劳碌,她上了年纪,也许是日夜操劳的缘故,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老。

“这么说,你从出生到现在,从来都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17岁嫁人后,就一直为家人劳碌到今天?”女记者惊讶地问,她努力地忍住自己的同情。

可是,她发现那个女人正用同情悲悯的眼光看着她:“你是一个女人,竟然孤身一人到处走,没有一个安定的家,你一定受过很多苦吧?”

那一刻,记者不知道自己和那个从未离开家门的女人,究竟谁更幸福。

记者和主妇究竟谁更幸福?其实都很幸福,她们互相同情的,不过是对方少了自己的经历,而自己最在乎的,永远是心灵最重要的部分。女记者希望自己万水千山走遍,主妇希望自己永远支撑一个宁静欢乐的家。当然,如果记者能在劳累之后,有一个温暖的怀抱歇脚;主妇在操持之余,能够去外面看看风景,她们的生命在外人看来,会更圆满充实。

人的心需要旅行,也需要回归,不论玩世不恭的人,还是勇往直前的人,只要愿意,都能确定一个家园。不论是和一位喜爱的异性组建的小家,还是和亲人朋友组建的“大家”,或者用知识、经验、爱好堆积起来的精神家园,你一定要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有一个“容身之所”。人们难免要经历沧桑,在沧桑中,只有家园能给我们安慰和庇佑,哪怕这个家园看上去那么小,但它也许就是暴雨中的大海里,那救命的浮木。

适当的时候,你也要懂得“回归”。我们每个人都有旅行的经历,旅行之初,我们意气风发,恨不得把全世界都走遍才满足。但只要经过一天的颠簸,我们就迫切需要一个旅馆,让我们稍作休息。随着旅途越来越长,路途上的风景还能让我们留恋,但对大同小异的旅馆,我们却非常腻烦。于是到了最后,我们只剩一个想法:“不如快点回家吧。”

生命也是这样一场长旅,闯荡与休息,需要交替进行。经历过的事,不论是痛苦还是欢喜,都需要一个静谧的空间让我们慢慢整理。很多人认为经历产生智慧,这没错,但经历过后的那段沉思、休憩,却能让智慧升华,让我们懂得如何更加从容地面对生命。这时才会知道:我们历经沧桑,就是为了能找到心安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