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念一世界:为人生重拾悠然的心
2689400000018

第18章 风雨,不是霉运,而是锤炼(1)

人生难免经风历雨,面对得失成败。理想与现实之间相隔多远,人就要走多远,甚至更远。而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坎坷,与其说是磨难,不如说是锤炼。

成功需要智慧,无数次的挫折,无数次的尝试,从失败的瓦砾中得到的便是经验。学着坚定、谨慎、从容,才能离预定的目标越来越近。

为处境焦虑,不如为自己加码

晚来天阴,乌云齐聚,山脚寺院里传来诵佛的声音,一个小和尚却不住溜号,敲木鱼的时候明显节奏不对,时快时慢,似有什么心事。

住持不悦,问小和尚为何心神不宁。小和尚吞吞吐吐,终于说了原委。原来多日前小和尚上山时,发现一只失去母亲的雏鹰,他看小鹰无依无靠,就给它在山崖上找了一个窝,让它居住,每日照顾。现在,眼看着大雨将至,小和尚担心小鹰的性命。

“不必担心。”住持说:“雄鹰都能搏击风雨,你护得了一时,护不了一生。”

一夜暴风骤雨,第二天,小和尚匆忙赶去山崖,没走几步,就看到一只翅膀长好的雏鹰在湛蓝的天空上飞翔,小和尚终于相信了住持的话。

雏鹰的翅膀如何能变得坚硬?要靠它一次次冲向天空,甚至搏击风雨。正如故事中住持所说,成长是一个人的事,没有人能照顾你一生一世。而风雨,就是锤炼的过程,你经历过,战胜过,就成了强者,就有了更多对抗困难的资本。故事中的小鹰在风雨后飞上天空,现实生活中,人们正是一次次克服逆境,使自己变得优秀。

人们经常为自己的处境产生焦虑心理。世事难以如意,所有的路程都不能一帆风顺,总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波折,灰心丧气在所难免。特别是自己不论如何努力都做不好,别人却轻轻松松步步高升时,那种焦虑更加明显,足以让人睡不着觉。现代人为什么那么容易失眠?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机会不多,必须抓紧每一个,所以才会事事担心,希望事事顺利。可是,焦急的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让他们更加一蹶不振。

美国有个很热的电视剧叫《越狱》,男主角一次次靠智慧越狱,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人不能屈从与处境,当处境给了你不公,给了你屈辱,一定要想尽办法突破。不论是增加智慧还是增加能力,要用尽一切努力,才不会被处境压垮。有焦虑的时间,不如去动脑筋,去请外援,一次次自伤身世有什么好处?做出一番成就才是最好的选择。

经过十几轮的笔试面试,小美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一家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她很珍惜这份工作,希望做出成就。

可是,刚工作一天,小美就发现这个工作很麻烦,电视台主持人很多,多数都兼任记者,王牌节目只有那么一两个,人人都盯着。小美年轻貌美,刚一进来就让很多人不满。在最初的一个月,小美处处被人打压,做什么事都不顺。因为别人的小报告,小美的上司也对她充满意见,总是批评她,小美本来是个爱笑的人,在这个环境下,每天都笑不出来。

在这种喘不过气的环境中,又开始有了关于小美的流言,说以小美的能力,根本进不了电台,她能得到这个职位,是因为台里的一位领导。小美被这个流言彻底激怒,她突然明白自己解释也没用,只有真正的做出成绩,才能堵住别人的嘴。从此,小美再也不理会别人说什么,也不费尽心思和人维持关系,而是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她的节目收视率越来越高,关于她的争议也越来越少。一年后,小美在电视台站稳了脚跟。

小美的处境可谓处处不如意,看得出来,她为维持一个好的人际关系殚精竭虑,但是,她的忍耐只让别人觉得她软弱可欺,更加肆无忌惮地针对她。后来,小美放弃委曲求全,她把成绩当做对流言的回击。小美这样的人是人生的强者,他们能够牢牢地把握命运,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能重新焕发生机。

风雨中,如何保留一颗慧心,让每一次磨难将原本混沌的心境打磨得更圆润、更明晰?这需要你坚定自己的目标,要明白所有风雨不过是锤炼,你不能跟着它东倒西歪,越是猛烈,越要抱定目标,不屈不挠。要知道,在乎流言的人,只能被流言拖着走;在乎成功的人,只会向目标奋起直追,还是那句话,你在乎什么,就决定你能得到什么。

要随时随地为自己增加获胜的砝码。不论是学识上的丰富,还是人际上的圆融,你吸收的东西越多,就能让自己越有分量。这些东西永远不嫌多,只会嫌不够。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即使那会减少你的娱乐时间,打乱你的计划——随时调整自己的能力,才能把握中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时机。

还有,被动地接受锤炼,不如主动锤炼自己。一开始就处在顺境中的人,其实比逆境中的人更危险。他们习惯了风平浪静,走得越远,就越不知道如何应对风暴。而那些从逆境中跋涉而来的人,身经百战,早已习惯了周详布局,临危不乱。在年轻的时候,不要追求所谓的顺利,主动去风浪中心接受最强的锻炼,只要通过考验,你会获得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经验、勇气、智慧,还有生生不息、不向任何环境低头的力量。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一群年轻人走进寺院,向得道的禅师询问如何消除心中的烦恼与恶念。

禅师没有回答,只是问他们一个问题:“如果你们的地里有野草,你们会如何铲除?”

“我会拿铲子将杂草铲掉。”一个年轻人说。

“我会在地里生一把火,把它们烧成灰烬。”另一个年轻人说。

“你们的方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明年它们会再次长出来。我的话,宁可慢一点,将他们连草根一起拔出来。”一个青年自信满满地说。

“你们的方法都不是最好的。”禅师说。

“那什么才是最好的,请您指教。”

“如果能在拔出杂草的地里种上庄稼,就再也不会有这个难题,你们觉得这个办法如何?”见年轻人们大叹佩服,禅师又说:“人的欲念就像杂草,不论什么方法都无法根除,所以,对抗欲念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自己的美德。”年轻人们一齐点头,受益匪浅。

道德是人格的基点。人无德不立,不讲究品德的人,就算他的能力再好,也难逃旁人诟病。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有些人芳名远播,有些人臭名远扬,这就是道德上的区别。一些很平凡的人,因为道德上的高尚,也能长久地被人记住,可见人们对品德的重视。有品德的人,就像长满庄稼的田地,不但结出供人享用的植物,还能防止杂草的侵扰。

有位大学教授曾在文章里感叹,说现代的大学生太自我,经常为一点小事吵个没完,缺少公共意识,常常打扰他人而不自知。不说别的,就看每所大学的自习室里那些“占座”的书本,还有根本没人的座位,就能看出现代人的公德心已经缺失到什么程度,想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光看书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最简单的办法是为自己树立几个榜样,看看那些真正有爱心、有德行的人平日如何重人重己,如何为人处世。品德问题上,没有独出心裁,只有真心实意,直接向他们学习,这本身就有一种自律。学会了如何做人,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有分寸,有礼节,让人挑不出毛病,讲不出是非,坚持久了,你自然成为别人的榜样。

国王有一个马夫,驭马技术一流,不管多么暴躁顽劣的马,不消一时三刻,准能被他驯服。他时而用鞭子抽打,时而用草料引诱,时而骑着马消耗马的体力,看他驯马,总觉得轻松自如,叹为观止。国王倚重这个马夫,给了他很多赏赐。

这日国王又去马场骑马,突然看到马夫鼻青脸肿,腿脚也不方便。原来,这马夫喜欢喝酒,喝醉酒又控制不住自己,常跟人发生口角,这一次,他与人当街扭打,国王仔细询问,才知道这种事并非第一次,不禁感叹:“驯马容易,驯服自己,却是千难万难。”

一个人想做一件事,最难的不是如何处理事情,再难的事都有一定之规,只要按照规定去做,总有解决的一天。最难的部分是如何控制自己。马夫驾驭马的时候,知道使用什么策略,一旦换成驾驭自己,所有经验都不管用,因为人们习惯迁就自己,放纵自己,谁也不想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像个苦行僧,处处受限。

自由虽好,如果不限定,就会出现意外。人对自己的控制也是如此。有些人放纵自己的念头,不肯听旁人的劝告,走的路越来越歪斜,离目标越来越远,对人对己,都是遗憾。而想要控制自我,非下定大决心,花大力气不可,有时候还要吃点苦头,交点学费。

道德的实质就是一种自我限制,将道德渗透在处事技巧中,是一门高深的智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道德要求,这才能保证自己行得端坐得直。与人相处,尊重他人是基础。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也是“做人”的一部分。我们平日说谁谁“会做人”,就是因为他懂得人与人相处基本道理,能够尊重、体贴他人的需要,不与他人为难,有了困难知道雪中送炭,这样的人,如何不让人喜欢?如果他遇到什么困难,能帮上一把的人,肯定会伸出手,以回报他平日的细心。

道德本身也是一种智慧,它集合了人们千百年来的经验,维持着人与人的和谐与互信,保证生活的稳定与安全。如果每个人都能用道德要求自己,就像戴了一道护身符,你不去害别人,绝大多数人自然不会来害你。道德并非没有功用,它能够保证你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负责,让人不会大意轻慢。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再去做事,你会发现你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虽然还没有成绩,却已经得到了他人的信任与佩服,提携与指点,因为,没有人能拒绝一个有德之士,同样追求道德的人,愿意扶持你走得更远。

该方的时候就方,该圆的时候就圆

唐代有个传奇人物叫李泌,曾辅佐过唐朝四代帝王,又不爱虚名,总是功成身退。在他7岁的时候,就曾引起过唐玄宗与当朝宰相张说的重视。

有一天,唐玄宗与张说正在下棋,刚好有人带7岁的李泌观棋。唐玄宗听闻李泌是个神童,有意考一考他,就命张说以棋为主题,出一个上联。张说是个才子,脱口而出:“方如棋盘,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玄宗叫好,问李泌:“你能对一个下联出来吗?”李泌对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玄宗和张说当即叹服,说:“这个孩子应当好好教育,今后必是国之重器!”

一个7岁孩子就能说出“方如行义,圆如用智”,难怪会成为四代帝王倚重的人才。人生就是如此,太柔,会没有力度,像蛇,只能在地上爬行,让人低下头才能看到;太刚,就容易被折断,因为碰到更硬的东西时,永远不知道回避。在性格上,过柔的人让人觉得缺乏原则,没有信用度,太过圆滑;太刚的人则是只知道原则,常常不理会实际情况,太过死板。

太方的人最大的优点是棱角分明,最大的缺点也是如此。就像一个轮子倘若做成方形,它甭想往前动上一步,只有不断磨,将它越磨越圆,才能前进。太圆的人优点是灵活,可以走得很远,缺点是难以在一个地方坚持,因为他们太聪明,聪明得过了头,总是习惯性地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跑,结果就是他们总在改变方向,让人觉得没有原则,甚至两面三刀。

在生活中,人们更愿意接触“圆”一些的人,因为他们总能照顾到别人的需求和面子,不会让人为难,比那些认死理的人更好相处。但是圆虽然重要,也不要一味追求,变得圆滑世故,毫无原则。在小事上,你让几步,理解对方,适当降低自己的要求,这体现了你的胸怀。但要是毫无原则地屈就对方,对方不但会得寸进尺,内心还会把你看得软弱可欺,或者是没有骨头的软蛋。

大树和小草正在争论,大树说:“你们这些草真是软骨头,风一吹就倒,你们根本不重视品格,为什么你们不能挺直腰板?”小草说:“不要以为你长得高,树干硬,就可以看不起我,也不要以为你处处都比我强,不信,你跟我去一个地方,我立刻就能证明。”

“好啊,我不信我还能不如你!”大树一口答应。

小草带大树到了悬崖上,因为海拔高,风非常猛烈,只有一些野草还能生长。大树说:“这里不适合树的生长,风会把树折断。”小草说:“但是,草可以在这里生长,因为它们有韧性,可以被风吹倒,却不会被连根拔起,现在,你认输吗?”

大树默默地听着山顶的风声,对小草露出钦佩的眼神。

方与圆,是个说不完的话题。成功的人都知道,人想要达到一个较高的目标,是需要一些“傻劲”的,这股傲傲傻傻的念头,能帮人抵御诱惑,抵抗困难,就算前方出现拦路的,他们也拼着一口气硬闯。这种硬气,是过于圆滑的人所不具备的,所以一棵树才能从一粒种子长至参天的高度。不过,太过刚强,更容易被折断,所以蔓延最广的并不是大树,而是那些不起眼却有韧性的小草,它们虽然微小,却能保证自己在各个地方畅通无阻。

为人,方是根本。处世,圆更重要。

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就是智慧。这个智慧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大智若愚”。方中有圆,园中有方,浑然一体,就像古时候所说的“天圆地方”,自然就能承载万物。把握好方圆的平衡,也是一种修身养性,随时提醒自己登高跌重,得意时需收敛锋芒,失意时需养精蓄锐,困难时需迂回渐进,才能在危机时刻保全自己,免遭灾祸。

告别炫耀,收敛自己的锋芒

春秋时,孔子曾去拜访老子,向他请教学问。老子对孔子说:“一个人聪明并不是件好事,如果他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靠着自己犀利的观察力看别人的缺点,并批评别人,暴露别人的弱点,终会害到自己。因此,一个人还是低调一些,不要处处占据上风,才是保全自己的办法。”

老子还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都是教导人们应该学着谦虚低调,不要害怕被埋没,你只要把事情做得好,又不居功,别人自然会认同你,这好过自夸自卖,四处树敌。

有些人喜欢炫耀自己,他们希望自己是一面金字招牌,走到哪里都被第一个看到,恨不得人人都夸奖他,羡慕他。这样的人一般会有一些资本,例如精致的容貌,高明的头脑,超人一等的能力,即使他们不说,别人也知道他们是优秀的。可是,一旦他们说了,那优秀的光芒似乎淡了一点。也许人们更喜欢发现那些被埋没的,而不是仰望那些被捧高的,这是一种普遍心理,所以,想要别人夸奖,最好的方法是把事情做好,且不要自夸。

就算真的有优点,也不要随时把它显露出来,因为,世人多少都有些嫉妒心理,喜欢“枪打出头鸟”,你高出别人一大截,自然会有红眼病患者不断诋毁你。当你做事的时候,他们总是想方设法阻挠你,想要磨磨你的锐气。你会发现一件很简单的事出现无数波折,而且这波折是人为的。你当然可以咒骂人心险恶,可难道你是第一天知道人心险恶?不如从现在开始收敛一些,能省掉你不少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