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念一世界:为人生重拾悠然的心
2689400000013

第13章 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怀(2)

我们不但要对别人宽容,也要对自己包容。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地对待自己?首先要懂得全面分析自己。凡事不要太强求,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万能的超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有些缺点需要改正,有些缺点无法改正,甚至可以说,它是你的一种特点。总是对自己求全责备,很容易对自己丧失信心,甚至变得自卑。

每个人都想别人看到自己完美的一面,留下最好的印象,但有的时候人们偏偏看到了不完美,而且,还有些挑剔的人专门找别人的缺点,你能有什么办法?其实,自己说出来,比别人说出来更好,自嘲的人往往让人觉得很可爱。人的心需要保持一种平衡,既不要太自负,也不可太自卑,对自己的优点,心里有数;对自己那些无伤大雅的缺点,能做到一笑置之,这就是一种襟怀。

保持心理平衡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会自嘲。缺点和不完美有什么大不了,不如当笑话说出来让大家也笑一笑,一件事人们开过玩笑以后,就再也不会嘲笑。例如一个胖子如果总是遮遮掩掩,在人们心中,他不过是个自卑的胖子,但是他如果随便说几句自己“人宽心也宽”,那大家会把“宽”当做他的优点记下来,留下大度的印象,至于胖不胖,那已经是细枝末节问题。把自己的不完美转化为一种特点,甚至一种优势,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对生活,不要要求太多

一个女人进入佛寺就开始大哭,禅师正在打坐,待她哭完,才温言问她:“施主,你有什么苦恼?”女人说:“生活对我太不公平了!我和丈夫白手起家,开了一个小卖铺,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大商店,还有很多家精品店。可是他竟然有了外遇。我的儿子以前很孝顺,自从上了高中,越来越不肯听我的话……”

禅师耐心地听着女人的抱怨,等她平静下来才问:“施主,你看着寺庙每日来来往往的人成百上千,他们都怀有心愿,但佛祖能一一帮他们实现吗?”

“恐怕不能。”女人说。

“所以,生活也是如此,它不能对每一个人都好,但也不会对每一个不好,你接纳了它,自然可以看到它的好处,你对它失望,自然处处失望。”

对待生活,人也要有自己的襟怀和气量。这种襟怀并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一种理智的接纳。就如故事中的女人,生活对她并不公正,但她再抱怨也不能改变事实,不如静下心来承认现实,想一想下一步该怎么走。如果决定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丈夫和儿子,也许他们会痛改前非;如果决定离婚,也许也会有另一番精彩的生活。生活给予你的不只是不如意,还有惊喜和未知,你不接纳它,就永远没机会领会。

人们习惯要求生活,希望它慷慨仁慈,给自己更多的机遇与好处,但生活本身不可测,有时候甚至变生不测,让你措手不及。对待生活,人们有三种基本态度:第一种,对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早已麻木,毫无知觉,既不悲也不喜,每天庸庸碌碌;第二种,厌恶生活中的不平,抱怨或者远远的逃避,以一种消极的心态应对;第三种,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让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接受生活,改善生活。显然,第三种状态是最佳的,可惜绝大多数人被生活磨成了庸碌者或愤世嫉俗者。

总觉得生活待自己不公,是因为心胸不够敞亮,总是记得那些不如意,从来不看看生活给自己的馈赠,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有一点不满意就要哭天抢地。这样的人,如何获得生活的青睐?就像你对一个人很好,他偏偏看不到,却总是挑你的毛病,你还会待他像以前那样吗?如果你要把生活“人格化”,就以正常客观的心态对待它,否则你只会失望。

一个女孩总是抱怨自己找不到真正的好朋友,她常常说:“真希望有个仙人,赐给我一个真心实意的朋友。那该有多好。”她的祈祷感动了神仙,神仙下凡问她:“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朋友?我可以帮你寻找。”

“性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我,欣赏我,愿意照顾我。”女孩说。

“这不难,你身边应该有很多这样的人。”神仙说。

“他最好非常优秀,事事都能为我出主意,能够很好地帮助我。”女孩说。

“这也不难,你以后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神仙说。

“在我需要的时候,他总是能出现在我身边,为我分担。”女孩继续说。

“这个有难度,不过应该也能找到。”

“不能重色轻友,要把爱情和友情一碗水端平。”

“这好像有点过分……”

“不论我犯了什么错误,他都能有宽容的心态……”女孩还要继续说下去,神仙翻了个白眼说:“不用说了,你想找的人地球上没有。而且,你能不能告诉我,如果你有这样一位朋友,你能为他做什么?做得到你说的这些事吗?”

对他人,也不要要求太多。人们习惯以苛刻的标准要求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人,对陌生人却愿意宽容,在利益有冲突的前提下,人们的竞争越来越激化,对敌人的要求就更为简单。这就像看到一个多年行善的好人犯了错误,忍不住呵责;看到一个作恶多年的坏人偶尔做了一件坏事,就念念不忘。这种“差别待遇”导致了世界观的扭曲,偏偏多数人都有这么一种心理:好的东西看不到,专门盯着错的。这对身边关心你爱护你的人,公平吗?

更有人整天活在算计之中,心胸狭窄拉低了他们的智商水平,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在乎那些不和自己心意的人和事,恨不得它们统统消失。可是,你不是神仙,没有人有意义对你百依百顺,算计来算计去,生活也许会在你的手上稍稍更改,但大的方向依然不是你能把握,令你烦恼的事依然层出不穷。你想要更加平和顺心地过下去,却发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落得一身不是,远不如那些豁达的人来得爽快。

要学会大事化了,小事化无,消化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才能把那些负面因素抹掉,端详生活的本来面目。你会发现不如意的背后,也有机遇的端倪显现出来。人们常说“否极泰来”,生活就是这样起起伏伏,让你欢喜让你忧。它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常常闹出麻烦让你气得跳脚,但如果细细寻找,你会发现其中有足够多的美好与爱,值得你感激享受。

留有余地,才见海阔天空

一个小和尚总是觉得人生无聊,他做什么事都精益求精,对人坦诚认真,但却经常得罪别人,很多人都说:“做人别那么认真。”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师父对他说:“你去拿一杯清水来。”

小和尚拿了一杯清水,师父吩咐他加一勺糖,尝一尝,然后问:“甜吗?”

“甜!”小和尚说。

“那你再加一勺,再尝一口,还甜吗?”

“甜,有点腻。”小和尚说。

“再加一勺,再尝。”

“不甜了,有点苦。”

“你看,如果不能恰到好处,甜水也会变成苦水。做人做事也是这样,没有足够的余地,就会失去最好的味道,现在你明白了吗?”

一杯水的味道,可以由人自由决定,但是,很多人握着主动权,却没能把握好这个机会,反而因为自己的执念,让本来能够圆满达成的事变为画蛇添足,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为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人的心灵容量有限,填的太满,就再也塞不进别的东西,勉强塞进去,不是看上去庞杂,就是走进去拥挤,自己有的时候想想,也觉得烦闷不已。

我们都看过国画,中国国画与西方油画不同,西方油画每一寸画布都被浓重的油彩涂满,以色彩吸引人的眼睛;国画却常常是一张白纸上,山水花鸟点墨其中,其余都是留白。这种留白,给予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以国画大师齐白石最擅长的虾为例,齐白石画虾活灵活现,旁边不必画出水波气泡,人们自然能根据虾的形态,想象一番碧波荡漾的精致,或清水小石潭的悠闲。留下的空间越多,画的延伸性就越足。

生活中,我们做事也要注意这种“留白”。为什么那些有智慧的人总是让人感到“游刃有余”?就是因为他们不把事情做满,说话也会留上三分,做到,皆大欢喜;做不到,也不会让人太过失望埋怨。就如想要做一个计划,留下的机动时间越充裕,事情就会进展得越顺利,如果满满当当地排满每一分钟,一旦有变数,就会耽误一大串后继行动,导致最后失败。

一天,一位农民接到了哥哥的书信,说某月某日自己会去弟弟家里做客。农民看了大喜,在哥哥到来的前一天,他一大早醒来,给儿子一张物品清单,让儿子去山外面的集市准备买新鲜食材,儿子知道伯伯要来,也很开心,赶着驴子出了家门,说一个时辰肯定回来。

一个时辰之后,儿子没回来;两个时辰后,儿子还是没回来。农民左等右等不禁开始担心:难道儿子出了什么意外?他和妻子不放心地找了出去,在附近的一座独木桥上,看见了自己的儿子,只见儿子牵着驴,驴背上驮满货物。他对面站着一个小孩,也牵着驴,两个人大眼瞪小眼,谁也不肯让谁一步,就这么僵持着,不知待了多久。

“糊涂虫!”农民骂道:“你让他一步,不过耽误一分钟,就因为你不肯退让,已经耽误了一个时辰,你还准备误多久?”话刚说完,两个小孩同时退了一步,都觉得很惭愧。

妥协是人际关系中最好的润滑剂。当两个人为一个问题吵得面红耳赤,如果有一方愿意说:“我觉得你说的有一定道理,只是和我的想法不同。”剑拔弩张的气氛立时就能缓和。多数时候,人与人之间其实只是观点不同,没有谁对谁错,但有些人偏偏喜欢步步紧逼,在他们看来,退步就是认输,自己并没有错,为什么要退?与其说他们过分在乎自己的观点,不如说他们过分在乎自己的面子。

还有一种人在做事时有点小心眼,总给自己留一手,而且为这种事沾沾自喜。其实你给别人留一手,别人自然也要跟你留一手,甚至留几手,双方如果不能坦诚,就会顾虑重重,合作空间就越来越小。有的人也想坦诚,但坦诚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的了解,还可能是争执,这时候,不妨再大度一点,学会如何对他人妥协。

妥协意味着双赢。人与人之间为何争执不休?在于他们要争取各自的利益。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百分百得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保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这就需要向对手让上几步,让大家都能得些利益,事情才能继续做。事实上,让利的结果并不是亏损,有的时候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让自己发展得更快,对手亦然,这就是双赢。

天海之间,为什么给人以辽阔无尽之感,就是因为那中间空间太大,这就是大自然的襟怀。人和人的相处也是如此,你心胸大,不计较旁人的失理,不去没事和别人生气,在利益问题上,肯退个一步半步,别人自然也会投桃报李,你们之间的空间也会不断增大。想要海阔天空,空想没有用,先要打开自己的心去接纳,不然在狭小的空间里很难有大发展。

襟怀不是夸大,容量决定气量与质量

小和尚负责给方丈沏茶,他没有经验,每次都把茶壶灌进满满的清水,结果水不但沸得慢,外溢的时候经常让小和尚手忙脚乱。倒茶的时候,小和尚更要把茶杯倒得满满的,方丈无奈地说:“你倒得这么满,喝的人想要拿茶杯,先会泼在手上。”

“可是,把水倒得与杯沿齐平,看上去很好看啊。”小和尚说。

“好看固然重要,但不实用。多数人都不会小心翼翼地拿茶杯,茶还没喝进嘴里,先洒了一半,你说要这漂亮有什么用?”

见小和尚不说话,禅师继续说:“做人也是如此,如果你把事情说得太满,做得太满,别人就会不满。这个道理你一定要牢记。”

“襟怀”是很多人的追求,也让很多人误解。“襟怀”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是心胸的容量,支撑它,却需要能力与勇气。一个没有能力的人硬要大方,说什么都不在意,人们就会认为他是在硬挺,不过是在说漂亮话。还有一类人为了显示自己对他人的用心,显示自己的能力,总是把事情做得满满的,以此来证明:我很无私。他们的行为就像故事里的小和尚,不明白漂亮的做事需要空间,而不是塞得一丝不剩。

想要拥有博大的胸怀,先要明白自己的容量,不要以为什么事都能接受就是气量——就像一个人把各种各样的菜品塞进肚子里,吃了很多却不能消化。消化能力,其实比接受能力更重要。有些人为了表现自己虚怀若谷,总是勉强自己以去“海纳百川”,实际上心中却对别人的说法大大不以为然,旁人也不是傻子,心中有数,知道这些人只是摆个样子,根本不真诚,也根本不会信任他们。

人的胸襟需要修炼,没必要刻意拔高自己,一下子就达到某种高度。当你是条小溪的时候,你就去接受那些小水流;等你渐渐壮大,自然有更大的河流来找你,然后,才能成为大海。如果一条小溪想要接纳大海,你想会有什么结果?小溪一下子变得又苦又咸,完全失去了本来面目和滋味,这也称得上是一种“灭顶之灾”。

一个推销员按下劳拉家的门铃,他的客户名单上,劳拉夫妇有一个刚刚五岁的孩子,正适合他推荐一套新出的电子百科全书。好话说了一箩筐,劳拉夫人没有什么兴趣,推销员对那个孩子说:“小朋友,你知道吗,这本书是最权威最全面的,不管你想问什么,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是吗?”小孩不以为然地问:“那叔叔,请你查查这本书,告诉我上帝究竟喝什么牌子的奶粉好吗?”推销员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