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店生态位
26711600000017

第17章 认知药店生态位(1)

没有生态位的生态位

去问一下大部分的中国连锁药店,他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可能会有一部分企业讲得出,但你去看一下他讲的和他做的,则常常是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说实话,大部分的药店没有明确生态位,他们想到哪儿是哪儿,做到哪儿就更不清楚了。在他们看来,所有消费者都是他们的客户;在他们眼里没有不能开药店的区域;在他们的想象中,药店就是要一网打尽才能做好生意。

曾经去一家药店做调研,这家药店是一个著名连锁旗下的,装修较为普通。进门左边是药妆,摆放着Vicky、Freeplus等一流品牌,右边是日用百货和食品,有方便面和榨菜一类的陈列。一位类似民工的客户走进来,选购了一盒方便面和一包榨菜,由于门店提供免费热水,这位客户就自己泡起来了。不一会儿,方便面味道四溢,整个店堂都能闻到。五分钟后,就在门口长型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的过程中,有好几位妙龄少女走进店堂往Vichy方向走去,一进门闻到味道颇有些吃惊的样子,在药妆柜台没停留多长时间就离开了,走的时候还瞟了一眼那位狼吞虎咽的顾客。

看了以上描述,有多少人能明白这家药店的目标人群是什么?做生意固然是目的,然而如果做成了一笔生意而影响了更多更大的生意那就得不偿失了。上面这间药店的问题就在于生态位不清,我称之为没有生态位的生态位,就像有首歌名为《没有情人的情人节》一样。

自然界的生物在选择食物时况且有所区分,因为一种动物的美味在另一种动物尝来可能有如毒药。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捡到篮里就是菜,那就只能顾此失彼了。

不能说民工不是一类好的客户群,更不能说妙龄少女就应该抓住。只能说如果两者混为一谈,那就闹出笑话来了。本来民工感觉蛮好的,这家药店不但卖药而且提供食品和便利,服务也不错。但当他看到那些少女投来的轻视眼神,我能看出他内心的不满,这时候前面的好感荡然无存。这家药店以后不会再吸引他来吃方便面了,可能连买药都不会来。因为买东西是小事,面子是大事,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缺少尊重的环境下,任何人都不会有满意存在。

而那些时尚少女同样感觉不好,本来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药店选购药妆提升生活品质,但一进门就非常煞风景。无论从视觉、听觉还是嗅觉这些方面都与自己原先的心情格格不入,“美”的感受刹那间化为乌有。我们不能责怪这些少女的行为,虽然从人权来说人人平等,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消费者是有差异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是可以划分成不同类别的。

中庸者平庸

“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

“明哲保身。”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几千年来,中庸之道给中华民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成为被中国人所广泛认可的生存之道。

正因如此,中国的药店经营也免不了沾上了“中庸”的习性。现在国内有药店20多家,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虽然他们名称各异,遍布于全国各个角落,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中庸。

上海、北京、广州,无论天南海北,大多数药店几乎都是一个模样,没有多大的差异性。只有少数几个看上去有点异类。然而,通过对药店销售额、利润率等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些异类的表现往往异常的出色,其竞争力、盈利能力等都要好于那些“中庸者”。

如果对中庸药店进行一个分类,有如下这些类别。

1价格中庸者。每一个药品都有一个国家限定的最高零售价,除了少数几个违规者敢于以身试法以大于最高零售价出售药品以外,大部分都是挺规矩的。2000年以后,涌现过一批以平价自居的异类,现在这些异类大部分又悄然隐退。很少再有药店大张旗鼓的自称为平价药店,最多也只有一小部分模棱两可地自诩为“经济药店”。唯有那个自始至终以平价斗士现身的“老百姓”一枝独秀,傲视群雄。从2001年成立第一家“平价药店”以来,以几何级数增长。2008年销售额更是达到25亿元,一览众山小。而且,“老百姓”药店的利润也没有因为平价而下降。由于其平价定位,所以努力降低采购、运营、管理等成本是其先天的本领,加上后天的磨炼,利润水平反而较高。在平价的相反一端,有个别药店反其道而行,面向高端市场。这就像在宾馆行业,既有平价的经济型酒店,也有豪华高价的超五星酒店。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有低端、中端和高端三种类型。如果所有的药店都挤在中低端,那势必会留下高端方面的空缺。所以这些高端药店提高自己的定位,提供的产品都以品牌药、进口药或者其他和健康相关的保健食品为主,服务于高端社区,虽然其价格很高,但是抢占了特定的顾客群,盈利水平非常高。

2.产品中庸者。如果我们略微留意一下,将会发现大多数药店中的药品都是一副老面孔。这家有的那家也有,这家没有的那家也没有。假设某位消费者想购买一个较为特殊的药品,可能走了好几十家也枉然。品种的雷同是因为药店都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只敢跟随大流,哪些药品畅销就采购,不畅销的就不碰。也正因为这样,由于畅销药品毛利率都很低,导致了药店几乎无利可图。诚然,中国有几千家药厂,有几万个品种,要独家经营一些处于襁褓中的药品或者特殊药品有风险。但正所谓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才能吸引消费者,抢占细分市场,既能提升销售额,又能获得超额利润。如今,一些药店不做全反做专,成立肿瘤药店、糖尿病药店、心脑血管病药店等,以其品种的独特性而异军突起。正因为这些产品更专业,服务也更专业、周到、贴心,赢得了顾客们的“芳心”。

3.地段中庸者。由于豪华商圈的租金高到令人望而却步,很多药店便纷纷迁离这些区域,搬到了城乡结合部。确实,城市中心商圈的租金很贵,但是这里人流密集,消费能力高,保健意识强。高的租金只要能带来高的销售额、毛利率,那还是划算的。如果盲目撤离,只会失去机会。不能在好的商圈赚钱,不是因为租金太高,而是因为管理水平太差、经营能力太弱。为什么第一医药商店在上海南京东路上就能经久不衰、宾客云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单店销售额最大的药店?我们再看一下现在缺医少药的农村,也就是所谓的第三终端市场,药店分布很少。其实,随着医保制度的改革、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医药市场的增长速度会远高于城市中心。如果一些先知先觉者能率先抢占先机,那么这块蓝海非你莫属。而现在大部分药店在既不是中心、又不是偏远地区的社区中杀得你死我活,即使有药监局的距离限制都没有用,试想一下在这样一遍红海中,怎么能有较好的收获呢?

4.布置中庸者。在数以万计的药店中,如果问你有哪一个的布置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一个都没有。因为确实这些药店的装修、布置和陈列相似性太强。除了药店名称和颜色标志略有差异外,几乎都像双胞胎。消费者很容易在这样的药店中产生审美疲劳。肯德基为什么在餐厅里面布置儿童乐园,就是为了与众不同,吸引目标消费群体、培养忠诚客户。这一点非常值得药店经营者们学习。一种布置适合一类人群,豪华温馨的适合高收入者,简约卫生的适合工薪阶层,时尚快乐的适合年轻人群,不要期望一种布置能吸引全部消费者。

中庸的表现数之不尽。比如中庸的规模、中庸的服务、中庸的管理等。虽然这些中庸的表现看上去都是战术层面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中庸的战略导向和中庸的文化理念。

任何一个行业,能赚个盆满钵满的总是凤毛麟角,这部分群体往往就是那些另类而非随波逐流的中庸者。他们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求新创异的独行侠。

冰山理论告诉我们,中庸者平庸,他们只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就像被海水覆盖在海面下的那部分一样不起眼。唯有那些“出头鸟”们才能享受阳光的照耀,享受和风的吹拂。

品牌需要特色、品牌呼唤差异、品牌渴求“叛逆”。想要打造医药零售强势品牌的药店经营者们,请赶快抛弃必将拖你进入深渊的“中庸之道”,赶紧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王国。

每个物种都应该有独特的生态位,如果太多的企业抢占同一生态位,或者太多的企业都没有明确的生态位,那结局其实是一样的,都没有很强的生存力。

药店没有生态位就像动植物没有栖息之地,哪里都不是安全的落脚点,在碰到竞争或者环境威胁的时候只有退缩。

生态位多因素

生物学家刚开始研究生态位时认为,一个物种只能在一定的温度、湿度范围内生活,摄取食物的大小也有一定限定。如果把温度、湿度和食物大小3个因素作为参数,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就可以描绘在一个三维空间内。

就像人类作为动物一样,我们生活的温度是有范围的,冬天感觉太冷,夏天感觉太热,春秋两季比较舒适。

湿度方面人类有合适的范围。研究表明,如果湿度过大,人体中一种叫松果腺体分泌出的松果激素就同样过大,使得体内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素的浓度相对降低,细胞就会“偷懒”,人就会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湿度过小,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皮肤干燥、鼻腔粘膜受到刺激。此外,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经科学测定,当湿度高于65%或者低于38%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但当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

摄取食物同样如此。首先是摄取食物的种类,并不是所有动植物都适合我们人类享用,仅有为数不多的生物才能成为我们的盘中美餐;其次食物摄取量的多少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摄取太多,人的能量就会积聚,最终导致现代人的“三高”等疾病,摄入太少,则营养不良、面黄肌瘦。

实际上我们人类的生态位,哪里可能仅与这三个因素有关,比如说纬度的高低关系到温度和太阳光照射。南极北极温度低不说,从日照的不均衡分布来看,也不适合居住。人类不能生存在海拔高度很高的地方,喜马拉雅山上虽有少数的冒险者上去过,但总体来说并不是我们合适的生态位。另外我们人类呼吸,需要合适的氧气浓度,在正常情况下,21%的氧含量是正好的。科学家测出在3亿年前氧气浓度突然升高到30%,24亿年前,氧气浓度又下降到12%(相当于5300米的海拔高度),忽上忽下的氧气浓度有人认为是很多物种灭绝的原因。

人类生态位的因素应该说是非常之多,举不胜举。相较之下,企业的生态位、药店的生态位要简单得多。至少企业没有人体那么脆弱,企业是由很多人组成的集体,就像人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细胞的适应能力没有人类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企业的适应能力比人要强很多,也就对生态位的要求相应降低。

但无论如何,生态位中的因素总是很多。在本书前文中从好几个方面描述了医药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其中描述到的每一个方面都是组成生态位的一个因素,讲到医药零售企业生态位的时候,其实已经缩小了很大的范围。行业限定在医药方面,虽然会有非药出售,但主要还是药品,即使哪天药品占比少于50%,那这种形态也脱胎于药店,与药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价值链方面定位于零售,而非制药、研发等,又是非常明确的。

纵然两大因素不用考虑,还有足够让人烦心的其他因素。

首先是目标市场。药店作为零售企业,市场是最重要的。上文所说的没有生态位,就是没有目标市场的细分,期望什么都做,最后什么都做不了。市场是由具有相似需求、相似特征的一部分人群组成的,所有人的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药店必须从中选择出自己认为最有希望的,而且公司最能够确认抓住的那部分,不能像熊瞎子掰玉米那样,掰一个扔一个,等到回过头来看的时候一无所获。顾客是有选择的进入药店,在药店比米店还多的情况下,选择性大大增加,到哪个药店去取决于顾客对其的印象。如果一个药店让某类顾客感觉就是为其所设,自然就会取得顾客的好感,并获得其用脚所投之票;相反,如果某药店让所有顾客感觉模棱两可,那只能说其是一个失败的药店。

其次是竞争因素。竞争不可避免,在竞争环境下的选择异常重要。有的药店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与竞争对手刺刀见红;有的药店则避其锋芒,迂回发展自得其乐。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子。虽然拼命者的勇气可嘉,但如果能智取不是效率更高吗?

同商品因素一样,区域因素等外部因素同样非常重要,他们之间与目标市场、与竞争有着内在的、相互的关系。关于这个话题将在后文中述及。

内部因素如企业哲学。每个人活着都有价值观,每个企业也有价值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企业哲学或企业文化。企业哲学是内在的本质,是不可掩饰的根本,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小时候听到爷爷奶奶教育我们说:一岁定三岁,三岁定八岁,八岁定终生。企业从成立之初往往形成了其一定的基因。就像同仁堂这个名词的出现就让人想到其外在形象和内在内涵,其品牌价值能达到30亿元,不是因为其出色的外观,而是其深藏的内涵。企业哲学这一内部生态因素,会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如果企业哲学与外部生态不匹配,那就寸步难行。

再比如企业的目标。目标的大小决定了企业需要的资源,企业发展的快慢等等。合适的目标让医药零售企业为之而奋斗并最终达成,不合适的目标或者错误的目标让企业误入歧途。曾经的巨人集团为何在一夜之间从中国名企走下神坛,就是因为目标离现实差距太远,好大喜功。巨人大厦的建造耗费了大量资金,远远超过史玉柱的预算,最后只能宣告了破产。当史玉柱第二次开创事业的时候,其目标就现实很多,更加脚踏实地,使其能创造脑白金的辉煌和征途网络的耀眼光芒。

内部生态因素,还包括盈利模式因素、价格因素等,每一种因素都不可能划分地非常清楚,毕竟企业不是生物,不是人体自身,生物的生态位因素可以精确地用数字范围来表示,各因素划分得较为清楚。虽然相互关联但不会相容。企业的因素难免会有一些穿插,可能在研究若干年后,某些学者会拿出一套与传统生态位研究一样精确的企业生态位因素,到那时我们可以再来看生态位理论对企业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