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搞定你的上司
26670600000005

第5章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如何理解自己的上司?(2)

张睿是北京某电子公司市场部经理。前年他二十七岁时就被提拔为部门经理。那时他年轻,血气方刚,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提拔不久,在农村老家的父母就催逼他结婚。他的女朋友是大学同班同学,跟他同岁,年纪也不小了,所以他决定结婚。但女朋友父母提出了“不买房不结婚”的条件。想想人家提的条件是有道理的,虽然他刚由普通业务员提起来,只有几万元的储蓄,两人加起来,刚够十万元,但他还是咬紧牙道,借了十几万做首付在远郊买了一套70多平的两居室。从此,每个月将近三分之一的收入用来还房贷,他开始成为“房奴”。

由于住处离公司较远,为解决上班出行的不便,张睿买了一辆两厢福特福克斯,首付6万元,贷款10万元,争取3年还完,每个月还2000多元。汽车绝对是消耗品,交强险不能少,每个月汽油1200元左右;一年要做一两次小保养,1000多元;小区停车费300元,还有出外停车,每月至少200元左右,还有后期维修等。为了节省洗车钱和修理费,也为了车子的美观和使用质量,他几乎每天自己擦洗和维护保养车子,成名副其实的“车奴”有了房子,张睿就得要孩子了,因为他太太马上就快三十岁了。他岳母有一次开玩笑对他说,现在生育一个孩子的费用比20年前涨了100倍。生孩子光在医院就花费1万多。接下来,养孩子还有很多要花钱的地方。所以,张睿又戏称自己为“孩奴”。

成为“三奴”之后,张睿两口子每天基本上只吃泡面;为了省钱,张睿把烟也戒了。只要没有应酬,每天按时下班回家,哪里都不敢去,因为出门就要花钱,这与他婚前的潇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成了“三奴”之后,张睿特别害怕失业;所以,无论是对上司还是对部下,他都变得客客气气了。网上有人调侃说,60后的上司擅长发号施令,70后的上司相对曲意怀柔,擅长糖果与大棒双管齐下,80后的上司开口闭口都是“请帮忙”和“可以吗?”这是他的真实写照。

刚毕业那会儿,张睿动不动就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而现在他只能说“此处不留爷,爷就没饭吃……”

五、受不尽的夹板气

因为手机话费的报销问题,最近市场部经理刘琦心里觉得特别烦躁。公司参加在成都举办的全国产品展销会,筹办工作全是王钢一手在那里操办的,办得很成功。会议结束后,王刚一看自己当月的手机费超过了一千元,而他平时也就一百多元话费,所以他希望公司能报销一部分话费。刘琦很痛快地签了字。可是报销单传到老板那里却被驳回,理由是既没有事先申请,也没有报销所需要的话费清单。

没想到区区几百元的事竞搞得这样复杂,刘琦觉得自己这个部门经理当得很窝囊,于是,他亲自打电话向老板解释,没想到老板说市场部今年的费用已经超预算,可市场效果反馈很差……刘琦郁闷地挂断电话,但不知该怎样向王钢解释:说老板不同意吧,那岂不是暗示老板小气,让部下与老板之间产生嫌隙?说自己没有事先写申请吧,那为什么大笔一挥就在人家的报销单上签字,结果让人家自讨没趣?真是两头不落好!

最后,刘琦委婉地向王钢表明了老板的意思,王钢听后哭笑不得:“这钱我也不报了,以后有关公司的事请不要打我的手机,老板小气、有原则,那我也一样,上行下效,学小气、讲原则!”

刘琦连忙解释说:“这不是小气不小气的事,公司有公司的制度和规定,老板有他的考虑,如果在咱们这里破了例,那他以后又如何面对其他的部门?”

然而刘琦的话王钢根本听不进去,他冷笑着撕碎那张报销单,“也不难为你这个大经理啦!”说罢,扬长而去,留下刘琦尴尬地站在那里。他觉得自己自从当了这个部门经理,就像变成了一只钻进风箱里的老鼠,永远是两头受气!

部门经理确实难做,难的不是他们既要照管全局,又要身先士卒;他们既要时刻保持公司的原则,又要顾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难就难在他们所处的位置很特别,这里正处在公司管理上下的交汇点,也是公司管理中矛盾的交汇点。

六、能一起喝酒的人越来越少了

有一次在企业讲完课,一个素不相识的部门经理晚上十点过打电话请我单独喝酒。我很奇怪,晚餐时已与他们老板已喝过一次了——当然,那只能叫“应酬”。

“不瞒你说,能单独一起喝酒的人越来越少了。”对方见我在电话里犹豫就实话实说。

“我在没提拔之前,经常跟部门里的哥儿们晚上一起出去喝酒聊天。在聊天过程中,咒骂自己的上司似乎成了我们的保留传统节目,通过这种‘咒骂’自己的上司,因工作而产生的压抑感就会得到大大舒缓。可是,自从我当上这芝麻官后,原先的哥儿们开始慢慢疏远我了,他们的业余活动不再邀请我。有两次,我主动参与,可我发现他们都不自在了……其实,我的愿望也很简单。作为基层管理者,我和以前一样,只希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得到老板的赏识;但是,我现在的工作任务更重,我不仅要看老板的脸色,而且还要面对来自其他部门的压力;我提拔还不久,管理经验不足,很难与部下做到真正的沟通,不太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所以,尽管我只是个芝麻官,可我仍然感到‘高处不胜寒’。因此,在工作中我经常会显得很急躁,工作方法变得简单。其实,我对部下发脾气,那并不一定就是想刁难他,或者跟他过不去;但他们很难理解我。”

看着他那忧郁的神情,我真有些同情他了。

“在公司有了压力,不能对老板和部下说,回到家里更不能向家人诉说,而找朋友喝酒发牢骚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所以……”

他似乎不知如何表达了,但我能理解他的心情。这些外表看上去很风光的“上司们”面临的压力是越来越大。现在一提到“上司”这个词,有些人在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权利和高薪”这两个词来。其实,作为基层管理人员,这两词离他们很遥远。的确,这些“上司们”都是特殊的人,因为他们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才换来今天的成绩和地位。但是,这些本应属部下们羡慕的“上司们”,很多都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他们越是成功,就越感觉孤独。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离自己的上司还是那么远,可离自己过去的朋友——现在的部下也越来越远了。因此,说他们是职场上的弱势群体一点也不过分。

七、“我不能老是这么加班”

小琳新换的上司是销售部的副经理。这位新上司特别喜欢加班,如果没有应酬,晚上七点半之前他不会离开办公室。小琳下班回家,需要倒两次公交车,在路上就得一个多小时;每周要上一次夜校,另外还要与男朋友约会。作为职业秘书,小琳一开始严格要求自己,每天都是在上司下班后自己才下班。但在坚持了一个多月之后,她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而且通过观察,她知道上司是因为怕塞车才养成七点半之后开车回家的习惯的。于是,她直接找上司谈了一次。她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向上司说了之后说:“今后如果您有事需要我加班,哪怕到晚上十二点钟也没问题。如果您没什么事,那我每天就六点下班,您看可以吗?”

听小琳这么一说,上司有些恍然大悟似地说“没问题”。事实上,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秘书,上司晚上需不需要加班小琳心里有数。

上下级之间的理解最好是双向的,也就是说,部下有责任去理解自己的上司,同时还有义务让上司了解自己。只有互相理解,双方才能形成默契,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免去工作中可能会产生的失误和误会,心情也会愉快。不过,有很多部下因为怕上司打官腔,不太愿意主动与上司沟通,从而堵塞了让上司了解自己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