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下)
2634300000056

第56章 玄奘法师受到中印两国人民的尊敬之谜

玄奘(约600—664年),俗姓陈,名神,是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早亡,只好跟随二哥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里得口饭吃,虽然事出于不得已,却有机会接触佛经,为日后的弘法事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622年,洛阳有度僧的盛事,玄奘13岁被破格入选。此后这位年轻的僧侣游学国内各地名刹,遍访高僧大德,佛学水平提高很快,20多岁就已经名扬四海,誉满京师。

但是,玄奘在深钻佛学时,深深地为许多问题众说纷纭却无从获解而感到惆怅,于是产生了去印度学习和求取原本真经的想法。当时唐朝刚刚建立,边禁很严,玄奘的出国报告未获批准。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中国北方遭到灾荒,朝廷允许人们四出就食。玄奘趁便西行,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印度。

玄奘进入印度以后,只要是遇上高僧大德,就留下来拜请参学。他先后在印度各地从师学习了《俱舍论》、《顺正理论》、《经百论》、《广百论》、《对法论》、《显宗论》、《经部毗婆沙》、《辨真论》、《随发智论》、《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及因明(逻辑学)、声明(文字音韵学)等学,这样边学边走,一共花了四年时间,孤身行走5万余里,才到达了印度摩羯陀国王舍城,进入那烂陀寺学习。

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和研究中心,佛教学者云集,主客常达万人。那烂陀寺的学者不限一家一派,大乘、小乘都有;大乘中的中观派、瑜伽行派和密教都有;印度其他宗教的哲学,如胜论、数论、四吠陀等也有;此外还有在这里研习因明、声明、术数、医方明(医药学)等各种知识的。寺内有三大图书馆,分别叫做“宝海”、“宝增”、“宝色”,其中收藏了丰富的经典和资料。这里的住持戒贤法师是一位德高望重、学识广博、佛理精深,已是一百多岁高龄的长者。当他了解到这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学者已经精通50部以上的佛教经典时,对他十分优待,该寺的僧众也立即把他列为该寺通晓三藏的10位佛学专家之一。玄奘在那烂陀寺留学五年期间,除了把戒贤毕生钻研的《瑜伽师地论》学到了手外,还广泛学习大、小乘经典、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以及因明、声明、医方明和工巧明(工艺、技术、历算之学)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接着,他又花了大约四年时间游学印度各国,访师参学,学问已经大有成就。他回到那烂陀寺后,遵戒贤之嘱,为寺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并沟通了当时大乘佛教中“瑜伽”和“中观”两派的学说,著《会宗论》三千颂,得到了戒贤法师和众多佛学大师的赞许,也受到了一般佛教徒的广泛欢迎。后来,他又应当时印度的一代名王戒日王的请求,针对小乘论师的破大乘论,写作了《制恶见论》一千余颂。

他和戒日王见面后,戒日王决定在曲女城召开任何人都能参加的“无遮大会”,以玄奘为论主。参加这次大法会的有印度各地前来的国王18人,各国大小乘僧人3000余人,那烂陀寺僧1000余人,婆罗门和其他“外道”2000余人。会上,玄奘以《会宗论》和《制恶见论》为主进行论进,请与会众人任意诘难。大会进行了18天,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表示异议。大小乘僧众对他一致表示推崇,大乘派尊他为“大乘天”,小乘派尊他为“解脱天”。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携带大小乘佛经657部回到长安。次月,唐太宗在洛阳行宫会见了他。太宗要求玄奘根据自己西行的见闻,撰写西域传,并希望他能还俗从政。事后,玄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这部书对当时西域和印度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政治、民俗、物产、气候等做了真实准确的记载。近代印度等国的考古学家根据玄奘的记载,在王舍城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及那烂陀寺遗迹的考察发掘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至于唐太宗要他还俗的要求,他当面推辞了。

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回到长安,在弘福寺组织了规模弘大的佛经翻译场。在玄奘的主持下,一共译出佛经1335卷。由于玄奘佛学水平极高,梵文造诣极深,所以翻译的佛经概念准确,文义贯练,质量上乘。他还把中国的《老子》和马鸣的《起信论》由汉文译为梵文,传到印度。玄奘的译著已经成为中印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他本人也深受两国人民的爱戴。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建立的玄奘纪念堂,已经成为中印人民无限缅怀和崇敬这位沟通两国文化交流的佛教高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