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下)
2634300000165

第165章 太极宗师之争

太极拳是我国一种独持而又行之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流传颇广,习此者不计其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也不乏太极拳爱好者。然而,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着种种说法,有些甚至带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清人陈鑫所辑《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日: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散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日太极拳”。有人据此认为太极拳是陈卜创始的。陈卜是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族第一代人,其后代陈王庭造太极拳之说传闻颇广。

陈王庭是明末清初人,据《温县志》载,他曾率领温县军民英勇抗清。人清后,他隐居乡里,晚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教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见《陈王庭遗词》)。近人唐豪先生曾于1932年专赴陈家沟调查,见到过陈氏家谱中陈王庭名下注有“陈氏太极拳手创始人”以及《长拳谶、《太极拳谱》等旧抄本,他发现,陈家沟的太极拳动作,有很大一部分取自明朝著名的武将戚继光所撰的《纪效新书·拳经》中的动作。据说在清朝初年,陈王庭参照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研究了道家黄庭关于呼吸的方法,融会贯通,创长拳十三势,编出了一套太极拳,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一。今人方古、武术史研究家顾留馨皆持此说。

据《清史稿·王来咸传》载:清朝中叶,河北出现了太极拳,其拳法出于山西人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直至清末,传习者愈来愈多。王宗岳,是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当过塾师,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具心得。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因此,王宗岳又被人认为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清末《宋氏宋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一书写道:唐朝安庆人李道子,“所传太极功,名田先天拳,亦日长拳”。其拳法至宋朝时传授给了江南宁国府俞氏,“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式,而为太极拳之别名,至明时宋远桥、俞莲舟、余岱岩、张松溪等得其传”。该书将太极的创始人追溯到南梁人韩拱月和唐朝人许宣平等,后又由宋远桥等人加以继承和发展。

近人陈微明的《太极拳问答》认为张三丰为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的生活年代及其生平事迹本身尚是个谜。(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谓:张三丰“自洪武初至太和(武当)山修道。宋远桥、余莲舟等七人往访,共拜之,耳提面命,月余始归,自此不绝往来。其所传张松溪、张翠山之拳名十三式,盖即今人所习之太极拳也”。据近人唐豪先生所撰之《少林武当考》一文考证,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纯系讹传。

今人旷文楠则认为,太极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太极拳的一些招式、动作、要领、方法,早已分别在古代的拳术和导引中引用了。到了明代,武术家们出于增进健康的目的,才将这些拳法和导引术加以糅合而编制成太极拳,以陈王庭、王宗岳贡献最大,所以太极拳并非一时、一地、一人所独创,而是经过武术家们长时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