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下)
2634300000143

第143章 药材中掘出了无价之宝

19世纪末,在中国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的耕田中,农民常拣到一些刻有奇异符号的骨片,这些骨片被认为是不祥之物而被丢弃在干枯的井中;精明之人则把它们当做“龙骨”而混入药铺中,换取几个小钱。面对这相继翻出的奇异骨片,一个研究中国古文字的学者不禁发问:这上面奇怪的符号是不是一种文字?这些奇怪的“龙骨”都集中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出土这么多的“龙骨”?……他的这一串发问,竟引出了历史上一座繁华故都的显现,那就是商代的都城——殷。

大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立国中原,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商代。由于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骚扰以及扩展势力、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商王盘庚曾五次迁都于殷。直到商纣亡国,273年问殷一直是商代晚期的统治中心。但商朝被灭之后,殷民迁走,殷都荒芜,渐成废墟。殷都的文明也只局限在文字记载上,甚至有人认为那些记载几近传奇,不可尽信。然而这种怀疑,因为一连串的偶然事件逐渐被否定了,殷都积淀的古文明在考古者的手下逐渐展现出来。

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老先生身体偶感不适。医师为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包含一种名为“龙骨”的药物。药买了回来,在准备研碎这些“龙骨”时,王懿荣发现这些坚硬的东西并不是什么骨头,而是变黄的龟甲,上面还有许多划痕。王懿荣是一位研究古文字的专家,好奇心驱使他拿起甲骨仔细地观察,竟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些划痕像是一种文字。他于是买下药店的全部“龙骨”,细心揣摩研究,经他考证,确认这种非篆非籀的字形是商代的一种占卜文字。

而商代的文字为什么要刻在甲骨或兽骨上,而不是刻在竹简或树皮之类的东西上呢?为什么这些刻有文字的甲骨碎片总是有许多裂纹或切痕?这些问题现在已经找到了答案,原来所有这些碎片都是史书上所称的“卜骨”。骨上的裂纹也不是意外所致,而是人们有意用高温加热所造成的。这种现象与商代人的一种生活习俗有关,商代人自王公以至庶民,无论是战争、建造房屋,还是出门远行,都要用占卜来判断吉凶,占卜就是通过这种龟甲和牛胛骨来,首先要把这些龟甲和牛胛骨经过特殊整治,除打磨光滑外,还要在甲骨的反面凿出一条槽,在槽旁钻出一个圆窠。占卜时,就用燃炽的木枝烧炙凿出的槽和钻出的圆窠,这时甲骨因厚薄不匀而出现“卜”字形裂纹,他们就是根据这些裂纹判断吉凶的“卜兆”。占卜以后,将所问事项刻记在甲骨之上,这就是卜辞。占卜的内容是以当朝国王为中心,就他所关心的问题,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求疑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求得到护佑。有对祖先与自然神祗的祭祀与求告、有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也有对同周围各方国战争的关注和商王关于田游、疾病、生育以及旬、夕、祸、福的占问等。这样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商代历史事件或天气气象的文字记载。

王懿荣的发现,激起了其他学者和古董收藏家寻找商代甲骨的热情,连外国传教士也加入到购藏甲骨的行列。眼看甲骨文售价日涨,一些古董商人想垄断甲骨交易从而大发横财,便故意隐瞒甲骨出土的真实地点,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直到1908年,经罗振玉先生多年留心探访,才得知甲骨实出自河南安阳小屯一带。伴随着甲骨文被确认、购藏和挖掘,古文字学家也开始了破译工作。经过众多专家的努力,可识文字逐渐增多,甲骨片上排列的文字成为可以通读的文句了,从而证实了出土甲骨文的小屯村正是古文献记载的殷墟。从此安阳殷墟考古进入了有计划的发掘,在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铲下,一个湮没了三千多年的繁华故都呈现在世人面前。

自1899年发现殷墟甲骨至今,已出土商代甲骨15万片以上,现分藏在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此外还流散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加拿大、比利时、瑞士、荷兰、瑞典等国。殷墟甲骨文被学术界称为尘封了的“地下档案库”,内容涉及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天文等方面的内容,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刻有“癸酉贞日夕又食”文字的甲骨,记录了商王武乙某年某月癸酉日的一次日食。中国是世界上保存日食文献记录最早的国家,古书记录最早的一次日食,是在夏代,引起当时人们的惊恐。殷墟卜辞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日食资料,经科学家推算验证,这些记载和实际现象是吻合的,说明商代对于日食的观测记录是比较科学的,对于研究古代的天文历法提供了宝贵资料。可以说甲骨文的发现和破译使历史上许多难解之谜迎刃而解,而发现的甲骨文共有4500多个单字,目前已辨识出的仅有2000多字,而其中得到公认的也只有1000多个,那三分之二的文字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历史上的许多谜就像一环套一环的锁,只有甲骨文这把锁打开了,才有可能去解开更多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