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下)
2634300000141

第141章 寻根寻到帝王家

长久以来,在我国学术界,关于炎帝与神农氏、烈山氏等究竟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的问题,看法极不一致。徐旭生认为炎帝并非神农氏,更不是蚩尤。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他明确指出神农氏究竟指人,还是指时代,说不清楚。并说:“神农一名可以有五个不同的解释,据《吕氏春秋·夏纪》的说法,它不过是主稼穑的神祗或主农事的官员;据《庄子·盗跖篇》的说法,它可以为指时代的称号;据《战国·秦策》及他书的说法,它可解释为氏族的名称;据庄子受学于老龙吉的说法,它又必须为个人的名字。”还说:“到三国时谯周仍以神农与炎帝为二人”,“谯氏的史识优于他的同时人皇甫谧。他在三世时仍能主张神农、炎帝非一人,在当时可谓特识”。徐老不仅同意炎帝与神农绝非一人的看法,还进而提出“在农业开始发展的时候,把土神叫做神农也许是此词最初的意思,此后才用它表明时代,或把农业特别发达的氏族叫作神农”的主张。陈元德等人与上述看法完全相反,认为炎帝系“苗族之酋长,发明农业,而处于神州(中国古时名日赤县神州),故又名神农氏。炎帝、神农氏、蚩尤实为一人”。(引自《中国古代哲学史》一书)还有一种较常见的看法,即炎帝、神农氏实为一人。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史记·五帝本纪》的“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以及《淮南子·时则训》注“赤帝、炎帝,号为神农”等记载。因而,“炎帝神农”称谓,在文学作品以及教科书中随处可见。

其次,围绕炎帝属何氏族集团的问题,也有不少争议。由于人们在炎帝生卒地问题上有分歧,加之其他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炎帝究竟属何氏族集团,一直是我国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主张炎帝降生陕西宝鸡的徐旭生等,认为炎帝是华夏族的一支,徐老说:“炎帝民族或部落属于华夏族,内中有一个氏族叫作少典。它与有b氏为互通婚姻的氏族。它的生活区域大约在今甘肃、陕西省交界的黄土高原上或它的附近。从这个氏族分出来两个重要的氏族:一个住在姬水旁边,此后得了姬姓,就叫做黄帝氏族;另一个住在姜水旁边,此后得了姜姓,就叫做炎帝氏族。”对于蒙文通、傅斯年、陈元德等关于炎帝属南方江汉氏族(即苗蛮集团)的说法,徐老一直持否定态度,并明确指出:“这全是受大一统观念的蔽塞,遂以为有相似的行为就是一个人。其实炎帝绝不是神农,封神书中说的很清楚。”(引自《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五帝”说中何以没有炎帝。根据有关史料介绍,战国年间,即出现“五帝”的说法并分三种情况。一是春秋年间处于东方氏族集团的齐、鲁学者认为,“五帝”包括黄帝、颛顼、喾、尧、舜。这个看法多记载在《世本·五帝谱》、《大戴礼·五帝德》和《史记·五帝本纪》之中。二是处于我国西方华夏集团的先秦知识分子,多数认为“五帝”系指黄帝、炎帝、少嗥、太嗥、尧。记载在《易·系辞下》等史料中的这个看法,反映了战国吕不韦门客的主张。从当时的宗教和政治角度讲,崇奉炎、黄帝及少、太嗥帝已经尽够,然而由于当时五行说的兴盛,吕氏门徒抱着“帝不足五,使命就不算完成”的决心,结果无舜人帝,形成另一种“五帝说”,这样,炎帝有幸进入五帝之列。三是《帝王世纪》中主张的“五帝”即少昊、颛顼(高阳)、高幸、尧、舜。在这三种说法中,炎帝只在西方华夏集团知识分子笔下出现一次。司马迁写《史记》时,在《五帝本纪》中曾数次提及炎帝,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并指出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似乎司马迁对炎帝的情况是清楚的,然而不知何故,《史记》中的五帝偏偏不包括炎帝。

除这些问题外,围绕炎帝还有一些争论,如历史上是否真有炎帝其人,以及炎帝在我国古农业起源发展中的作用、地位等,都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毋庸讳言,这些争论涉及我国古史传说时期的历史,搞清楚难度较大,涉及问题较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我们不能在历史悬案面前裹足不前,让这个亿万群众关注的问题,永远处于诸说各异、公讼未决的状态。我们热切期望我国史学工作者,努力奋进,积极工作,使这个关系中华民族荣辱的千古之谜,早日有了完满、科学的回答,这不论对前人后人、今天明天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