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下)
2634300000116

第116章 再现“武圣”真面目

银雀山汉墓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无疑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

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为吴王阖间客卿,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于世,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孙武后裔,为齐威王军师,著有《孙膑兵法》传于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最早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对这个问题曾有明确的记载,他认为《孙子兵法》“十三篇”的作者是孙武。此后官私史书和《孙子兵法》的校注者,都没有提出过什么怀疑。一直到了南宋,永嘉学派的著名代表叶适,才第一次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孙子兵法》是战国初年的山林处士写的,甚至连历史上是否真有孙武其人也成了问题。

叶适以后,有人反对他的说法,也有人赞成。赞成者,有的只肯定作者不是孙武,但具体是谁,则未置可否;有的则明确断定它是战国时期的孙膑写的。1949年后,学术界也有孙武曾作此书的说法,有的还认为是曹操写的,不过多数人则认为这本书不是孙武一人所作,而是包括孙武在内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的兵家著作,它长期流传,最后由孙膑加工整理成书。

本来,历史上有两个“孙子”,一是春秋末年的孙武,一是战国时期的孙膑。他们都是著名的军事家,并且也都著有“兵法”传世。这在汉代一些重要史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为什么到南宋以后,《孙子兵法》的作者又成了问题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孙膑的著作,即《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子》,也就是《孙膑兵法》失传,到后来只留传下一部《孙子兵法》。从《隋书·经籍志》开始,不再见到关于《孙膑兵法》的著录。若从曹操注《孙子》“十三篇”而全未论及孙膑来看,很可能在东汉末年,《孙膑兵法》就已经失传了。1975年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竹简的出土,这部失传已达1000多年的《孙膑兵法》竟然从地下被挖掘出来,同时出土的还有我们都已知道的《孙子兵法》,而且这些竹简的书写年代都确定无疑地比我们所见到的史书记载要早得多。这就完全证实了历史上确有两个“孙子”,他们的著作《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本来就是两部不同的书。

《吴孙子》到《齐孙子》相距100多年。关于《孙膑兵法》,由于它久已失传,所以人们一直不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具体内容。临沂竹简《孙膑兵法》的发现,使我们第一次窥见它的大致内容和特征。它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体例上,都与《孙子兵法》有很大不同。以篇幅而论,《孙膑兵法》较《孙子兵法》大。孙武兵法不到6000字,孙膑兵法残简的文字就比它多;以体例而论,《孙膑兵法》主要以孙膑同齐威王、田忌等人的对话形式,论述了有关兵略、作战、阵法以及军队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与《孙子兵法》以较为概括的语言,论证了有关战争、军队和战略战术的问题,是大不相同的。

当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又是著名的军事家,他肯定读过《孙子兵法》,受过孙武军事思想的影响。因此《孙膑兵法》在军事思想上对《孙子兵法》有所继承和发展。其中有关战略思想、战术问题的某些论述,就不为孙武所涉及,详情这里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