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下)
2634300000101

第101章 音乐史上的奇迹

吹奏乐器,在我国古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如《世本》说“女娲作笙簧”,《通历》说:“帝喾造埙。”人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埙,有力地印证了文献中的有关记载。我国著名音乐家吕骥曾对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埙进行了测音研究,用音叉测得的音和用闪光测音机测定的结果,证明当时的音阶与我们现在的五声音阶中的小三度音程接近。如果说距今6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制造的陶埙已达到与现在五声音阶完全相同的水平已令人惊叹的话,那么,距今8000年左右的贾湖遗址发现了已具备七声、八声音阶的骨笛,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了。然而,这却是考古发掘的结果,它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骨笛达25枝之多,除去半成品和残破者外,有17枝出土时比较完整。但因长时间在地下叠压,有些取出来已成粉末状。真正比较完整的有6枝。1枝5孔,1枝6孔,3枝7孔,1枝8孔。其中的3支7孔骨笛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这些骨笛的制作,是先选择丹顶鹤的尺骨,截去骨关节,随后根据管长、制笛和吹笛经验、音律思想等,在骨管上刻划印记,再实施钻孔。有的是先刻好等分符号,然后钻孔。如有1件(M282:20)7孔骨笛,在第六和第七孔间靠近第七孔处又钻一小圆孔。钻孔的工具是手钻和锥钻一类工具,材料应为水晶或燧石一类较为锋利、坚硬且有一定的柔韧性的工具。最后一道工序是调音成器,对有些音孔发音偏高或偏低或不成音列的,采取补救措施来调整发音。

1987年10月,由中央民族乐团黄翔鹏带队,音乐专家们对贾湖骨笛共同进行了测音研究。他们从比较完整的6枝骨笛中,选定了最完整、无裂纹的一枝7孔骨笛(M282:20)进行了检测,其结果发现这枝骨笛的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微调音阶。音乐家萧兴华、徐桃英先生还利用这枝骨笛吹奏出我国传统名曲——《小白菜》。悠扬的音乐,令所有在场的人激动不已。面对这比仰韶文化乐器要早1000多年的骨笛,而且制作水平如此之高,不能不引起人们由衷的感叹。贾湖骨笛,与西安半坡陶哨(只能吹奏出一个二度音程)、河姆渡陶埙(只能吹奏出一个小三度音程)相比较,不知道要先进多少倍。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贾湖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这是我国音乐考古中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编磐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发现。舞阳贾湖骨笛的发现,说明在距今8000年之前,在中原地区已初步显现了中国音乐文明的曙光。当时人们已可以制作出这样高水平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出完备的五声、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其准确度令人叹服。贾湖骨笛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贾湖的先民们在骨笛出现之前,其音乐文化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是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已测音的5枝骨笛中,每枝骨笛所发出的自然音序中都有C6这个音,虽然C6的音高稍有变化,但是它们的音准相当接近,与今天世界上公认的C6的音高相距甚微。贾湖的先民们已有了共同音高的概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