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梁稳根和他的三一重工
26111800000012

第12章 上市之路:三一重工成功融资的第一步(3)

其实,三一重工集团一直把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作为三一人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际化是三一重工唯一的选择。“如果没有国际化,三一重工顶多就是一个大一点的个体户而已。”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如是说。此外,梁稳根还表示,三一重工集团的国际化道路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即2002—2005年的出口阶段,2006年—2009年的海外投资阶段,以及2009年开始的本土化和世界化资源的配置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主要着重于使三一产品走出去,提高三一品牌在国际化市场上的快速反应能力。在这一阶段,三一产品首次出口了4台PQ190平地机到摩洛哥和印度,到后来发展到了将三一产品批量出口到115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高达5.23亿美元;在第二阶段中,主要是着力于让三一重工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办厂。当时,三一重工以印度工厂为正式投产目标,先后在美国、德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地建立起研发和生产基地,开始了投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一条龙式的本土化全球发展之路;在第三阶段中,则注重于使三一的资本走出去,通过国际化的资本运作,去整合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本、市场等资源信息,使三一重工真正成为全球一流的企业。

到2010年,三一重工集团已经完成了三大战略中的前两大阶段。三一重工在全球已经建立起了30多个子公司,以及15个物流配送中心,业务范围覆盖达150多个国家,产品批量出口到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常年有1300多名营销和服务人员为全球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在印度、美国、德国、巴西以及非洲等国家相继投资开办了工程机械研发和生产基地,三一重工集团国际化发展架构已经基本形成。目前,海外业务占三一重工集团营业总收入的10%左右,三一重工的目标是在2012年实现产值高达1000亿元,其中海外销售在此时占30%,并争取在2015年时达到50%。

三一重工集团一路走来,从一家小型焊接材料工厂变身成为中国工程机械领域中的龙头老大,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重量级选手的身份和地位,这与其二十几年来所坚持的自主创新密不可分。而三一重工在海外拓展活动中的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顺利落地、直接投资模式、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以及本土化的有效实现、对发达国家竞争规则的成功应对、国际品牌形象的有力提升,也都是以三一重工坚实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后盾,并一直在自主创新这条主线中环环相扣,融合为有机的一体。

事实上,自主创新打造行业霸主,对于三一重工集团这样的中国企业来讲,在国内市场上的成长与发展,都会不可避免地与一些国际一流的大企业短兵相接,这本身可以看做其全球拓展市场的前奏。1994年,当三一重工集团初探工程机械领域时,其中95%以上的产品都是国外品牌。而当时三一重工发展路径基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斥巨资引进跨国公司的技术,走引进、消化、吸收的“拿来主义”路子;二是与国外企业合资合营,用市场换技术。但对于三一重工而言,这两条路明显走不通:一是缺乏资金,无力购买;二是欧美的该领域巨头对输出技术设置了层层壁垒;三是西方的技术也并不完全适合当时的中国市场;四是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名气上来讲,当时的三一都入不了国外巨头们的眼。因此可以说,三一重工当时走自主创新这条路完全是被逼出来的——这是唯一可以走的路。

在十二余年间,三一重工集团相继推出了世界首创的液压平地机、亚洲最大吨位全液压旋挖钻机、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72米臂架泵车、“全球第一吊”的3600吨履带起重机、世界首创微泡沥青水泥砂浆车、亚洲功率最大的全岩掘进机以及世界最大型正面吊等设备,这标志着三一重工已经充分掌握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级工程机械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到了2010年时,工程机械这个领域的国外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降至不足5%,而其他95%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中国自己的企业占领着,其中三一重工集团就占据了近60%的市场份额。

2011年4月,从国际行业顾问Yengst发布的2010年全球混凝土机械领域的统计数据来看,三一重工集团以27.2亿美元的混凝土机械年销售额位列全球第一。这是三一重工集团自2009年金融危机中一举超越德国普茨迈斯特后,第二度荣获该领域的全球冠军。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普茨迈斯特,包括日本的小松、美国的卡特彼勒、日立等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也纷纷将三一重工列为未来5年内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对手。

三一重工集团的全面发展,得益于其整体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其实,从1998年开始,三一重工集团就先后编制出台了《三一重工研发体系规划》、《三一研发核心能力建设规划》等企业战备规划,明确了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以体制机制建设、创新文化建设、创新能力建设,以及人才聚集培养、知识产权、标准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研发观念更新和创新的系统建设。

三一重工集团每年都将销售收入的5%~7%投入研发创新建设中,而欧美同行通常投入在研发创新上的资金不会超过3%。同时,三一重工集团有超过5000人的研发建设队伍,而在工程机械领域中,跨国公司能够拥有500人以上的研发队伍,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三一重工集团凭借“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项目,获得了2010年度“企业创新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此,三一重工技术第一人、执行总裁易小刚表示说:“三一重工集团有了核心技术研发和国内市场验证,在海外的拓展就更加有底气了。”易小刚还表示,走自主创新之路成就了三一重工在中国市场上的霸业,而在国外市场,三一重工也凭借着多年自主创新的自信、经验与实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三一特色的海外拓展之路,即一直坚持组建新的研发中心和自己投资办工厂的海外发展战略。2006年,三一重工在印度投资6000万美元创办了工程机械生产基地;2007年,三一重工在美国乔治亚州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了生产制造基地,成为了中国首家在美国投资办厂的机械制造企业;2009年,三一重工在德国北威州贝德堡市投资1亿欧元,设立了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2010年,三一重工投资了2亿美元在巴西建立起了生产基地。

三一重工副总裁周福贵表示,三一重工集团在海外市场上立足的根本,首先就是自主创新,特别是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进行的自主创新,而海外直接的投资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战备目标。周福贵认为,这种直接投资的模式可以由三一自己控制投资的规模与进度,与并购模式相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风险。而直接投资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规划企业的发展,其中包括生产组织方式、研发创新和对全球的发展战略布局等。但如果是并购模式,那企业就会受到种种约束,比如人员规模、工资、福利以及裁员人数等。同时,新建一个自己的企业可以降低文化冲突,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文化整合的难度也会大幅度降低。

而另一位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认为,中国的企业从事海外并购能够获得成功的概率非常小。其原因之一是中国企业家本身的经营能力还尚未得到国际化的认可;二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尚未真正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以支撑起去海外并购和重组外国企业的使命,也无法有效地消化收购海外企业本身所获得的技术、人才、渠道、体系等资源。对此,向文波表示,就国际化发展路径而言,他个人认为,通过兼并和重组的方式不能说不行,但三一重工集团自身的发展历史并不是靠大规模的并购和重组来实现扩张规模的。此外,向文波还指出,三一重工在国内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取得了成功,给了三一重工以特别的自信和实力在海外独立发展的资本和实力。同时,自主创新模式已然成为三一的核心竞争力,而海外的发展和成功也离不开这个核心竞争力,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相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性能要求。

此外,三一重工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认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自主创新是矛,知识产权是盾,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一只手拿着自主创新的矛,冲向国内外市场,另一只手紧握知识产权的盾,牢牢套住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企业才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三一重工集团多年来凭着自主创新的矛,使得三一重工在知识产权方面硕果累累,并建立起了自己坚实的技术壁垒。梁稳根还公布了一项数据:1998年,三一重工集团只有4项专利,而到了2011年3月底,三一重工申请的专利总数已高达2697项,授权1622项,居国内业界第一名,年均增幅50%以上。同时,三一重工主导产品混凝土输送泵、泵车所申请的专业高达58项,并且已经全部转化为了生产力。

梁稳根认为,正是这种进攻与防御相结合(矛与盾相结合)的技术策略,使三一重工集团充分适应了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并在国际业界内牢牢掌握了主动权,从而使得三一重工集团和所有三一人具有了打赢国际化战争的信心和实力。

5.三一重工集团迅速成长的核心启示

无论是站在全国还是全球的角度上,民营企业三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成长和发展都无不让人称奇。三一重工从一个最初仅有几百万元资产的山村小企业到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全国知名企业,三一重工仅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年均80%的增长速度堪称世界同行第一。因此在2008年,三一重工首次亮相在德国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展销会上,引来全球排名前几位的重工龙头企业沃尔沃、卡特彼勒、小松、宝马等前来展台参观。对于这个来自中国的“黑马”的竞争对手,几个龙头企业暗自惊叹,一定要重新认识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

三一重工集团,这是一家令湖南以及全国引以为荣的企业,它俨然已经成了中国工程机械领域中一张最引人注目的名片。之后,三一重工又成功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中国最佳运营绩效公司50强”,以及成功跻身于“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三强”。与此相映生辉的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形势下,三一重工逆势前行,在2004年前6个月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15.66亿元,较2003年同比增长了68.89%。有人不禁要问,三一重工集团的迅速成长和发展,凭借的是什么?如果你深入探寻其中的奥秘,便会从中获得许多深刻的启示。

1994年,面对中国重工行业市场被德、日、美等国企业霸占的现状,三一创始人梁稳根一语惊人:“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结构和技术。”梁稳根致力三一重工以“自强不息、产业报国”的企业精神,扛起耕耘民族工业实验田的大旗,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装备工业,走出一条民族工业的振兴之路。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中国重工业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要收复洋产品所抢占的中国市场。在三一重工成立之初,梁稳根就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要让施工队用上中国的品牌。当时,梁稳根对自己的创业团伙和员工说:“三一重工要做几件事,即所有的员工要统一思想,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勇敢直面问题,勇于探索创新,致力走高新技术提升的传统产业之路。”

三一重工成立后不久,便找到了进军重工领域的突破口,那就是用自主研发把高新技术打造成企业发展和竞争的核心能力。梁稳根成立了三一研究院,每年以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3倍的投入进行自主研发创新,招募的近300名工程技术专家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突破,并能通过计算机采用先进技术,与设立在中国香港、美国和法国等地的三一工程师办公室实现全过程的交互式设计和研发。

当时,三一重工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向全国网罗高级技术人才,一批工程机械领域内的高级精英聚集到了三一重工的麾下:易小刚,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原所长,同时也是国内知名的液压技术专家,他进入三一重工后,攻克了混凝土输送泵一系列的难题,为三一泵赢得了“中国泵王”的美誉;李冰,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教授,加盟三一重工后,接连开发出了7种达到国际化领先水平的沥青摊铺机和压路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并获得十几项国家专利。

三一重工集团高新技术的原动力就是这样迅速迸发出来的。因而,三一重工新的主导产品,如混凝土输送泵、推土机、压路机、挖掘机纷纷上市,与国外产品一决高下,逐渐创下了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大好业绩。2003年,三一重工销售混凝土输送泵多达500多台,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混凝土输送泵制造企业。

梁稳根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做企业做的就是技术,而卖产品卖的就是服务。三一重工近年来迅速从国外企业中收复失地,使三一重工拖式混凝土泵成为了中国的泵王,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5%以上,而混凝土泵车以及大吨位液压式振动压路机也成了中国第一品牌。可以说,这些成功的荣誉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个性化服务。

对于服务,三一重工集团副总裁周福贵一直认为,为客户创造价值才是真正的、最好的服务。在卖方市场下,客户已经成了稀缺资源,并且成了企业争夺的焦点。三一重工以灵敏的市场触觉感受到了这一变化,并及时地做出了服务管理模式的变革。首先,三一重工确立起了“一切为了客户”的核心服务理念,并要求在一切有能力做到的环节上实现与客户的良好互动,为三一重工积聚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其次,三一重工建立起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顾客投诉处理机制、一机(所售机器)一档制、人才培训的完善体系以及服务指标检测管理制,等等。此外,三一还率先在全国各地开通了800顾客服务电话,在全国各地组建了三一分公司、办事处以及服务网络等。同时,还斥巨资实施三一 CIMS 工程,建立起了产品的研发、制造、调式、试用、质检、安装、排故、维护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