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53

第53章 传奇故事篇(6)

唐玄宗感到非常遗憾,就让曹霸将这些开国功臣的肖像重新绘制一番。曹霸查阅了很多史料,对原来的肖像进行细心揣摩,然后进行精心构思。经过全盘考虑后,曹霸终于动笔绘制。在他的笔下,一幅幅功臣的图像终于重现昔日光彩,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曹霸的艺术成就很了不起,可是他却历尽坎坷,过得很不如意。安史之乱后,他在成都流落街头,依靠为路人作画来糊口。著名诗人杜甫有一天到了成都,对他的不幸遭遇非常同情,便提笔写下了《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送给他,作为对他的抚慰。

■不拘一格

◎成语释义

指不受一种规格或方式的局限。拘:局限于、拘泥于。格:风格、方式。

◎成语出处

近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风气恃风雷》:“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成语故事

近代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新颖的文人,龚自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从小热爱学习,非常喜欢写诗,二十多岁时写诗就有很大的名气。他的诗富有想象力,语言浪漫瑰丽,善于体现爱国热情。

龚自珍二十七岁中举,二十八岁就考中进士,在清政府担任了二十余年的官职。可是他对官场的腐败和黑暗非常看不惯,终于在四十八岁时辞官回家。

龚自珍回家途中,路过江苏镇江。当地正在赛神,街上人流很多,熙熙攘攘,人们将天神的塑像抬着,让人祭拜。一个道士发现龚自珍来到这里,知道他是一个文豪,就请龚自珍为他们的祭祀活动写点东西。

龚自珍觉得这是好事,便点头答应。他稍微一想,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意思是:中国应当充满生气,展开快速、迅雷般的变革,来改造社会。现在人民都闭口不谈国家大事,这真是太可悲了!我奉劝天公提起精神,重新振作起来,不受常规的限制,把有用之才降生到世间来。

■不求甚解

◎成语释义

原指读书只体会精神要义,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浪费时间。现在多指学习时马虎,不深刻理解或不深入了解情况。甚:十分。解:理解。

◎成语出处

晋朝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田园诗人的陶渊明的名气很大。他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受到人们的尊敬。

陶渊明特别喜欢幽静清闲的田园生活,就辞去官职,隐居在家。他回家后,过着非常贫苦的生活。家中只有几亩微薄的田产,加上天灾屡降,一家人的生计也只是勉强能够维持。但陶渊明却对非常喜欢隐居生活,每日快快乐乐,潇潇洒洒。他稍有闲暇,就寄情于读书写诗之中。

在二十八岁左右,陶渊明给自己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五柳先生传》。在文章的开头,他写道:“不知道先生是什么样的人,也不了解他的真实姓名。他在屋旁种了五棵柳树,所以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雅号。五柳先生非常喜欢安静,从不多说话,对荣华富贵也不喜欢。

“他特别爱喜读书,但读书时却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苦下工夫。每当体会到书中的要义时,便会非常高兴,甚至把吃饭都忘记了。他生性喜欢饮酒,但家里很穷,不能常常供给他美酒。亲朋好友知道他的情况,就常常把美酒准备好,请他前去品尝,解解馋。而他从来不推辞,不把酒喝光决不回家。”

■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语释义

比喻品格清高,有骨气。折:弯。

◎成语出处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成语故事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公元405年秋天,他在家乡附近的彭泽担任县令的职务,享受五斗米的俸禄。这年冬天,太守派督邮到彭泽县体察民情。这位督邮是个势利眼,为人粗俗傲慢,一到彭泽县便传下命令,让县令赶快前来拜见,想借机杀一杀县令的威风。

县令陶渊明向来清高,对权势小人顶看不起,而且对官场中流行的那种趋炎附势、奴颜婢膝的风气非常反感。督邮传下命令,他不能违背,可是不去拜见也不好,于是他准备立刻出发,接受上级的考验。

可是,县吏却一把拦住陶渊明说:“大人,您要拜见督邮,必须身穿官服,束上腰带,否则不但看着不雅,而且会让人抓住把柄来对付您,这对您来说可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当时陶渊明见当个破县令竟然这等麻烦,心中老大不高兴,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他拿出官印,又提起笔来,刷刷刷写了一封辞职信,然后离开彭泽县回转家园。

看起来陶渊明没什么官运,他的县令只当了八十多天。

■才高八斗

◎成语释义

比喻人很有文才。斗:是指一种容量单位。

◎成语出处

南朝宋无名氏的《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宋国的谢灵运,以善写山水诗闻然天下。他善于以诗描写山水名胜,表现自然景物。

谢灵运写诗对形式美非常注重,其诗作的艺术性很强,深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人们竞相抄录他的诗篇,广为诵读。当朝皇帝宋文帝惊羡他的才能,对他格外赏识,他也因此被召回京都任职。宋文帝将谢灵运的书法和诗作并称为“二宝”,经常叫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对他宠爱之至。

宋文帝对谢灵运这样好,即使他非常感激,又使他充满了自信,经常说一些豪言壮语。

一天,他一边喝酒一边说:“天下的文学之才其实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剩下的一斗则分给古往今来的诗人们。”

■出类拔萃

◎成语释义

才能和品德远远超出同类之上。出、拔:超出。萃:草丛的样子,比喻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成语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成语故事

作为儒家学派的后来者,孟子对本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非常敬佩。在他心中,孔子是万人崇拜的偶像,是超乎众人的天才,是个了不起的圣人。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这样向他发问:“老师,您已经算是一位圣人了吧?”孟子见他这样问,愣了一下,然后回答道:“连孔子都不敢自称为圣人,我又算得了什么呢?”

公孙丑便滔滔不绝地说了几个才能、品德相当出众的人,然后向孟子请教,这些人与孔子是不是一样的人。孟子见学生这样忽视孔子的存在意义,就说道:“从有人类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孔子。”公孙丑接着又问:“那么,我说的这些人和孔子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就借用了孔子的学生有若的一句话,谈自己对孔子的看法:“麒麟和走兽,凤凰和飞鸟,泰山和小土堆,河海和小水洼,它们都是同类,但前者超越同类的程度非常之大。圣人和老百姓也是同类,都是人,但圣人却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同类,而表现出更高的才能和品德。自有人类以来,从来没有一个人比孔子更伟大。”

■垂头丧气

◎成语释义

形容灰心懊丧、萎靡不振。丧气:意气颓丧。

◎成语出处

《新唐书·宦官·韩全诲》:“全诲、彦弘恨甚,逮食,不能捉上,自见势去,计无所用,垂头丧气。”

◎成语故事

唐朝末年,中央政府不能控制各种地方势力,各地的藩镇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皇帝唐昭宗一点权力也没有,被北方两大藩镇李茂贞、朱温紧紧控制。

当时,宦官韩全诲和李茂贞有一些私交,所以和朱温面和心不和。一次,他怕朱温杀到长安,执掌朝中大权,就劝皇帝说:“如果朱温进入长安,社稷就会被他占有。还不如将李茂贞笼络住,利用他对付朱温。”

昭宗没有被他说动。韩全诲就放火烧楼,将昭宗挟持到凤翔去了。朱温为了得到皇帝,一路追杀下去,一直打到凤翔。朱温把凤翔府围了个水泄不通,昼夜攻打城池。

围城时间一长,城中粮食就不够吃了,大量士兵和百姓被饿死,连昭宗也吃不上一顿饱饭。许多人见势不妙,都向朱温投降。李茂贞也向朱温求饶,他给朱温写了一封信说,这次祸乱的罪魁祸首是韩全诲,自己愿意帮助他主持社稷。

韩全诲听说了此事,直是无话可说。他们这些宦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帮助李茂贞劫持了皇帝。不料李茂贞是个窝囊废,竟然想向朱温投降。如果李茂贞真的降了朱温,他们几个人肯定保不住性命。韩全诲等人越想越怕。可是,这一切已成定局,他们又没有其他主意,只得一个个垂头丧气。结果朱温尽揽大权,在朝中飞扬跋扈。

没过多久,朱温就让昭宗下旨,将韩全诲等宦官处死。后来,朱温觉得唐昭宗太碍事,就将他杀掉,自立为皇帝。

■春风得意

◎成语释义

原意指在春风轻拂中扬扬得意。后来常用来比喻达到目的后那种得意扬扬的心态。

◎成语出处

唐代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成语故事

唐代诗人孟郊,在其一生中,写下了很多首流传于世的诗作,可是他的生活却非常坎坷。

孟郊年轻时,隐居于河南嵩山。他为人孤僻、耿直,很少与人结交,却和诗人、散文家韩愈一见如故。韩愈对孟郊的诗文非常欣赏,也尽力扶持他,希望他能考上进士,到朝廷里去做官。可是孟郊的运气不好,虽然屡次赴考,却屡次不中,所以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孟郊虽然没有踏上仕途,却一点也不灰心,仍旧努力学习。他四十一岁那年,先后两次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上。功夫不负苦心人,再次应考时,他终于考中了进士,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孟郊为了表达自己的愉快心情,写了一首名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大意是这样的:我以前过的都是穷困潦倒的岁月,一点也不值得夸耀,今天我的心胸突然开阔,真是太幸福了。我乘着春风高兴地骑马而行,长安的鲜花,我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看了个够,这样的经历是多么的愉快呀!

这时的孟郊岁数很大,已经年近五十岁了。

■德高望重

◎成语释义

品德高,声望重。常用来称颂年老而有名望的人。德:指品德。望:指声望。

◎成语出处

司马光《辞人对小殿札子》:“臣窃惟富弼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成语故事

北宋时出了一个名叫富弼的名臣。他字彦国,是洛阳人。他在贫寒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知识面非常广,思想非常开阔,气度不凡。人们见到他,往往赞叹道:“他是辅佐帝王的贤才呀!”

富弼在二十六岁的时候进入仕途。他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对北宋王朝竭尽一片丹心,在处理内政外交、边防戍守、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各种事务中,显示出了过人的能力,所以官运亨通,先后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被拜为宰相,不但百官对他非常仰慕,就连皇帝也很尊重他。

富弼这个人总是以恭顺温和的态度处世,他当了宰相之后,从来不倚仗势力,欺压良民。如果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来拜见他,他从不盛气凌人,而是始终以礼待人。

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富弼年纪太大,就辞官退休,到洛阳过起了隐居生活。有一天,他坐轿外出,在经过天津桥时众百姓认出了他,于是很多敬仰他的人都跟随着他,热闹的集市顷刻之间变得空空荡荡。

所以,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称赞他“三世辅臣,德高望重”。这个评价,是毫不夸张的。

■得心应手

◎成语释义

做起事来非常顺手,与自己的心思相适应。形容做事非常娴熟。

◎成语出处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心。”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他大声地读书,堂下正在制作车轮的工匠轮扁听了,感到心情非常烦躁,就把手里的活儿放下,对齐桓公说:“我想问一下,您现在读什么书呢?”

齐桓公见他这样多管闲事,心里非常不高兴,说道:“我读的是圣人的书。”

“那写书的圣人还活在世上吗?”

“当然早就死了!”

“既然圣人都不在尘世上了,那么您所读的书,必定是古人留下来的糟粕!”

齐桓公见他如此大胆,竟然不顾群臣之礼,不禁大怒道:“我在这里读书,你一个粗俗的工匠竟然如此胡乱议论!你还敢说圣人留下的东西都是糟粕。你今天一定要把话说清楚,否则休怪我辣手无情,将你开刀问斩!”

轮扁不慌不忙地说:“您请暂息雷霆之怒。其实我只是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经验向你谈一点想法罢了。例如用斧头削木头做榫头,如果削小了,放进卯眼就会松滑,显得不牢固;如果削大了,就会装不进去。只有不大不小才能相互吻合,结结实实。这种技术做起来得心应手,但用语言则难以说清。

“古人学问中的高明之处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您现在看到的是用语言能表述出来的,想必就是古人的糟粕!”

齐桓公听完后,觉得他说得多少有一点道理,就免去了应该给他的惩罚。

■颠倒黑白

◎成语释义

硬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常用来比喻蓄意混淆是非,歪曲事实。

◎成语出处

《楚辞·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名叫屈原。他知识面非常广,擅长辞令,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而且在政治、外交上也颇有建树。楚怀王非常赏识他,决定对他委以重任,于是封他为左司徒。但是由于屈原对内主张改革政务,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得罪了一些贵族。他们非常忌恨屈原,一心想报复他。

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阴险小人就是忌恨屈原的贵族。他们抓住每一个机会,屡次说屈原的坏话,把屈原描述成一个坏人。一开始,楚怀王还是依旧厚待屈原。但时间一久,他终于听信谗言,和屈原疏远起来。

后来,楚怀王的儿子楚襄王登上王位,他比楚怀王还要昏庸,宠信子兰、靳尚等一班狐朋狗党,把屈原流放到遥远偏僻的湘水地区。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领军队与楚军交战,将楚国的都城郢攻破,将楚国先王的陵墓发掘。人民不敢在都城中生存,只能四处逃亡,希望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屈原在湘水受尽折磨,听到这一变故,心中非常绝望。他有心帮助楚襄王挽回败局,但自己遭到流放,已经不能在朝议事,辅佐君王了。他只得将满腔的爱国之心与悲愤之情,抒发在激越奔放的诗篇当中。

他写道:“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就是对那些故意颠倒黑白、误国害民的小人所进行的有力控诉。

■东窗事发

◎成语释义

指密谋败露或罪行被人揭发。

◎成语出处

元代刘一清《钱塘遗事·东窗事发》:“秦桧欲杀岳飞,于东窗下谋……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死。未几,子熺亦死。夫人思之,设醮,方士伏章……如言而往,果见桧与万俟■内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成语故事

南宋时期,宰相秦桧畏敌如虎,一心主张向金人妥协投降。他觉得,名将岳飞一心抗敌,有了他,议和就难以实现。为了铲除岳飞,他说岳飞有心谋反,将其抓入监狱。可是岳飞没有被他的威势吓倒,就是不肯承认造反的罪名。由于“罪行”是编造出来的,当然没有证据,所以秦桧无法定岳飞的罪。

一天,秦桧和老婆王氏在卧室的东窗下商议该样对待岳飞。王氏要秦桧不顾一切地定岳飞死罪,不给他东山再起的机会,秦桧听从了。很快,秦桧指使谏议大夫万俟■等人伪造一些证据,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以莫须有的罪名判了死刑,处死在风波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