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49

第49章 传奇故事篇(2)

于是,平原君同意他随同前往。途中,同行的人在与他交谈过程中,逐步发觉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都很钦佩他。不料,楚王不愿联合抗秦,平原君也说服不了他。毛遂代表其他人上台去劝说楚王。

楚王听说毛遂是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怒气冲冲地要他下台去。毛遂按着剑走近楚王,大声说道:“大王所以敢当众叱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但如今大王与我处于十步之内,楚国纵然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您的性命掌握在我毛遂手里!”

楚王被毛遂勇敢的举动吓呆了。接着,毛遂又向楚王分析说明共同抗秦对赵、楚双方都有好处,道理是如此清楚、明白,没有理由反对。毛遂的一席话,终于说服了楚王。楚王决定和平原君歃血为盟,联合抗秦。

■倒行逆施

◎成语释义

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在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成语出处

《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国大臣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逃到吴国,发誓要为父兄报仇。吴王阖闾很信任他,经常与他商量国家大事,并决心帮他报仇。

后来,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首都郢。那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还不肯罢休,他挖出楚平王的尸体,狠狠的鞭打了三百下,总算解了心中之恨。他的好朋友申包胥得知伍子胥为报私仇而把自己的祖国灭了,还要在死人身上出气,就派人去对他说:“亏你还是楚国人,当过楚平王的臣子,你这样做太残暴了!”

伍子胥对来人说:“请你这样转告申包胥——就说我因为报仇的心情非常急切,好比行人赶路一样,为了走得快些,结果不择道路,倒着走了,才做出了违反常理的事情来。”

■病入膏肓

◎成语释义

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成语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出处译文

“这个病,我的医术无能为力。因为病根在肓之上,膏之下,我的药力攻之不可以,药力也达不到地方,所以没有办法医治。”

◎成语故事

晋景公病重,打算去聘请医术高明的人来给自己治病。医生还没到来之前,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人在自己的肚子里谈话。

一个说:“景公这回请的人,医术十分高明。那个医生来了,用药会伤害我们。这回怎么逃哇?”另一个说:“不用怕!我们待在肓之上,膏之下,那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医生也拿我们没办法。”

第二天,医生到了。详细地望闻问切之后,叹道:“这个病,我的医术无能为力。因为病根在肓之上,膏之下,我的药力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医生说罢,面带惭愧之色。

景公听后说:“这是良医呀,所诊之病情,与我昨夜所梦,完全吻合。虽不能治,我也要赠之厚礼而送归。”

■刮目相看

◎成语释义

比喻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出处译文

“大丈夫三天没有看见,就应当换个眼光去看待他。”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有个年轻的将领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吕蒙出身贫寒,早年没有读书机会。有一天,吴国的君主孙权严肃地说:“你现在已经是吴国的大将军,拥有很高的权力,但是只有一身武功是不够的,我还希望你多读点书。”

于是吕蒙在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用心读书,发愤图强。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他的见解也日益深刻。

东吴主将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有个部下对他说,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将军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

鲁肃答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

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大丈夫三天没有看见,就应当换个眼光去看待啊!”

■咄咄怪事

◎成语释义

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成语出处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出处译文

“殷浩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去。殷浩整天用手指在空中作写字的模样。扬州的官吏和平民觉得奇怪,从暗中观察他,原来他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字。”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有个人出身豪门贵族,名叫殷浩。他爱好玄学,擅长论谈,年轻时就很出名,但就是不肯出来当官。后来,他被推荐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他再三推辞,朝廷不同意,只好赴任就职。

殷浩与当时的大将桓温闹矛盾,大臣王羲之劝他说,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主动与桓温讲和,但他不听。后来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统率五州军事,并领兵北伐。由于他屡战屡败,桓温乘机上书朝廷对他进行攻击。结果,他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去。

殷浩当平民百姓,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整天只是读书、吟诗,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但他有个很怪的习惯,整天用手指在空中作写字的模样。扬州的官吏和平民觉得奇怪,从暗中观察他,原来他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字,它的意思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

旁人这才知道,他是借这个办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萍水相逢

◎成语释义

比喻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成语出处

唐朝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出处译文

“浮萍在水上的相逢不过是偶然,就像这里的客人一样,都来自四面八方互不认识。”

◎成语故事

王勃字子安,是唐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少年时便很有才学,6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写得又快又好;14岁时,已能即席赋诗。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合称“初唐四杰”。

他15岁应举及第,曾经担任参军(将军府的重要幕僚),后因罪免官。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

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词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各宾客看了一致称好。

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

《滕王阁序》构思精绝,文气通顺畅达,而又纵横交错。序文在铺叙盛会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王勃壮志难酬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几句的意思是:关山重重,难以攀越,有谁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与会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他乡之客。

他通过这几句话,表达了对生不逢时的慨叹。

不久,王勃离开洪都,前往交趾。不幸的是,他在渡海时遇难,死时才26岁。

■炙手可热

◎成语释义

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成语出处

唐朝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

◎出处译文

“(杨家的人)权势大,气焰盛,无人能比。”

◎成语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丞相,朝政开始败坏。

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沉溺于声色狗马之中,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朝中大臣都很害怕他们兄妹的势力。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轰动一时。诗人杜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诗中的两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势焰的人,没有人能与之相比;游人们还是躲远一点为好,以免惹怒了丞相。

■天下无双

◎成语释义

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成语出处

《史记·信陵君列传》:“始吾闻夫人第公子天下无双。”

◎出处译文

“以前我听说你弟弟是天下无双的贤人。”

◎成语故事

战国时,信陵君在魏国偷盗兵符,领兵解了赵国邯郸之围后,便留在了赵国。他听说赵国有两个出色的人才:一为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一为薛公,埋名于酒肆之内。信陵君几次想见他们,两人都躲了起来,不肯相见。

信陵君打听到他们的存身之处,就悄悄地走到那儿与两人交游,相互间处得十分融洽。

平原君听说后对妻子说:“我听说你弟弟信陵君天下无双。现在看来只是个糊涂虫,只知道和赌徒、卖酒的混在一起。”信陵君从姐姐那儿知道了平原君的议论,感叹道:“平原君的养士原来只是贵公子的豪举,并不是真正为了寻找人才。”平原君连忙道歉。

就这样,不但天下之士,就是平原君的门客,也都投奔信陵君门下。秦国出兵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怕魏王追究他的窃符之罪,不肯回国,并告诫下人:“谁为魏王使者通报,处死!”

只有毛、薛两人冒死进言:“秦灭了魏,公子国破家亡,怎么见天下人?”信陵君立即省悟。信陵君回到魏国,魏王把上将军的印信授给他。信陵君率齐、魏等六国兵将,大破秦军。从此他威震天下,令秦国军队心惊胆战。

■燕足系诗

◎成语释义

往往用来表示传递信息。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传书燕》:“兰长吁而语于燕曰:‘我闻燕子自海东来,往复必经由于湘中。我婿离家,不归数岁……欲凭尔附书,投于我婿。……兰遂小书其字,系于足上,燕遂飞鸣而去。”

◎成语故事

唐朝时,郭行非常富有,为了让女儿绍兰永远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将女儿许配给富商任宗。

任郭两姓联姻后没多久,任宗就把生意做到了湖南,一晃几年过去了,家里不知道一点消息。多情的郭绍兰时时刻刻想着丈夫,寝食难安,只是每日在屋里坐着发呆。此时已是初秋时节,屋梁上有一对燕子快乐地嬉戏,这时的燕子很快就要迁往南方去了。

面对不知道忧愁的燕子,绍兰心中不禁打翻了五味瓶。

她长叹一声,痴痴地对燕子说:“燕子啊燕子啊,你可知道我的苦处?我听说你们的南方之行,一定会从湖南经过。我的丈夫离家经商已有数载,连封书信也未寄回。他的情况到底怎样,有谁照料他的生活起居,想起这些,我不禁心乱如麻。你们可否做做好事,捎一封书信给他。若真如此,奴家心中感激不尽。”

说罢,她的泪水犹如珍珠断线一般,纷纷坠落下来。

说来也怪,两只小燕子听了郭氏的絮语,竟然停止嬉闹,一面绕梁飞舞,一面吱喳鸣叫,似乎有帮助郭氏之意。绍兰没想到自己的话竟能感动异类,连忙说道:“你们倘若真心帮我,就请停在我身上吧。”没想到,那对小燕子居然应声落到她的膝上。

绍兰不禁喜上心头,含羞吟道:“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然后,她将此诗用小字写在纸上,封好,小心翼翼地系在一只燕子的脚上。

两只通人性的小燕子上下翻飞,往南方去了。

且说那整日想着生意经的任宗,正在湖南经营买卖,赚了不少钱。白花花的银子乐得他眉开眼笑,哪里还想得到家中倚门盼归的娇妻!一日,他发现自己头顶上总有一只燕子吱喳乱叫,任宗觉得厌烦,拔腿就走,可他无论走到何处,那燕子总是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任宗的心中打起了小鼓,这桩怪事到底主吉还是主凶?就在他惊疑未定之际,燕子在他的肩上停住,两只眼睛紧盯着他,似要把这姓任的仔细瞧个够。任宗发现,燕子的脚上系着一封书信。

任宗打开书信细细观瞧,满纸字迹全是妻子亲笔所写,字字行行,写满了愁和怨。他想到新婚时二人的相濡以沫、柔情蜜意,心头不禁猛然颤动。

再寻那只传书灵燕,只见它早与伴侣飞入蓝天。只听得二禽愉悦的鸣叫,是那么的悦耳动听,令人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敬意……

成语“燕足系诗”又称“双燕传书”。

■响遏行云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歌声高亢嘹亮。

◎成语出处

《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名叫薜谭的青年。他天生一副清脆的好嗓子,实在是一位适合唱歌的好苗子。一天,他知道音乐家秦青才华盖世,就拜别父母,去秦府拜师学艺。秦青见他十分诚恳,也就留下他了。

薜谭全心全意地学,秦青尽心尽力地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薜谭觉得已经把老师的技艺都学到手了,心里又想念远在家乡的父母,就向老师提出回家的请求。

秦青非常喜爱薜谭,觉得他应当继续在自己身边勤学苦练,也好将自己的一些学艺心得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但见他已经满足,自己又怎好强留,使不再多说。而薜谭呢,见老师对自己的回家请求没有反对,想着又能重新回到父母膝下,就欢天喜地地整理行装去了。

秦青与薜谭毕竟相处过,师生之情还是深厚的,便决定为薜谭设宴送行,也好给双方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第二天,秦青亲自送薜谭上路,并在大路旁的十里长亭准备了一桌酒菜。饮完饯行酒后,秦青突然打着节拍,引吭高歌,抒发惜别之情。那歌声高亢、嘹亮,震得树木沙沙作响,连天上正在流动的白云也仿佛为之停止不动了。

薜谭大惊失色,才知道老师的造诣是如此之高,自己只是学了个皮毛而已。他对老师说:“先生,非常对不起。我自以为向您学得差不多了,居然大言不惭地提出要走。今天听了您的歌声,才知道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请您原谅我这一回,让我继续向您学习吧!”

秦青见薜谭已经回心转意,就带他回去,更加细心地教他歌唱之道。从此以后,薜谭就再也没有提出回家的请求,因为他总觉得自己的技能不如老师。

■傍人门户

◎成语释义

比喻难以自立,依靠他人。傍,依靠。

◎成语出处

苏轼《东坡志林》:“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日:‘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成语故事

古时候,民间有一种流传已久的风俗习惯,在过除夕之时,就在桃木板上画上两个神采奕奕的神仙,挂在大门口,据说可以起到避邪的作用。这两块桃木板据传说可以通过符咒来驱鬼降怪,所以有“桃符”的名称。

我国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将桃木板作为节日用品呢?

据传说,有一棵奇异无比的大桃树,生长在桃都山上,树冠庞大,约有三千平方里的面积,树上有守时的金鸡栖息,太阳一出来就高声啼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