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
26039200000024

第24章 反恐行动:国家安全局进行的反恐斗争(1)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反恐斗争急剧升级,上升为反恐战争。而专事于情报、信息搜集、破译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因其决定性指导作用步入了美国反恐斗争的主导地位,也因此走到了反恐战争的前台。

随着反恐战争的深入发展,反恐的双重效应显现、传导开来。国家安全局主导壮大的监听信息网络等反恐体系渗入世界各国,引导着包括“9·11”在内的恐怖事件破获、追捕等猎杀恐怖组织的发展方向。

反恐战争在遏制恐怖活动的同时,给美国及世界各国人民也带来了公民私密信息无声无息地遭截获、各国信息悉数被美国所掌握等诸多负面效应。于是,公民维护自己自身权益的浪潮必然兴起。

而专权于反恐思想的美国政府,又自然不肯为公民的自身权益放下身段。由此而交织的局面此起彼伏,美国国家安全局操纵的反恐大幕及幕后的种种行径渐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反恐战场上,国家安全局如何和FBI合作

美国进入反恐的时刻,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和美国联邦调查局进入前所未有、深度合作的开启时刻,同时也是这两个部门功能迎来最大化发挥作用的开端。

美国国家安全局利用其一流的密码编制家、数学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以及遍布世界各地固定或机动的无线电拦截、定位站及中心,大规模进行信息猎杀。而反恐的催生效应又使安全局几乎将监听视角、破译技术应用得淋漓尽致——可以把包括恐怖活动信息在内的所有数据几近圆满地收入其巨大的信息库,而进行信息分类、破译等初步处理后,再将有关恐怖活动的所有信息输送给美国联邦调查局。

美国联邦调查局则利用其密布各地的特工、间谍等隐形组织对安全局提供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行一一核实、追查,加之有形的代号行动,使联邦调查局对恐怖活动的形成和打击产生了巨大的威慑力。

美国掀起的反恐热潮,乃至反恐战争,虽然人们只能从美军对阿富汗的轰炸和打击中感受到,但实际上,取得反恐战争胜利的真正决定性因素,是依赖于信息锁定和特工系统,即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密切合作而达到的。

“9·11”事件刚刚过去不久,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向联邦调查局提供了大量的可疑人员名单,名单中详细列出了这些人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等等。联邦调查局在获取信息后,火速运行其特工、间谍等秘密组织,连续将波特兰市、奥尔巴尼市、明尼阿利波斯市及俄勒冈市和“基地”组织有关的众多恐怖分子拘捕归案,从而获取了“基地”组织一号人物拉登及其亲密信使许多翔实的信息。这些,在后来都成为取得反恐战争胜利决定性的重要线索。

拉登被击毙,标志着美国圆满地注解了“9·11”事件。但轮番起伏的“窃听”事件,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应愈演愈烈,“棱镜门”又掀开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新的反恐合作序幕……无疑,美国国家安全局强大的监听功能,美国联邦调查局无所不能的打击职能,在反恐需求中促成的强强联手,完美地诠释了无所不能之意。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预防和反恐信息打击系统,那为何还会发生“9·11”恐怖事件,并致使反恐战争长达10年之久呢?这是因为国安局和联邦调查局的疏忽和失误造成的。

早在2001年9月11日前,国安局就截获了暗语为“比赛即将开始”、“明天是零点钟”等两条高度敏感的阿拉伯语通话信息,但直到发生“9·11”事件11天后,国安局才将这些敏感信息破译出来。

一直到2007年6月,人们才从一份长达224页的解密文件中发现,“9·11”恐怖事件后,其幕后主谋本·拉登居住在美国的亲人等沙特王室人士,乘坐“特殊大型包机”离开美国,并且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特工的保护,而联邦调查局对此次沙特王室人士撤离的主旨人员一直拒绝透漏。从9月14日至9月24日,相继有160名沙特人士,分别乘坐6架客机离开美国。其中沙特王室人士乘坐的美国瑞安(Ryan)航空公司的727客机,于2001年9月19日在洛杉矶国际机场起飞,该机还在华盛顿特区等美国多地停留,直到第二日才降落在法国巴黎机场。

该解密报告还显示,联邦调查局还曾派特工,护送两个显赫的沙特家族成员撤离,并有部分沙特人士未经官方审查就获准离境。沙特人士的“优厚待遇”,使布什家族与沙特王室关系暧昧的传说不攻自破。

美国“司法观察”组织及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曾要求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调查,查尔斯·舒默还说:“种种迹象表明,联邦调查局存在诸多失误,导致与‘9·11’事件相关的沙特人士秘密撤离了美国。”

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在联手取得一系列反恐战果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矛盾,矛盾起源于安全局提供的信息。在联邦调查局根据信息一一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名单上的可疑人员不是查无此人,就是清清白白的普通民众,这致使特工们怨言四起,还引起了联邦调查局向安全局质询的闹剧。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官员透露,他们收到国家安全局的资料及线索后,会立马派出特工对相关人员进行约谈,可约谈中发现,许多信息不仅变得愈来愈毫无意义,还严重侵犯了美国守法公民的隐私权。而且,因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在进行窃听时没有得到司法部门的获准,故而使联邦调查局时任局长罗伯特·穆勒在使用秘密信息时,对这一行为充满了担心和忧虑;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反恐官员还说,由于美国国家安全局提供的情报数量十分庞大,没有经过任何过滤,使得他们组织人员的调查精力很多时候被白白地消耗掉了,使许多原本很有用的信息反而未能展开进一步的调查。而国安局的官员对此进行了强有力的响应,称反恐信息的及时和精确,才促成了反恐战斗的精准打击,并且联邦调查局的特工、间谍抓捕恐怖分子,也是在安全局提供的信息中展开的,也正是归案的恐怖分子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数据和线索,才助推了反恐的胜利。

反恐大幕下,美国国家安全局监听功能渗透全球已发展成为美国最大信息系统的美国国安局,防恐反恐的综合能力在“9·11”的发酵下迅速推进,财政投入、人力物力急剧膨胀,使窃听的触角渗入世界各地的角角落落,几近零距离地和地球上的任何信息终端时时刻刻都在“亲密接触”。诸多的秘密监听项目在进行很久甚至几年后才露出蛛丝马迹,被曝光,被揭秘。如“棱镜门”事件是在国安局已运行长达6年后,才揭秘于世的;国安局下属的一个名为“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至2013年,已有15年实时侵入中国境内计算机和通信系统,发起网络攻击,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信息,等等。

美国国安局这一全美最大的监视组织,仅其下属之一的“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的军事和民间“黑客”、数据信息分析师、目标定位专家学者、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师人员已接近2000人。而国安局及分布在海外机构的军事和非军事工作人员已超过3万人。另外,还有2.5万人专职对全球范围内的军事机构实施电话、电波信号及雷达监听、监视,并进行拦截。

美国国安局下属之一的“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成立于1997年,其专业职能被定位为:搜集世界各国政府的情报及间谍活动。“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

的核心职能部门是一个名为“通信网络技术部门”。该部门在国安局仅仅是一个“小组”,而这一“小组”就拥有网络技术人员600名和一支600人组成的密码破译团队。他们轮班值守,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检测目标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动会立马进行系列化行动。如,一旦发现有恐怖组织及其成员或是支持者之间有文件收发信息,该小组的技术人员会立即将有关计算机锁定,紧接着,破解密码人员会迅速攻破目标计算机的防御系统,而此时,他们的“黑客”便会侵入目标计算机系统。“黑客”携带的特殊软件会下载目标计算机里硬盘中的文件等内容,并将蠕虫植入目标计算机操作系统内,这样“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便可以实时监视目标计算机诸如邮件收发、书写文本等一切数据信息,以至于“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的目标对象就成为了美国以外的人员和资产。

恐怖组织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经济的支持,货币的流动就自然受到了美国国安局的关注和“青睐”。“9·11”恐怖事件发生后,全世界的银行体系立刻进入了国安局的秘密监控中。此事被曝光于世后,在时任美国副总统切尼的辩解下,这一监听行动却在全世界公开运作起来。切尼还说,反恐时期,这一做法是“合法”的,这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而且这些强有力的措施是根据美国的总统制宪法进行运作的。切尼还严厉批评了揭露事实真相的《纽约时报》,认为《纽约时报》是在私利的诱惑下披露国家安全项目(切尼同时还表达了诸多的不满情绪)。而《纽约时报》则响应称,他们披露这一暗箱操作的安全项目,没有受任何私利驱使,完全是经过仔细考虑后向世人陈述的,这完全符合公众的利益!

反恐大幕下,美国国安局这一渗透全球的防恐反恐,维护美国安全的国际性安全项目,在引起轰动效应、社会谴责等热闹场景下,也确实起到了防恐反恐的一定作用。美国对全球银行交易实时监听,使全球200多个国家2200多家银行的每天高达6万亿,多为跨国交易的数据悉数纳入到了美国的监听系统,使这一存储国际事务数据创下了全球海量记录,并被美国形象地称为“母矿”。在美国对此“母矿”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之间货币运作轨迹时,成功破译了有效信息,促使2002年印度尼西亚恐怖爆炸后,其“基地”组织分子RiduanIsamuddin的及时归案。国安局还获取了一名美国人帮助“基地”组织成员洗钱的行径,并具体地计算出了该美国公民为“基地”组织人员洗钱20万美元的精确数额。

美国对全球监听的渗透,也确实推进了美国的防恐反恐。2002年,可以说是美国监听渗透全球,同时为世界各国防恐反恐发挥作用的丰收年——在这一年美国国安局不仅推动了一些恐怖事件的侦破,还成功阻止了一些恐怖活动的发生。如,代号为“白山行动”的反恐调查,起始于2002年4月截获的一个偶然线索。这一线索的信息是2002年4月11日一个没超过一分钟的手机电话,这一电话通话显示的是空白信息,没有任何交谈内容。调查人员敏感地意识到极有可能是恐怖分子之间密谋活动的一个暗号,继续监听此手机电话后,果然追踪到一名恐怖嫌犯,随后又有几名恐怖疑犯落网,最终摸清了分布在三大洲的一个恐怖组织团伙。剿灭这一团伙后,通过进一步审理显示,“白山行动”成功阻止了至少三起将在沙特和印度尼西亚实施的恐怖袭击图谋。

但是,由空白电话传导的恐怖事件却未能及时制止。据归案的“基地”组织成员供出,这一空白电话是36岁的德国穆斯林甘扎尔斯基和正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进行秘密指挥恐怖活动的“基地”组织指挥官卡利德的通话。空白电话只是一个暗号,卡利德立时明白了,甘扎尔斯基是在向他下达蓄谋已久的突尼斯自杀式炸弹袭击令。于是,这一恐怖事件当天在犹太教堂如期发生了,袭击事件造成21人死亡,大多数为德国游客。实时截获的空白电话虽未防患于未然,但却迅速推进了对恐怖活动的追查,穆斯林干扎尔斯基和卡利德不久后被抓捕归案。

2006年,也是美国反恐战争小有斩获之年,美国同国际社会合作打击全球恐怖组织网络之一的英国阵营,8月10日成功破获一个跨大西洋的恐怖袭击图谋:21名巴基斯坦籍的英国民众,已携带炸药,欲登上10架从英国飞往美国的飞机,意欲再现“9·11”恐怖事件。

美国国安局牵头实施的“白山行动”,其触角广泛伸入德国、英国、意大利、巴基斯坦、沙特以及美国本土。“白山行动”还取得了一个重大发现,发现恐怖组织的头目和“基地”分子都喜欢使用某品牌手机的芯片,这种只有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可先付话费,在全球范围内均可匿名使用。但是这一匿名的保护伞还是未能保护恐怖分子,被美国强大的定期监控瓦解了。这却又使恐怖分子迅速地扭转了这一局面,起始,他们放弃了电话交谈重要信息,继而转为使用卫星电话、电子邮件、互联网电话,甚至回归到原始的人工信使。在美军狂轰滥炸阿富汗之时,国安局成功截获到拉登使用卫星电话和助手们交谈,但仅此一次,此后拉登就立即转换了通信手段,仅通过他的信使传递写在手上的指示。在美对阿战斗打响后,恐怖分子就使用了电话通信,不仅通话时间很短暂,而且统一使用了暗语。这种方式被反恐官员戏称为“猫捉老鼠”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