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
26039200000022

第22章 网络信息战:国家安全局开展的信息战(3)

的网络攻击行动,其先在伊朗的核设施中摄入一种木马程序,并通过它来窃取伊朗核设施设备的运行模式。之后,美国与以色列方面联合编制出一种名为“震网”的蠕虫病毒,并通过间谍将病毒导入伊朗核设施内网系统。这次对伊朗的病毒攻击在2008年取得了明显效果,为美方获得了大量关于伊朗核设施的情报。由于该病毒在2010年时传播到了整个互联网上,因此也将美国对伊朗的网络攻击行动曝光。

美国网络司令部是美军网络战争的最高指挥机构,网络信息与军事力量的结合使得美国在网络信息化战争中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未来战争走向信息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美国甚至将网络信息化战争提至与核武器相当的地位。可见网络战的巨大破坏力。美国在这方面的先发制人尤为值得关注,其网络司令部承载着其未来进行信息化战争的主要指挥作用,其维持网络霸权的背后不仅有着非凡的科学技术支持,更有着明确的军事分工和一批杰出的领导者——它们被称为美国网络司令部的“四大金刚”。

美国网络司令部麾下按军种分为四大网络战争司令部,分别是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网络战司令部。它们各自具备了强大的网络战斗力,并已在实战中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胜利。

美陆军网络战司令部,组建于2010年2月1日,代号为“美军第2集团军”,兵力约1.1万,由瑞德·埃尔南德斯中将担任司令,驻地在弗吉尼亚州的贝尔沃堡。该司令部具备全面作战能力,负责计划、协调、整合、同步及保卫国防部网络的陆军部分,并在接到命令时实施网络空间进攻行动。陆军网络司令部下辖陆军第9通信司令部、第1信息作战司令部和陆军情报与安全司令部。其中第1信息作战司令部设在弗吉尼亚州贝尔沃堡,负责实施信息作战理论研究与训练,部署信息作战支持部队,提供信息作战计划支持及弱点评估。

据美国《防务新闻》周刊报道,2011年美国陆军在马里兰州米德堡基地还成立了担负网络战职能的第780军事情报旅。如此一来,情报旅与NSA位于同一基地,更加强了双方在网络情报搜集及其在军事方面运用的合作。

美国海军网络司令部,成立于2010年1月29日,代号为“第10舰队”,兵力约1.4万,由迈克尔·罗杰斯海军中将任司令,总部设在马里兰州米德堡国家安全局内,下辖海军网络战司令部、海军网络防御作战司令部、多个海军信息作战司令部及联合特遣部队。其中,海军网络战司令部设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第10舰队”是美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海军舰队番号,该舰队成立于1943年5月,在二战期间专门成立以对付德国法西斯潜艇威胁,负责研究如何有效组织护航舰队、研究反潜战术等,并不直接参与战斗。随着德国战败,1945年6月该舰队也被解散。而今将美国海军网络司令部冠以此番号,不得不令人对美军在未来信息化战争趋势下的强烈欲望产生遐想。

美国空军网络战司令部,于2010年10月正式运行,代号为“第24航空队”,兵力约1.7万,由苏珊娜·奥特纳少将任司令,驻地位于得克萨斯州的拉克兰空军基地。该司令部下辖部队主要有:第67网络作战大队,负责组织、训练及装备网络空间部队实施网络防御、进攻及开发行动;第688信息作战大队,其任务是投送可靠的空、天、网一体化信息作战与工程基础设施;第689作战通信大队,负责训练、部署与投送专业的通信、空中交通管制及降落系统,对人道主义救济行动与重大作战行动提供支持,在恶劣环境、远程投送与联合行动等情况下实施战术行动。作为美军人数最多的空军网络战司令部,其分布范围之广、作战能力之强令人咋舌,更被人称为“翱翔网空的鹰”。

美海军陆战队网络战司令部,建于2010年1月,兵力约1000人,由乔治·弗林中将任司令,史蒂夫·佐蒂上校任参谋长。下辖一个网络战中心、一个网络安全保障中心和一个密码保障营,预计其将于2013年下半年具备全面作战能力。海军陆战队最高司令詹姆斯·阿莫斯曾在2011年2月表示,美军从阿富汗撤出后,海军陆战队编制将相应缩减,但其网络战部队将扩大67%,不减反增。据悉,美国海岸警卫队也在2010年7月开始建立网络战司令部,目前正在建设中。海军陆战队建立的网络司令部开辟了新的网络空间作战领域,按照美国国防部的计划,美军各地区总部都将建立网络战支持部队,与美军网络战司令部协同,在地区总部辖区内遂行网络战任务。网络与作战的紧密结合使得作战精密度和威力更为强大,也能够保证美军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胜利。为加强各军种网络司令部的战斗力,美国网络司令部还同时扮演“蓝军”角色,通过对自身的网络系统进行一系列作战计划的实施,来试验这些作战计划的可行性,以保证在实战中获得成功。

美国网络司令部的建立为统筹整个美国军队中的网络战斗能力起了重要协调作用,其背后有着一套极为严格的保密审查制度,使得其在运行中获得最为安全的保障。美军规定,军人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活动必须符合保密条例,警告军人不得使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以免造成军队行踪的泄露。再者,美军还专门成立了军事网络风险评估小组,负责监控军人博客和其他信息。手机的使用也得到了严格的限制,其规定手机等通信工具绝不可带入部队作战室等信息部门,以防泄密。

当今网络基本已覆盖全球,它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任何人都无法逃离网络的控制。而美国网络司令部的出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让人们看到了网络在军事上甚至国家政治上也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它将网络信息与战争紧密结合,使得战争走向信息化、精密化,掌控信息主动权越来越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可以说,美国的网络技术运用上的专业化也将引领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

“反恐网络进行时”——NSA与Google的“联姻”

自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动进攻,美国的反恐战争也就此打响。然而在互联网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恐怖分子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将网络开辟为进行恐怖活动的“第二战场”。

为了防范新的网络“9·11”事件的发生,美国在网络反恐方面未雨绸缪,采取了更多的措施来维护自身网络的安全。

早在200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就进行了一场代号为“沉默地平线”的网络模拟作战演习,也被媒体称为“遭遇电子9·11”的预演。2005年5月24日至26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特CIA信息战中心悄悄进行了一场网络袭击模拟演练,这场演习的目的旨在检测美国政府和各相关行业对网络遭遇大规模恐怖袭击的反应能力。据悉,这次演习的背景时间设定在2010年,有一个反美组织通过数名计算机黑客侵入美国政府和各相关行业的网络系统进行进攻,而有大约75名主要来自CIA的各方面计算机专家对此进行反击。该模拟演习进行了三天,最终CIA反击失败,且造成美国金融机构濒临崩溃,政府工作也陷入瘫痪中……如此惨烈的后果使得美国人民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深感“电子9·11”的恐怖更甚于“9·11”。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罗伯特·盖茨就曾表示,网络恐怖主义可能成为最具有破坏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导致美国经济崩溃。因此,网络恐怖主义的杀伤力实在不容小觑。

尽管如此,美国在互联网的使用上始终拥有别国无法比拟的优势。众所周知,互联网诞生于美国,而美国自其诞生之日就一直保持着对互联网的绝对管控权。目前全球互联网的根域名服务器一共有13台,而美国掌握着其中的10台,其中唯一的主根域名服务器就在美国。不仅如此,从计算机芯片到操作系统,美国都主宰着互联网产业的根本环节,其在网络上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撼动的绝对霸权地位。

但是为了防止“数码珍珠港事件”的发生,美国在网络反恐的巨大压力下,选择了与搜索引擎的巨头——谷歌进行网络安全的合作,这也是NSA想要在未来网络信息战中战无不胜的又一策略。据《华盛顿邮报》2010年2月4日报道,谷歌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局正在进行接洽,旨在达成NSA为谷歌公司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的合同,美国家安全部门将协助谷歌调查其服务器遭遇不明身份黑客袭击一事,“确保谷歌公司及其用户未来能够‘防御’类似攻击”,双方将在网络安全领域展开一系列的密切合作。

两大巨头的合作引发了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有人甚至据此提出了一个新的等式:Google+NSA=NSAG(TheNationalSecurityAgency&Google)。更有媒体爆料,谷歌无线产品管理主管萨米特·阿加瓦尔成为了美国政府国防部副助理,负责国防部长助理办公室的外联和社交媒体工作,他也是加入美国政府的第四名谷歌高管。据悉,NSA选择与Google合作不仅是因为其巨大的搜索引擎,更是看中了谷歌手中掌握的王牌——“云计算”(CloudComputing)——这个足以左右互联网走向的秘密武器。所谓“云计算”是指,只要用户拥有一个谷歌的账户,海量的数据就能够集中储存在谷歌庞大的服务器中,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只需要一套具备了键盘、鼠标、屏幕和上网能力的“瘦”终端,就能进行任何基于网络的作业。而NSA与其进行合作,就能更简单地获得谷歌公司服务器上存储的用户搜索习惯、浏览记录以及电子邮件等有价值的情报信息。但是,谷歌否认会对NSA透露用户的搜索信息,称与NSA的合作仅仅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防止黑客的攻击,从而更好地保障用户的网络使用安全。

虽然谷歌一再强调会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但是其选择了与世界最大的情报机构进行合作实在是使人浮想联翩,各界对政府渗透企业的做法也猜想不断。近来曝出的“棱镜门”事件使得谷歌、Facebook等9家美国网络大亨公司卷入了舆论的狂潮中,而事情一出,谷歌便立即表示,谷歌从未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此前也不知道“棱镜”项目的存在。其首席法务官戴维·德拉蒙德在发言中明确表态,谷歌绝对没有参与到政府的监听行为中,之前更不知道“棱镜”项目的存在。但是谷歌强烈撇清与政府情报机构的做法并未得到舆论的支持,反而引起了更多人对谷歌的怀疑。英国《卫报》就报道称:在此次事件之后,一些用户已经对谷歌失去了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