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
26039200000014

第14章 局长人物志:在背后发号施令的国家安全局局长(3)

英曼具备一身出色的外交本领,在与国会打交道的时候,他采取了中学时面对欺负自己的同学时的策略——将敌人变成盟友。长期以来,国会的委员们已经习惯了国家安全局的保密作风,以及对待他们探寻一些事情的真相时的搪塞态度,而这也是国会一直对国家安全局颇有微词的原因之一。英曼完全改变了这种做法,他以坦诚的态度和充满恭维的言行去对待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完全赢得了自由派以及保守派的支持,甚至被公认为是情报界中声望最高、最具有才干的人。

在政府里,英曼游刃有余地周旋在政府人员间,对于英曼所提出的要求,政府几乎不会说“不”。国家安全局曾有一项耗资巨大的关于对苏联情报搜集的工程,要完成这项工程,超过预算开支是必然的。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并不打算对这项工程付出更多的经费,英曼却告诉布朗,“它具有重大的潜在价值,一旦这个项目成功,将会主要给国防部带来不可估量的回报。”在英曼的说服下,国家安全局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更多的经费。

在70年代末期,正是在政府和国会的支持下,国家安全局的地位才陡然上升,实力也日渐壮大。它已经逐步拥有了自己的海陆空部队,遍布全世界的侦听站,甚至遥远太空中的大型侦听装置。而英曼也成了情报界的魔王,全知全能的奇才。到1980年的时候,国家安全局已经成为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情报工厂。据美国审计局1980年的一项报告显示,国家安全局每年生产的秘密文件达到5000万份,甚至比美国其他情报机构密件的总和数还要多。可见,它的规模及运转早已不是其他情报机构能够匹敌的了。

英曼对得到国会及政府的支持并不感到满足,他的下一步动作是要确立国家安全局在密码领域内的垄断地位。英曼的这一构想无疑会触动中央情报局的利益。此后,英曼与中情局局长斯坦斯菲尔德·特纳在各方面都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在一项规模巨大的卫星建造方案上,英曼和特纳的观点产生了分歧,英曼要求在天空中布置更多的窃听器,但特纳却希望能够配置更多的电子眼。最终,在国会的支持下,英曼赢得了这场较量。据说,在此期间,为了争取到某议员的支持,英曼曾私下交给了该议员一份机密情报。

虽然英曼赢得了这一次的较量,但也因此使得中情局与国安局之间的关系更为恶化了。特纳开始强烈指责并抱怨英曼企图在间谍活动以及密码领域都独占鳌头,为了争功不择手段的行径。与此同时,英曼也早已经对中情局总是封锁消息的行为感到不满。1980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被伊朗激进分子挟持为人质,美国政府立即展开了营救工作。由于中情局对消息的封锁,英曼直至美国即将采取行动之际才了解到这一消息。对这件事,英曼大为恼火,并立刻对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大卫·琼斯发出了警告:国家安全局已经截获了有关这个计划的情报。这一警告让琼斯大为恐慌,为了防止秘密泄露,琼斯下令在整个营救行动中严格限制使用无线电通信,这使得营救行动的效率大大降低,而从某个方面来说,间接导致了此次营救计划的失败。

由于国家安全局的特殊保密性质,国安局的局长们一向行事低调。但为了能够成为密码界的龙头老大,英曼开始在一系列的讲座和采访中向众多新闻界精英透露一些独家消息,由此成功拉拢了他们,甚至那些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以及广播电视网的主管及高级编辑们也成为他的盟友。要知道,英曼是许多独家消息的唯一来源,相信没有任何一家媒体会想得罪他,因此,在与媒体的交锋中,英曼占据了主导地位,新闻界对他奉若神明。

1960年,国家安全局曾发生过一起震惊情报界的叛逃事件,两名涉案人员都具有同性恋倾向,这导致国家安全局一度陷入了“同性恋恐慌”中,凡是有工作人员被发现有同性恋倾向,就会遭到被解雇的命运。

1980年7月,一名语言专家被怀疑是一名同性恋者,此后,这名有6年工龄的专家承认了自己的性向,但他却并不打算辞职,并与华盛顿的同性恋维权组织取得了联系。在同性恋维权组织的介入下,国家安全局有些慌神了,如果这个雇员坚持要对国家安全局提出诉讼,必然会闹得满城风雨,到时候,这个一直隐藏在暗处的机构难免会被放在聚光灯下。最终,国家安全局做出了让步,经过双方协商,这位语言专家签署了一份保证书,承诺自己将会向家人坦承自己的性取向,并绝不会因为此事遭到讹诈,将国家安全局的机密透露出去。国家安全局的这一妥协给英曼带来了麻烦,关于英曼是同性恋者的谣言四处流传。虽然英曼极力否认,但这一谣言却还是风传了很长时间。

英曼在国家安全局的任期将满之际,当局正认真考虑让这位获得众人喜欢的出色中将担任中央情报局的二把手。1981年2月,英曼被晋升为海军上将,并且接受了中央情报局副局长的任命。在国会批准这一任命的听证会上,自由派和保守派难得地达成了一致。据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的参议员理查德·卢加尔回忆:“如果说两党在什么事情上曾意见一致,并都十分热情的话,大概就是批准英曼的任职这件事。”

1981年2月23日,英曼获得了国防情报局所颁发的国防最高服役奖,而在国家安全局的历史上,只有4名官员接受过这一奖项。

麦康奈尔:国家安全局的“文雅绅士”

国家安全局第十三任局长约翰·迈克尔·麦康奈尔是一位性格温和沉稳而不失刚强的人,他勤奋好学,具有出色的领导能力,常被他的同事们称为“文雅绅士”。他领导国家安全局走出了冷战后经费急剧减少的困顿处境,并为情报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麦康奈尔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加入了美国海军,于1968年成为美国海军调查部的一名反情报分析人员,开始了他26年的情报生涯。

海湾战争期间,麦康奈尔担任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和国防部长切尼的情报参谋,并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在海湾战争打响之前,情报界虽然搜集了多方面的情报,但却迟迟没有给出情报分析的定论,这是情报界一直存在的拖沓问题。在侵略行动发起前22个小时,麦康奈尔果断地下了定论,认为萨达姆打算入侵科威特,这一果敢的做事风格得到了切尼的赞赏。麦康奈尔拥有非常出色的表达能力,他总是能够用简单的话语解释清楚复杂的情况,媒体因此将他称为“情报分析人员的典范”。

在冷战期间,国家安全局的主要监控对象是苏联以及东欧各国。但随着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国家安全局顿时失去了主要目标,而且其角色定位也开始发生变化,甚至伴随着战后经费的不断减少,国家安全局陷入了复杂而困顿的境地。麦康奈尔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中接手了国家安全局。

1992年5月,麦康奈尔正式成为了国家安全局第十三任局长。上任之初,麦康奈尔就面临着不得不进行裁员和压缩编制以解决国家安全局经费危机的问题。10月,麦康奈尔开始了一项重大改革:将国家安全局内副局长职位减少40%,中层管理人员减少29%,基层管理人员减少50%,并且将能够直接对局长作汇报的人数从90人减少到15人。

相比裁员,国家安全局新的角色定位更加迫在眉睫。在苏联解体之后,失去目标的国家安全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也产生了混乱,在这样的局势下,麦康奈尔决定将国家安全局的视线转向对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两大领域,大力推动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以保护电子信息的传播免遭敌人破坏。

同时,国家安全局将注意力转向了全球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以及局部地区的冲突上。在麦康奈尔领导期间,国家安全局就成功截获了波斯尼亚穆斯林、塞尔维亚人以及克罗地亚人之间在南斯拉夫地区的种族冲突情报。

在确定了新的定位和新的目标后,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在冷战期间,国家安全局的主要监控目标是苏联与东欧国家,因此专门吸纳了大量的俄语人才,而第三世界的语言却被忽视了,这也导致如今国家安全局小语种人才的稀缺,使得在新定位下,国家安全局的情报工作难以展开。

面对这个问题,麦康奈尔一方面要求俄语专家们开始学另一种新的语言或技术,另一方面则开始面向社会进行小语种专业人才的招聘,并积极展开与教育界以及科技领域的合作。

1993年,克林顿总统考虑对南斯拉夫采取军事行动,由于没有足够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言专家,国家安全局以“军事情报与安全指挥部”的名义登了一则十分奇特的广告,内容是“招聘125名能够为美国驻南斯拉夫的军队担任笔译及口译的专业人才”,并称这项工作“将在危险而严酷的环境中进行”。

1994年,克林顿总统令美国军队前往海地维护秩序,同样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国家安全局,在密码系统内,只有三名专家懂得海地的克雷约尔语。最终,国家安全局不得不雇用了一些会说克雷约尔语的打工者。

虽然国家安全局与教育界展开了合作,但由于语言工作的枯燥乏味,大多数从事语言学习的人更倾向于从事国际商务工作,而并非通信情报监听,因此,很大一部分的小语种专业毕业生都没有到国家安全局工作。

在科技领域,国家安全局一直努力完善机器翻译技术,通过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长期合作,开发出了若干语种的文字以及语音识别系统和翻译系统,虽然一直以来技术上都不断提高,但依旧难以满足国家安全局对语言信息的处理需求。

此外,在国家安全局所面临的问题中,少数族裔员工以及女性员工的聘用比例问题也十分敏感。1988年,根据国会对情报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家安全局内女性员工以及少数族裔员工聘用比例严重不足。到1993年,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1994年,国会和五角大楼监察长就这一问题专门召见了麦康奈尔。

为解决这一问题,麦康奈尔对他的招聘人员下了命令,要求在员工招聘比例中,要存在18%的少数族裔人员。最终,新招的少数族裔人员实际上达到了38.3%。结果,麦康奈尔遭到了白人员工的抱怨。为了缓解这种紧张的气氛,麦康奈尔在国家安全局成立了“员工多样性计划办公室”。但最终的结果是,满意的人依然寥寥无几,甚至有人提出了质疑,若是为了满足人员聘用指标,而轻率地将缺乏经验的雇员引进国安局,是否会危害到国家的安全?

虽然一路上,麦康奈尔在国家安全局所做的努力并没有让所有人都满意,但不可否认,他带领着国家安全局走出了冷战后的低迷困境。

1996年,麦康奈尔在国家安全局任期届满退役,但他的情报生涯却走向了另一个新的高潮。

退役后,麦康奈尔加入了布兹-阿伦与汉密尔顿咨询公司,这是一家与情报及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战略咨询公司,是五角大楼一个长期合作的情报承包商。“9·11”事件后,美国政府设立了国家情报总监,这一职位,专门负责所有情报机构的管理协调工作。2007年2月,在布什总统的提名下,麦康奈尔正式成为了美国国家情报总监。

麦康奈尔任职后一直致力于对情报界的改革。为了促进情报界各机构之间的整合及协作,麦康奈尔带领部下制订了详细的“100计划”和“500计划”,增进情报界的情报共享,促进情报人员组成多元化。同时,为了使美国情报机构在搜集情报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在麦康奈尔的努力下,国会于2007年8月通过了《保护美国法案》。

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麦康奈尔展示了其理性而务实的态度。近年来,麦康奈尔曾在不同场合公开发表了许多他对中国的看法。麦康奈尔认为,中国在未来20年内将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毫无疑问,世界经济的霸主依然会是美国。在军事方面,麦康奈尔表示,中国军备力量更注重防御,对美国并不会构成威胁。此外,麦康奈尔还认为,中国情报机构一直在美国境内进行着活跃的行动,试图搜集美国的机密情报。

睿智果断的“裁员狂人”——迈克尔·文森特·海登

冷战以后,大国之间的对抗形势日渐缓解,地缘政治与安全环境也有了巨大改善,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人员编制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到第十五任局长迈克尔·文森特·海登接任之际,国家安全局的人员编制问题更甚于前。为了进行有效的改革,海登大刀阔斧,成为了美国国家安全局有史以来裁员最多的局长。

海登在大学期间就入选了预备役军官培训队,毕业后获得了少尉军衔。此后,海登在获得现代美国史硕士学位后加入了美国空军。1999年3月,海登被任命为国家安全局局长,处于世纪之交的国家安全局不仅在管理上承受着强大的内外压力,在业务工作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两项重任压在了海登的肩上:一是必须继续压缩人员编制;二是必须对国安局实施改组以适应对互联网及新通信工具的监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