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成语故事全集——为人处世的故事
26036900000023

第23章

花言巧语

【释义】原指辞藻华丽的修饰而内容空洞的言语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语。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

《西厢记》中有一段红娘捎书的故事。

张生爱慕莺莺,写了一封情书,托莺莺的丫环红娘悄悄带给莺莺。莺莺也爱慕张生,但是老夫人(莺莺的母亲)不许他们相爱,只准他们以兄妹之礼相待。因此,莺莺看了书信,不敢表露喜色,却故意装作发怒,说道:“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送来戏弄我。”还骂了红娘几句,当即写了回信,让红娘即刻送回去,并且说:“看他下次再敢这般!”其实回信中写的却是密约张生夜间在月下相会。莺莺的这般作为,早被聪明伶俐的红娘识破,心里暗觉好笑。当她替莺莺给张生送回信时,便调皮地问莺莺道:“小姐的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莫不是用心拨雨撩云?我好意为你传书寄信,你却骗我与他毫无关系。如今,我已经看出你们的破绽来了。小姐为什么心跳、脸红?”

莺莺笑道:“我和张生是以兄妹相称,焉敢如此!”

红娘道:“小姐在人前莫要巧语花言了,没人的时候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苦脸,流眼泪。放心吧,你的回信我一定送到,你们的事,我一定替你们瞒着不说。”

红娘的一番话,说得崔莺莺低着头,满脸涨红而又眉开眼笑。

言不由衷

【释义】比喻说的不是真心话。由:从。衷:内心。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春秋初,周朝已经势衰力竭。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周朝的卿士,执掌朝中大权。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料理朝政,却又对虢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让他代替郑庄公掌管朝政。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对周平王非常不满。周平王很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庄公的想法。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作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孙子姬林继承君位,称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掌管朝政。郑庄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足带领兵马,到周朝的温邑收割了麦子,并全部运到郑国。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周朝和郑国之间的关系就更加恶化,彼此结下了深仇大恨。

当时的史官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说:“如果说的不是真心话,交换人质又有什么作用呢?”

言归于好

【释义】归:回到之意;好:和好之意。指重新和好。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在曹操死后,继承了帝位,史称魏文帝。在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刘备在四川称帝。

东吴孙权也想成就帝业,就投靠曹丕。曹丕封孙权为吴王,还想立孙权的儿子孙登为王太子。孙权以孙登年幼为理由辞谢。

这一年,魏文帝向吴王孙权索要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等古玩珍奇,遭到东吴群臣的一致反对。孙权却说:“其实大家都知道,魏文帝立我儿子孙登为王太子只是一个幌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孙登接到许昌,然后囚禁起来,以便挟持我听命于他。魏文帝要的雀头香、大贝之类,对于他来说是宝贝,对于我来说,比起我儿子的性命来,只不过是瓦片、石头而已。把这些东西给他,以轻代重,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孙权派西曹掾沈珩携带珍珠宝贝前往许昌见魏文帝。

魏文帝十分高兴,问沈:“吴王是否不满寡人,说寡人贪得无厌?”

“没有。”沈珩回答,“陛下信守诺言,与东吴言归于好,所以吴王决不会存有不满之心。倘若陛下背弃前盟,与东吴为敌,那么东吴说不定会存有异心。”

魏文帝点了点头,又问:“你是否听说寡人要册立吴王的儿子孙登为王太子这件事情?王太子应该来朝谢,不知他生活起居安宁吗?”

沈珩答道:“臣在东吴,早上不入朝议事,有宴会也不参加,臣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

魏文帝见沈珩答话得体,滴水不露,而又伶牙俐齿,便与之谈了许久,还办了孙登为王太子的手续,叫沈珩带回。由于沈珩出使有功,没有辱没自己国家的尊严,受到孙权的赞扬,封之为安乡侯,官居少府一职。

身轻言微

【释义】形容地位低下的人,说话不被重视。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孟尝列传》。

东汉时,浙江会稽上虞县有一个寡妇,她非常孝顺,特别是对她的婆母更是照顾得非常周到,可是她的婆母不久就去世了。

这位寡妇有一个小姑,心肠歹毒,为人刁钻,对自己母亲不但不敬、不孝,反而说她受嫂嫂虐待。老人死后,她竟然到县衙告状,说嫂嫂毒死了老婆婆。县令是一个昏官,不加调查就判了寡妇死罪。当时在县衙内担任户曹小官的孟尝,知道这是一起冤案,急忙报告太守,可太守根本不当回事儿,孟尝又气又恨,辞职不干了,寡妇终于冤枉而死。

两年后,换了新太守,孟尝向他告发寡妇蒙冤受难之事。新太守惩办了诬告贤妇的那个女人,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不久,孟尝到合浦当太守。孟尝有个同乡名叫杨乔,在朝廷做尚书。他很了解孟尝,曾七次向皇帝推荐孟尝,但汉桓帝都没有理睬。杨乔第八次给桓帝上书,说:“臣下前后七次向陛下举荐合浦太守孟尝,但因为我身轻言微,始终得不到采纳。孟尝确实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为百姓做了许多善事。他是难得的清廉之士呀,如果选到陛下左右,一定能帮助陛下成就大业!”

汉桓帝仍然置若罔闻,对杨乔的建议他之所以没有采纳,有很多原因就是杨乔位低言轻。孟尝一气之下,辞官而去,不再为其效力。

言过其实

【释义】比喻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指说话夸张失实,不能相信。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良传》。

马谡、马良兄弟俩,都是三国时的将领,同在刘备手下做官。马谡爱好谈论军事,丞相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刘备总觉得马谡好高谈阔论,说话不踏实。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出师表》。次年春,他率军伐魏,由于他忘记了刘备的忠告,派马谡去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伐魏失败。

事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丞相职务,降级三等,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的重大过失。这时他才想起,刘备临终时嘱咐自己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要留意才是。由于自己没有照此办理,结果铸成了大错。这对于诸葛亮一生来说,是最后悔的事情。

身在曹营心在汉

【释义】说明不专心,身在此而心在彼。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国鼎立局面已初步形成。曹操把持朝政,为了铲除异己,决定先消灭兵力薄弱的刘备。那时,刘备刚到徐州,立足未稳,兵力又少。曹操大军来到,很快就打败了刘备。慌乱之中,刘备与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失散,单骑投奔袁绍去了。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据守在下邳。

曹操一直赏识关羽的武艺和人品,早就想把关羽收归已有,让关羽为自己出力。于是定下计策,先派人混进下邳城中作内应,第二天,又兵临城下挑战。关羽出城迎战,曹操几员大将轮番与关羽交手缠住不放,城中内应打开城门,下邳就被曹军占领。关羽想到两位嫂嫂已落曹操手中,不能不顾,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暂时投降。

关羽带了两位嫂嫂随曹操来到许昌曹营,曹操为了收买关羽,赐他“汉寿亭侯”官印,又赠送许多绫罗绸缎,金银器皿,还有美女10名,关羽看也不看一眼,全都交给嫂嫂处理。

一天,曹操见关羽的战袍已旧,就赠送一副新袍,但关羽却把它穿在里面,外面用旧袍罩上,曹操问他:“关将军为何如此节俭?”

关羽说:“我不是节俭,只是旧袍是兄长所赐,见物思人我穿着如见兄长,怎能因丞相的新袍而忘了兄长的旧赐。”

有一次,曹操宴请关羽,吃完饭后,他把关羽送到门口,看到关羽的马很瘦弱,就说:“良将怎能没有好马呢?”

曹操当即送给关羽一匹赤兔马,关羽大喜,下拜称谢。曹操奇怪地问:“我送给将军金银、美女,你从不谢我,一匹马何至于下拜?”

关羽说:“我知道这匹马能日行千里,有了它,我如知道兄长下落,不管他离我有多远,我一天就能赶到兄长身边了。”

曹操听了,知道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心里念念不忘汉朝皇叔刘备。料想到关羽早晚会走的,留得了一时,留不了长久,于是放松了对他的监视。

后来,当关羽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连夜就给曹操写了一封辞别信,感谢他的款待,将“汉寿亭侯”金印悬在房梁上,又把所踢金银分毫不动,封存一室。带了随从,护送两位嫂嫂的车仗,出许昌北门,向河北进发,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