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99

第99章 宋代的边境贸易

宋与辽、西夏、金之间的边境贸易十分兴旺,榷场就是宋朝官办的边境贸易场所,在边境贸易中,宋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布帛、稻米、茶叶等,辽、西夏、金输出的主要是牛、羊、马、毡毯等。在和平时期,边境贸易互通有无,利国利民。

宋、辽、金对峙时期,西北相当部分地区长期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民族间的贸易除了民间正常的活动外,还有由官府直接主持或经营的贡赐贸易和互市。与历史上略有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互市就官方来说,主要通过榷场来进行,榷场在北宋成为不同民族政权间贸易的特定场所。

从整体上看,宋、辽、金、西夏诸政权处于一种对立的割据政权,军事方面的敌对状态和军备方面的竞争是不言而喻的。对于陷入常年战争的宋王朝来说,战马是其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辽、西夏政权进攻的主要武器。这时对战马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宋朝不得不采取措施与其他民族进行民族贸易,以获得战争所需之马匹,茶马互市在宋朝与敌对政权从事榷场的同时而发展起来。

北宋茶马互市中马匹的获得主要包括来自河东(今山西)和“西马”(来自西北)两部分,也有吐蕃的马匹。南宋时期的一段时期内,战马主要来自西北地区的西和(今甘肃西和)和西南地区的吐蕃。马市是宋朝在与西北民族贸易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宋朝除了通过设监牧养马匹和接收进贡马匹之外,还在西北地区的秦、渭、泾、环、庆、原、阶、文、熙、河等地设立马市或买马场,用货币和纺织品、粮食、茶叶、食盐及手工业品换取吐蕃、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的马匹。为了控制茶马贸易,宋朝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即茶马司,设职官都大提举执掌其事。由于买马制度和买马场地的确立,宋朝所需战马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每年大约可以获得三万匹左右的马。

宋代的茶叶生产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能够基本满足少数民族对茶叶需求的增长,这为宋代茶马互市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茶马互市迅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绢马贸易给历朝政府曾经造成过沉重的财政压力,为了减轻这一负担,宋王朝非常乐意以茶代绢而从事民族贸易。因为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生产能力,纺织品生产的总量有限,而茶叶生产的潜力却比较大。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经过唐代数百年的普及历史,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茶叶的消食、解乏和弥补蔬菜之不足的功效,饮茶成为习惯而且有了一定程度的茶依赖,到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程度,尤其西北少数民族以奶酪、肉类为基本食物结构,其对茶叶需求的迫切性已经超过了其对绢帛的需求。

宋代茶马互市兴起之后,并非意味着只有单一的茶马贸易,其中还包括绢帛、铁器和其他手工业品。除了宋夏双方规定的违禁商品外,其他商品均可在榷场内进行交易。据记载,宋代主要用缯帛、罗绮等纺织品获取西夏的马、牛、羊、骆驼等牲畜以及玉、毡毯、甘草等;以香药、瓷器、漆器、姜桂等商品换取西夏的蜜蜡、麝脐、毛褐、源羚角、柴胡、红花、翎毛等。

在当时民族政权鼎立的情况下,各政权一方面均有恢复和发展榷场的愿望和具体措施,但是同时又基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考虑,往往对榷场进行多种限制。官方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奏效,而对于大量民间正常的民族贸易官方的限制则显得无能为力,正如史书所言,“互市虽有禁,而私易者自如”,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民族贸易的内容更加丰富。

延伸阅读

宋朝的贡赐贸易

在宋辽金元时期,作为榷场贸易的一个补充,贡赐贸易是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及中亚、西亚等地的国家或政权与宋朝所保持的重要的贸易活动。当时宋代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贸易往来,并没有因为政治分裂和军事对峙而受到多大影响,相互间不论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均通过各种途经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与历史上的贡赐贸易的情况差不多,宋廷要给进贡者高额回赐,回赐物往往超过所进贡品的实际价值。宋廷的回赐品一般包括少数民族所缺少且迫切需要的茶叶、纺织品及其他手工业品等。贡赐贸易对民族间互通有无和民族融合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反映了当时民族贸易形式的多样化,并远远超过了经济贸易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