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82

第82章 中国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

西汉晚期的《氾胜之书》是中国最早的农书,书中介绍了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书中提到区田法、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干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以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为主要标志,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在发生了一个飞跃。当时的铁农具以小型的镢、锸、锄之类为多,铁犁数量很少,而且形制原始,牛耕的推广还是很初步的。秦朝的苛玫暴敛,无限度地使用民力,造成了社会生产的破坏。汉初统治者吸收了亡秦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和劝导,社会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期,铁犁牛耕在黄河流域获得了普及,并向其他地区推广开去。农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汉成帝时,氾胜之受朝廷的遣使,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关中平原地区管理农业。在此期间,他深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认真研究当地的土壤、气候和水利情况,因地制宜地总结、推广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经过实地考查,反复试验,他总结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区田法”。他把土地分成若干个小区,做成区田。每一块小区,四周打上土埂,中间整平,深挖作区,调和土壤,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采用宽幅点播或方形点播法,推行密植,注意中耕灌溉等。区田法的推广和运用,大大提高了关中地区单位面积产量,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氾胜之还大力推广种子穗选法,要求在田间选择子粒又多又饱满的穗留作种子。他在前人分期施用基肥、追肥等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出著名的施用种肥方法——溲种法。溲种法是在播种前20天左右,用马骨煮出清汁,泡上含有毒性的中药附子,加进蚕粪和羊粪,搅成稠汁浸种。这样浸过的种子外面裹上了一层含有蚕粪、羊粪的粪壳,播种后可避免虫蚀,种子萌发后幼苗可及时获取足够的养料,长得整齐茁壮。此法在今天看来符合科学道理,其原理直至今天还在应用。

氾胜之常常微服出访,走遍了关中平原,虚心向种田好手请教,把群众的种田经验同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他对北方的水稻、蚕桑、小麦、瓜果等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推广了种麦法、种瓠法、穗选法、种瓜法、调节稻田水温法、保墒法、桑苗截干法等。

氾胜之经过长期的刻苦努力,总结自己指导农业之经验,整理成了一部农书,后世通称为《氾胜之书》。《氾胜之书》把整个农作物栽培过程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提出了“趋时”(赶上雨前雨后最合适的耕地时间)、“和土”(用耕、锄、耱使土壤松软)、“务粪”(施肥)、“泽”(保墒灌溉)、“早锄”(及时中耕锄草)、“早获”(及时收获)等六个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并对之作了具体阐述。书中还根据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雨水较少、春旱多风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保泽”(保墒)的方法,即视雪情、雨情、旱情、季节早晚、土壤结构等不同情况,采取“蔺”(镇压)、“掩”(拖压)或“平摩”(摩平,平摩的工具是耱)等符合科学的不同方法。这些方法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此外,《氾胜之书》还总结了禾(谷子)、黍、麦、稻、豆、麻(大麻)和桑等十多种作物的栽培法,对每种作物从选种、播种、收获到储种都有精确记述。书中第一次提出麦子、谷子的穗选保纯法,稻田控制水流以调节水温的方法和桑苗截干法(把第一年生长的桑苗用锋利的镰刀贴着地面割下来,这样可使次年苗木生长迅速旺盛)等,突出地显示了当时农业技术的进步。

《氾胜之书》是在铁犁牛耕基本普及条件下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总结,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延伸阅读

胜之

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正史中没有胜之的传,古籍中有关他的事迹的记载也寥寥无几。《汉书艺文志》注说,他在汉成帝时当过议郎,祖籍在山东水一带。

胜之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西汉京师地区指导农业生产,当时对农业生产有兴趣的人都乐于向他请教。他在这些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料,是撰写农书的基础,而他也是主要靠《胜之书》而闻名后世的。从现存有关《胜之书》的资料看,胜之具有突出的重农思想。他把粮食布帛看作国计民生的命脉所系,把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是当时一位进步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