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57

第57章 曹魏的屯田制

屯田制是指中国传统社会用军事管理方式,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的一项特殊的土地制度。屯田制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这是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 历代都有沿用。

西汉年间,汉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汉武帝时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但当时屯田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边陲,主要方式为军屯,且规模不大。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

曹魏屯田可分为军屯和民屯,二者都是战争时期的产物,为供应军粮而兴办,必要时参加民屯的劳力同样需执戈对敌。不同之处在于,屯田民主要从事农垦生产,而军士以攻防为主。民屯每50人为1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田,60人为1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屯田制的剥削较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则更加艰苦。三国时期,吴、蜀也都实行过屯田,只是规模和成就都不及曹魏。

曹魏时代,屯田事务主要由各郡国典农官主持。大的郡国设典农中郎将,小郡设典农校尉。典农官独立于郡县之外,是专为供应军粮而设的机构,雍正年间的军机处与之颇为相似。若遇有重要事项,则由屯田官直接向曹操请示办理。此外,曹操领导下的司空和丞相府也对屯田官起领导作用。

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屯田土地又不断被门阀豪族所侵占,于是屯田制逐渐破坏了。到了曹魏末期,这项制度特别是民屯经过多次演变后,其对统治者来说已经无利可图,于是司马炎于魏咸熙元年(265年)政府宣布废除民屯。兵屯虽然继续存在,但作用已经不大了。

屯田制和以前的田制最大的不同就是军队的加入,这使得农民的负担减少,军民关系也变得融洽了,也使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了高效率的分配使用。汉魏之际,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大量流民食不果腹,一方面大片荒地无人开垦,而屯田制则可以把这些劳动力安置在国有土地上从事生产,从而充分利用了既定的生产资源。

屯田制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军阀混战,归根到底打的是粮草。曹操军团积极地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实行屯田制度,不仅使魏的粮食得到了积累,社会生产力也大步的发展了,使魏的经济走在其他各国的前头。正是这种物质和经济的双重保障,为后来魏晋一统天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给流离失所的百姓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生产环境。

延伸阅读

民屯四杰

曹魏屯田之后,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贼,克平天下”。而枣

、任峻、国渊、袁涣则是屯田的四大功臣。枣

鲜见于史书,但他对曹魏贡献很大,枣投奔曹操后被命为东阿令,治理颇为出色。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枣屯田成功之后,曹操任命任峻开始大规模屯田,短短数年之间,“所在积粟,仓皆满”,充分保障了曹操的军粮供应。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继枣、任峻典屯田事,他进一步完善屯田制度,挑选便于灌溉,适合屯田之地安置屯民,根据屯民数量设置田官,明确管理制度,在五年之内“仓丰实,百姓竞劝乐业”。袁涣为陈郡扶乐人,

曹操,指出屯农“安土重迁”,贯于自耕农生活,对屯田还不能适应,因此“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曹操“从之,百姓大悦”,于是屯田制才得以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