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04

第4章 秦朝水利工程灵渠

灵渠是贯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间重要水上交通孔道,今名“兴安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条运河。在近代铁路、公路未建设起来以前,灵渠是沟通中国南方与北方内河航运的唯一孔道。灵渠除航运外,亦有灌溉之利,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项瑰宝。

中国自古重农,举凡“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历代无不列为首要工作。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用以通航、灌溉、供水或导流,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除航运外,运河还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中国的运河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外界的交往,在所控制的区域内开凿运河,沟通自然水系。

灵渠位于桂林东北60公里处兴安县境内,也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灵渠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郭沫若先生称其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地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灵渠全长37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组成。灵渠水位高出湘江,开凿工程极为艰巨,并利用“陡门”闸水,以通船运,使原属殊途的湘漓二水,连通一气。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于“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古老的灵渠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于现代的船闸,主要建于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公里。

灵渠的修建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灵渠从建成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漫长的岁月,对于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巩固祖国的边防,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迄今仍有灌田、水运及调洪济水之利,在世界水利史上亦属罕见。

延伸阅读

灵渠的保护

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上的陡门,或称为斗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是灵渠上又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惊世之作,它对世界水利航运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无论在历朝历代管理灵渠的官员眼里,还是在世代生活于灵渠边的平常百姓心中,都清楚它不可替代的价值,知道它对于国家政治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不管是于公于私,还是出于责任或良心,大家都把竭心尽力地管理和爱护灵渠,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兴安,不少与灵渠有关的传说和故事,还有许多历代诗客文人的吟诵灵渠的篇章,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文环境,有了深厚的情感的支撑,灵渠才得以经千年风雨而不衰,并不断发挥自己的作用,显示出自己非凡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