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34

第34章 宋代高超的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舟船的制造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宋代是造船业发展的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宋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对造船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推动。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百越人就发明了独木舟和筏。秦汉时期,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到了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楼船的建造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

秦汉造船业的发展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孙吴所据之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战士。以造船业见长的吴国在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见造船业之盛。到南朝时,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

唐宋时期,中国的造船业又进入一个高峰阶段,有了新的发展。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远远超过前代。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海外贸易十分重视。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在杭州也设市舶司,广州、杭州二市舶司掌管岭南及两浙路各港对外航海贸易收税等事务。后来又在明州设司,广州、杭州、明州合称“三司”,以后又在泉州和密州板桥镇(山东胶县境)设二市舶司。到南宋时,除密州归入金国版图,其他市舶机构仍存在。广州、泉州二市舶司较为稳定,成为发展航海贸易的重要机构。

宋代市舶司类似近代海关,商船出海必先呈报市舶司领取公凭才能启行。外国商船到达中国港口必先报告市舶司,由它派人上船检查,征收其货物的十分之一作为进口税收,抽取的货物解送京城上交国库。宋代规定十种货物为禁榷物,即玳瑁、象牙、犀角、宾铁、皮、珊瑚、玛瑙、乳香、紫矿、黄铜。全部由市舶机构收购,其他货物也收买一部分。

南宋政府鼓励富豪打造海船,购置货物到海外经商,并制订有关奖惩制度,能招徕外商的升官,影响海外贸易的降职。宋代很多地方设立了造船场、造船坊,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场,也有很多民间的造船场。大海船中也有很多民船,战船中也有很多是征发民船而来的。

宋代的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并创造运用了滑道下水的方法。宋代的造船比以前更具有特色:船体更巍峨高大,结构更坚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趋完善,装修更为华美,特别是开始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开辟了航海史的新时期。宋代的船,头小,尖底呈V字形,便于破浪前进;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受到横向狂风袭击仍很稳定,同时,结构坚固,船体有有避免触礁沉没的密封隔舱,加强了安全性。船的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或三重大板结构,船上多樯多帆,便于使用多面风。大船上又都设有小船,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救生、抢险。每只船上都有大小两个锚,行船中也有探水设备,船上还普遍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导航。这些极适合于远洋航行。

宋朝还继承并发展了南朝的车船制造工艺。车船是一种战船,船体两侧装有木叶轮,一轮叫做一车,人力踏动,船行如飞。古代船舶多是帆船,遇到顶风和逆水时行驶就很艰难,车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

宋代建造的舟船不仅种类多、体积大,而且还有工艺先进、结构坚固、载量大、航运快、安全可靠等许多优点,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愿乘坐中国大海舶。这说明宋代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造船业的发达也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巨大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延伸阅读

南海1号古沉船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在广东上下川岛外海域意外地发现了一艘已经沉睡了800年,却至今仍未腐烂的古代沉船,船身内装载着大量文物。考古学家称它为“南海1号”。

2007年12月22日,沉没在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的宋代商船“南海1号”古沉船整体打捞出水。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国。初步推算,“南海1号”古船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