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32

第32章 唐代造纸业和宣纸

唐代的造纸有了很大发展,产纸地区遍布全国,造纸作坊官、私并举,出现了生纸与熟纸之分,产品种类多,质量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纸逐渐运用到书写、绘画和发明的活字印刷之中。

造纸技术在隋代已大为推广,唐代已是中国造纸术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国力强盛,文化兴旺,大大地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随着纸张产区的迅速扩大,纸产量也很快增加,纸的品种不断扩大,生产出了许多名纸及大量艺术珍品。

唐代造纸业的发展

唐代的造纸业是一种很普通的手工业,造纸业发达的地区是相当广泛的,出现了不少大规模的造纸作坊,纸的质量和造纸技术也相当先进。有史记载:巨鹿郡南和县于北,有个造纸作坊,墙壁上常常贴满了纸,让太阳把它晒干。一天,突然之间刮来一阵旋风,把墙壁上的纸几乎都卷了下来,这些雪白的纸漫天飞舞,远远看去,简直像雪花一样。

纸的品种增加以及新的造纸原料的开发和利用是唐代造纸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当时用于造纸的原料主要是麻、藤、槠三种,当时的益州(现在的四川)和扬州等地,都是麻纸的著名产地。藤纸的生产也从原来的产地剡溪逐渐推广到浙江、江西两省许多产藤的州县。用槠树皮造的槠纸在唐代更加流行,唐朝文学家韩愈曾把纸称为“槠先生”,就是指槠树皮造的纸。此外,唐朝又开始用海草、檀树皮等造纸。

唐代已有明确的生纸和熟纸之分:生纸即从纸槽中抄出经烘干后投入使用的纸,而熟纸则是经过捶浆、涂粉、施胶等加工处理的纸。唐代官府文书用纸还按官职高低和文书类别不同而不同,唐代朝廷的行政文书通用白麻纸抄写,军事文书用黄麻纸,五色麻纸则用于朝廷致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级官员的文书。在唐代,四川出产的麻纸以数量大和质量好而颇负盛名。扬州所产六合纸也是一种品质优良的麻纸。

宣纸

说起中国传统书画,就不能不提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这四种工具。而其中的“纸”,要属宣纸最负盛名。宣纸是目前是中国境内唯一保留传统手工造纸工艺的书画专用纸,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

宣纸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宣纸最早见于唐,较早和较多生产于安徽省的宣州、泾县,因在宣城集散而得名。造纸的祖师蔡伦的学生孔丹以造纸为生,他很想制造出一种上好的纸来供画家画画,但试验很多次效果都不理想。一次他偶然间见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因为长时间受涧水浸泡,已腐蚀而发白,便想着以此树皮的纤维来造纸。经过多次的试验完善,终于造出了宣纸。

宣纸按加工的方法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三种。宣纸的特点有润墨性、耐久性、耐老化,宣纸的这些独到的特点能产生出别的纸品无法匹及的艺术效果,这与宣纸产地泾县的独特地域特性和这个地域所特产的原料有关,制作宣纸的材料——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筛选,才最终确定的。用这种原料制成的宣纸具有纯白细密、柔软均匀、色泽不变、久藏不腐、防虫蛀、防老化、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墨色浓淡相宜等诸多特点。因此,宣纸主要用于书写绘画,墨润于纸,变化无穷,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和喜爱。中国宣纸文化凝聚了千年中国文化艺术,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

宣纸的问世,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传统书画艺术得以创新和发展,稀世古籍善本得以传世再现,珍贵文档资料得以复原保存和流传。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郭沫若先生曾经为中国宣纸亲笔题词赞道:“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延伸阅读

造纸术在阿拉伯的传播

公元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将军沙利会战于中亚重镇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唐军战败,军中的部分造纸工匠被阿拉伯军队俘虏,并被带到中亚重镇撒马尔罕传授造纸技术,而且还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第一个生产麻纸的造纸场。从此,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人的造纸中心。公元794年,在中国工匠的指导下,阿拉伯帝国在都城巴格达建立了新的造纸工场。此后,阿拉伯帝国的一切政府文书、档案均书写在纸制品上。随后,造纸术随着阿拉伯大军迅速传到叙利亚、埃及、摩洛哥、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在意大利的博物馆中,至今还保留着西西里国王罗杰一世于1109年书写的一幅书,书用的纸就是阿拉伯人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