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23

第23章 隋唐曲辕犁和筒车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农具的改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作物增产增收,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推动了农业进步。

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尤其是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新发明——曲辕犁和筒车,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间接推动社会经济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曲辕犁

唐代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直辕犁发展到唐代又有一次重大的突破并取得巨大成就,这就是曲辕犁的出现。曲辕犁也就是江东犁,江东犁是以最早出现的地区命名的。唐人所谓的“江东”就是江南,江南水田种植稻作物,水田面积小,种植稻作物迫切要求耕犁节省畜力,灵活转弯,所以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

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犁身全长4米,比现在的犁要长许多,但它的辕是弯曲的,末端设有能转动的犁架,可用绳索套在牛肩上,牵引时犁可自由摆动和改变方向,克服了汉魏时长直辕犁耕至田边地角时“回转相妨”的缺点,更适合在江南田地面积较为狭小的水田中使用,故被称为曲辕犁。

曲辕犁的另一个优点是设有犁评,可调节犁箭上下,改变牵引点的高度,并可控制犁地的深浅。又因犁壁竖立于犁铧之上,两者不成连续曲面,既便于碎土,又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因此操作起来比直长辕犁简便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既提高耕作效率,又提高耕地质量。

曲辕犁结构完备,操纵灵活,节省畜力,可深可浅,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隋唐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其农业技术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它的出现是中国农耕史上的重要成就,标志着中国耕作农具的成熟,在中国古代犁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以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筒车

筒车也称流水筒车,水转筒车或筒轮,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筒车上下各有一个轮子,下轮一半淹在水中,两轮之间有轮带,轮带上装有很多尺把长的竹筒管。流水冲击下面的水轮转动,竹筒就浸满了水,并自下而上地把河水带到高处倒出。

筒车约发明于隋唐,唐代筒车的最大优点是不用人工,筒车一昼夜能灌田一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筒车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各种筒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筒车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维修方便,其在宋代已广泛流行于民间,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这成为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

延伸阅读

筒车的工作原理

筒车上的竹筒起到了叶轮的作用:承受水的冲力,获得的能量使筒车旋转起来。当转过一定角度,原先浸在水里的竹筒(已灌满了水)将离开水面被提升。此时,由于竹筒的筒口比筒底的位置高,竹筒里会存一些水。当竹筒越过筒车顶部(此时竹筒开始倒水)之后,筒口的位置相对于筒底开始降低,竹筒里的水就会倒进水槽里。如此往复,循环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