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103

第103章 宋元的商业剧场瓦市勾栏

由于工商业发展,都市繁荣,以市民为代表的平民有了自己的娱乐场所,当时称之为“瓦市”、“勾栏”。瓦市勾栏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其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宋元市民文化勃兴的一种标志。

瓦市又叫做瓦舍、瓦子、瓦肆,简称瓦,是固定的娱乐中心。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说:“瓦舍,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北宋开封的瓦舍十座,南宋临安的瓦舍见于《武林旧事》的有二十三座。都城以外,不少城市也有瓦舍。

临安有名的瓦市有清冷桥畔的南瓦、三元楼的中瓦、众安桥的北瓦、三桥街的大瓦。北瓦最大,内有勾栏十三座。瓦肆中为了便于表演和分隔观众,常用栏杆或布幔隔挡,当时人称“勾栏”。勾栏又叫勾阑、构栏、勾肆,设在瓦市中,有时也与瓦市互为同义词,其原意为栏杆,是固定的演出场所,内设戏台、戏房(后台)、腰棚(观众席),四周以栏杆圈围起来,用意大概一是圈定场地,二是免得有人混票。勾栏上面还张有巨幕,以蔽风雨寒暑,因而也唤作游棚、乐棚,简称为棚。每座瓦子中都有勾栏,少者一两座,多者十余座,勾栏规模大小不一。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崇宁、大观以后,瓦舍勾栏遍布汴京全城,其中著名者有:朱雀门外新门瓦市,城东南桑家瓦市及与之毗邻之中瓦、里瓦,旧曹门外朱家桥瓦市,梁门西边州西瓦市,相国寺南保康瓦市,旧封丘门外州北瓦,宋门外瓦市等。这些瓦市均有相当规模,比如桑家瓦市、中瓦、里瓦等拥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不少勾栏棚“可容数千人”。有些瓦舍占地面积很大,例如州西瓦“南自汴河岸,北抵梁门大街亚其里瓦,约一里有余”。当时演出的场所除了勾栏,还有在城市里临时性搭建的演出场所,叫做露台。

瓦市既是娱乐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娱乐活动与商业活动同时进行,其中也有卖药、卖卦、博彩、饮食和剪卖纸画等。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艺人的演出乃至体育表演都以挣钱为目的。当然,瓦市以外酒楼茶肆的音乐演唱,也都具有商业性质。由于商业化娱乐趋势的形成,观众就要求观看高质量演出,专业程度相当高的艺人和社团也相应产生。民间艺人可分瓦市艺人和路歧人两种。后者只在路边空场上作场演出,以换取衣食之费,不进瓦市勾栏,专业性较弱。瓦市艺人则以勾栏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往往自发结成演艺社团,例如杂剧有绯绿社,清乐有清音社,清音社下还有数社,每社不下百人。失意的读书人组成书会,进行文艺创作,称为书会先生或才人。

瓦市勾栏里的文娱活动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爱好,以至有“勾栏不闲,终日团圆”的说法。勾栏内游人看客如潮,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民百姓。在百戏云集、竞相争胜的勾栏棚中,杂剧表演十分活跃,观者不避风雨,“日日如是”。一部《目连救母》杂剧,竟在中元节连续上演八天,“观者增倍”。

瓦市勾栏兴盛成熟于两宋,到了元代出现了庞大的新型专业剧作家队伍,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瓦市与勾栏的兴起,为戏剧在与百戏伎艺的竞争中走向成熟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本来发源于民间的百戏杂技重新回到民间。

延伸阅读

瓦市勾栏演出的说唱

瓦市勾栏演出的说唱大体分三种形式:说话、杂说和演唱。说话即讲故事,说话根据内容再细分为说参请、说经、小说和讲史。说参请是以谐机辩的谈锋,讲说参禅悟道。说经就是讲说儒佛经书。小说是讲市井故事,一般篇幅较短,有说有唱,使用白话。讲史是讲说历代兴衰战争的演义,以三国与五代史事最受欢迎,一般篇幅较长,只说不唱,并有议论。杂说以机敏幽默的语言说噱逗笑,其中的学乡谈学说各地方言;背商谜是指本人心口相商或与别人相商,琢磨如何出谜猜谜;说浑话就是滑稽谐的语言表演,或说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或吟咏语有讥刺的歌诗,有点像现在的相声。演唱分为小唱、唱、叫声、唱赚、合生、乔合生、陶真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