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科技成就
25602800000094

第94章 最早的脉学著作──《脉经》

《脉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

《脉经》是魏晋期间著名的医学家王叔和的脉学专著,这部作品将我国脉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创造。《周礼》、《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古籍中都有关于脉学的记载。但是,这些资料却非常零乱、繁杂,说法很不统一。为了提高脉学的科学性,更好地发挥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王叔和觉得需要将其系统化和规范化,于是,他毅然担起了撰写《脉经》的重任。

王叔和曾做过太医令,他利用这有利的机会,搜求各种脉学资料,旁征博引,采摭群论,然后根据自己的临床体验,按照“百病根源,各以类相从”的方法,分清纲目,依类编排,精心整理,终于在260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全书共10卷,97篇,10万余字。

《脉经》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归纳并准确描述脉象

《脉经》第一次对古代医学文献散载的30余种脉名进行整理,总结归纳脉象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在指下的不同感觉。比如所载:“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以后历代中医著述对于脉象的描述,基本都未离开《脉经》的基本概念。

首开脉象鉴别先河

《脉经》在提出24脉象后,紧接着提出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八组相类脉,提醒医生要注意脉象的区别对照,对后世医家对脉象的鉴别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确立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

《脉经》在《难经》的基础上,将寸、尺二部脉法发展为寸、关、尺三部脉法;把《内经》遍身诊脉法之三部加以发挥,解释为掌后脉口寸关尺三部,并以寸关尺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这种“寸口三部九候”的提法是最早的。它还提出寸关尺三部左手依次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依次候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脏腑分配观点,从而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法的临床普遍应用。《脉经》的脏腑定位,历代除大小肠、三焦脉位略有歧议外,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医脉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论述脉象的临床意义

《脉经》对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也作了大量论述:一是对脉象主病进行原则概括,如“迟则为寒”,“洪则为热”;二是结合脉、证、病机、治疗进行综合总结,如“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血去故也。宜服竹皮汤、黄芪汤,灸膻中”等。这些论述反映出当时的脉象病理研究已达到较高水

平,对临床也一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脉经》问世之后,备受历代医学家的重视,隋唐后被列为学医的必读书目,而且

对国外医学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延伸阅读

王叔和姓什么

一般人都认为王叔和原姓王,名熙,字叔

和。但据考证,王叔和应姓王叔,名和,是周

襄王儿子王叔虎的后代。

清朝名医大家李士材(著有《本草图解》)门下的嫡传弟子尤乘,曾出任清朝太医院御前侍直三年。他在所撰《尤氏(乘)增补诊家正眼》中说:

“西晋王叔氏所著脉经,其理渊微,其文古奥,读者未必当下领会,以致六朝高阳生伪诀,得以行于世,而实为大谬。”可见,王叔和确实非“王氏”,而是“王叔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