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科技成就
25602800000075

第75章 光影迷离的魔镜──透光镜

透光镜是西汉中晚期制作的具有特殊效果的铜镜。透光镜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物理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反映了两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透光镜是西汉时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神奇铜镜,镜的外形与一般青铜镜无异,但当光线照射镜面时,会显现出镜子背面的花纹,仿佛光从镜子背后透出一样,由此被称为“透光镜”。隋唐之际王度的《古镜记》、宋周密的《云烟过眼录》等,都有关手透光镜的记载。明明是一面没有镂空,不透明的铜镜,为什么能透光呢?

为了研究铜镜透光的原理,历代学者对“透光镜”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宋代科学家沈括对“透光镜”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指出透光镜之所以可以透光,关键原因在于“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这个解释是十分正确的。因为镜背面有花纹,致使镜面也呈现出相对应的微观曲率,肉眼虽然容易觉察,但当镜子反射光线时,由于长光程放大效应,就能在屏上反映出来。清代的物理学家郑复光对透光镜的原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还利用水面纹波的道理对透光镜进行了生动的解释,平静的水面所反射的光线,投到墙壁上,也能看到有点动荡,这就是因为水面实际上有微小的起伏的波纹,和透光镜的原理是一样的。

1975年,复旦大学光学系和上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还用实验证明了沈括的解释的正确性。他们用淬火冷缩法仿制了一面透光镜,效果和古镜一样。上海交通大学铸工教研组的研究认为:铜镜在铸造过程中,镜背的花纹凹凸处凝固收缩,产生铸造应力;研磨时又产生压应力,因而形成弹性形变。研磨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因素迭加地发生作用,使镜面产生与镜背花纹相应而肉眼不易觉察的曲率,引起“透光”效应。因此这种镜子的效应实际不是透光而是映象。

在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五公镇,村民李兰捆,凭着一本《中国古代冶金简史》,经过无数次的钻研和摸索,在自己盘的土打铁炉上,成功复制了传说中的“透光镜”。2009年国庆前夕,李兰捆在自己的打铁炉上又造出一枚透光镜,上面有“新中国六十华诞纪念”字样,他说,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他要造出一枚透光镜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在造这枚透光镜的时候,李兰捆将两个镜面背对着镶嵌在一起,用铜条严密地箍着,还加了些装饰性的花纹,但是这样一来,铜镜背面的内容就看不到了。于是李兰捆又特意制作了一个铜质包装盒,铜镜背面的花纹和“祖国万岁”字样就印在上面。把这枚铜镜镜面对准阳光,向一个白木板上反光时,铜镜后面的图案果然呈现在了光影里,果然是花纹的图案和“祖国万岁”四字。

知识小百科

现存最古老的透光镜

在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面从西汉时代保留下来的镜子,这是现存最古老的透光镜。从外形上看,这面镜子与古代普通的镜子一样,正面磨得很亮,可以用来照人。在镜子的反面刻着“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个字和一些凸起的图案花纹。但令人惊奇的是,当把镜子的正面对着阳光,由镜面反射到墙上时,就可以在屏幕上反映出一个与背面图案相同的投影像。明明是不透明的铜镜,竟然产生了看起来似乎是“透光”的现象,把镜子背后的花纹图案反映出来,令人感到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