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科技成就
25602800000047

第47章 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山西应县木塔

山西应县木塔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

应县木塔全称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它那巍峨擎天的身躯、严谨精巧的结构、交错默契的斗拱,均令人赞叹叫绝。这些特点,表现了我国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才智,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古代建筑工程技术上的伟大成就。

木塔的建筑结构

应县木塔位于佛宫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整个木塔用红松木料构建,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木塔的建筑艺术

应县木塔的设计,广泛采用斗拱结构,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木塔各层塔檐基本平

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木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

应县木塔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应县木塔内供奉着两颗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八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塔内还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其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罕见,是研究中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最宝贵的实物资料。

延伸阅读

木塔内的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