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科技成就
25602800000038

第38章 最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三期:

第一期运河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破越国,一心要北进中原与齐国争霸。但长途跋涉最大的难题就是军粮和武器战备的运输问题,如果靠陆上运输,不仅花费巨大而且道路不畅通,很难达到目的。但吴国有一个优势就是舟师和先进的开河、造船、航运技术,利用江、淮间湖泊密布的自然条件,就地度量,486年,吴王夫差开始在扬州开凿邗沟,把长江和淮河两道水系连接了起来。到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二期运河

第二期运河主要是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局部开挖,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公元前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了多枝形运河系统。

关于隋炀帝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隋炀帝有一次夜间做梦,梦到一种非常漂亮的花,但是不知道这花叫什么名字,长在什么地方。醒来以后,隋炀帝就命人把他梦中的花画成图案,发布皇榜寻找认识这种花的人。当时在扬州见过琼花的王世充刚好在京城,看到这张黄榜,便揭榜进宫,对隋炀帝说,图上所画的花叫做琼花,长在扬州。隋炀帝听后,很想见一见,便开运河、造龙舟,与皇后和嫔妃下扬州看琼花。隋炀帝在扬州城内开凿的运河,使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借漕运之利,富甲江南,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第三期运河

第三期运河主要是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和大都至通州段,目的是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比隋朝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这是今天京杭运河的前身。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阴)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了巨大作用。

知识小百科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座落于杭州市城北运河文化广场,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运河博物馆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博物馆于2002年开始筹建,2006年9月建成开放。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国家文物局认为它的建成填补了博物馆界的一大空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使得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