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科技成就
25602800000030

第30章 最早的大型水库──芍陂

在春秋战国时期,粮食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是每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芍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修建成功的,它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蓄水灌溉工程,迄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芍陂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寿县城南三十公里处,是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当时这里是楚国的北疆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好坏,对当地的军需民用关系极大。

芍陂是由孙叔敖修建的。孙叔敖(前630~前593),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楚国名相。他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他在汉西利用沮水兴修水过,谁要是看见两头蛇,谁就会死去。虽然心中极为惊慌,但为了避免让别人因看见双头蛇而死去,勇敢的孙叔敖还是捡起了路边的大石块,他打死了双头蛇,并埋了起来。

孙叔敖回到家里,想到自己马上就要死了,他心中很难过,伤心地扑在母亲怀里哭个不停。妈妈感到十分诧异,问道:“孩子,你到底出了什么事啊,哭得这么伤心?”孙叔敖边哭边说:“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条双头蛇。听人说,凡是看见这种蛇的人都会死,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见不

利,还在江陵境内修筑了大型平原水库“海子”。鼓励农民秋冬上山采矿,使青铜业大为发展。楚国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全盛时期。

孙叔敖自幼勤奋好学,尊敬长辈,孝敬母亲,很受邻里的喜爱。有一次,孙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着一条双头蛇。他以前听老人们说到您了……”

母亲边安慰他边问道:“那条蛇现在在哪里呢?”孙叔敖边擦眼泪边回答说:“我怕再有人看见它也会死去,就把它打死后,埋起来了。”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她高兴地摸着孙叔敖的头说:“好孩子,你做得对。你的心肠这么好,你一定不会死的。好人总是有好报的。”

孙叔敖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点了点头。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果然成了一位才思敏捷、道德高尚的君子。楚庄王十五年(前599年) 孙叔敖被拜为令尹。孙叔敖做了令尹之后,为楚国的水利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左右,孙叔敖主持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它宛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钟灵毓秀的江淮大地上。

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芍陂建成后,安丰一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楚国更加强大起来,打败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军队,楚庄王也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芍陂经过历代的整治,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1988年1月国务院确定安丰塘(芍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

杰出的军事家孙叔敖

孙叔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运用于训练和实战。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楚军在诉地(今河南正阳一带)修筑城池,由于他用人得当,计划周密,物资准备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务。次年,楚与晋大战于郄,他辅助楚庄王机智灵活地指挥了这场战斗,刚一出动战车,他即鼓动楚军勇猛冲击,一鼓作气,迅速逼近晋军,使其措手不及,仓惶溃散,逃归黄河以北。最终,陈、郑、鲁、宋等国放弃晋国,而与楚国结盟,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转向楚国,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