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科技成就
25602800000105

第105章 最早的飞行器──风筝

风筝是飞机的最早雏型,对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在我国,每当春回大地、暖风吹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到野外去放风筝。风筝在我国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古时候,人们把风筝叫作“风鹞”、“纸鸢”或“鹞子”,这是因为风筝象鹞鹰那样平伸翅膀,在天空盘旋。到五代时,有人别出心裁地在纸鸢上安装上竹哨,风吹竹哨,嗡嗡作响,声如筝响,因此得名“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由于风筝具有“越险阻而飞远,越川泽而空递”和“辅舆马之不能,补舟楫之不逮”之功,所以首先用于军事。

楚汉争霸时期,张良围困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以放飞的风筝为信号,指挥各路军队协同进攻。项羽的大军被刘邦团团围住,这时,刘邦命手下人制作了许多大风筝,放在空中,让其发出箫的声音,并号召士兵唱起楚歌。连年征战而又远离故土的楚国士兵,听得这凄惨的箫声和悲凉的歌声,勾起一缕缕思乡之情,再加上汉兵大军压境,结果人心涣散,溃不成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面楚歌”。

隋唐时期,风筝开始逐渐脱离军事用途,变成娱乐品。品种花样繁多,千姿百态,有彩蝶、凤凰、蝙蝠、螃蟹、美人等多种式样;有的还装上琴弦、竹笛,有的装上明亮的灯笼。及至明、清两代,放风筝则达到了鼎盛时期。明代才子徐渭常以风筝作为绘画、写诗的题材,留下37首咏风筝的题画诗,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民间放风筝的盛况,足见那时风筝的技艺已经达到了多么高的水平。

我国古代还发明了一种由普通风筝演化而来的弓形翼式风筝,这种风筝能较好地运用空气流体力学的原理,飞得更高、更快、更稳。而这种风筝的翼,顶部弯曲凸起,底部呈凹面或水平,同现代的飞机机翼形状相差无几。根据风筝原理,世界最早的飞行器设计师和空气动力学创立者乔治·凯利,在1804年制作了第一架现代滑翔机的模型。1882年,俄国的莫查伊斯基仿照风筝,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用蒸汽发动机和螺旋桨推动的飞机。本世纪初,早期的优秀飞行员们甚至把他们驾驶的飞机称作“中国风筝”。

直到今日,风筝在测量风力、风向,进行气象科学研究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风筝还具有医疗和体育健身作用。一线在握,目送风筝直上云天,或缓步慢行,或嬉戏奔跑,对老人、青年人或儿童来说,都有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和防病能力的功效。近年来,国外不少风筝医院、风筝疗养院应运生。“风筝疗法”已用于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症、视力减退、小儿智力不足等症的治疗,并取得了可喜的功效。

延伸阅读

风筝与避雷针的发明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费城,一位名叫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实验:这天下午,天色阴暗,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一场可怕的大雷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把一只风筝放上了天空。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上面系着一根细金属线和一根金属带,再用钥匙缚在金属筝线的另一端,与一个蓄电的“莱顿瓶”相连接。结果一个惊人的现象发生了,钥匙中间不断有火花飞出,使“莱顿瓶”充了电。这说明电和闪电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根据这个实验,富兰克林发明了保护高大建筑物不受雷击的避雷针装置。至1784年,全欧洲的高楼顶上都装上了避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