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家怎么了
25493800000029

第29章 教育的心态――“不作为”就是“大作为”

一、教育孩子应“不强为”“不妄为”

《家庭》杂志曾经刊登过一篇名为《拔苗助长,害惨了“神童”儿子》的报道,让我感慨万千。报道中的父亲用高压的方式把儿子培养成“神童”。7岁的儿子完成了小学的全部课程,可是结果怎样呢?我们听听这位父亲的讲述:

我44岁才当上爸爸,当我抱着哇哇大哭的儿子时,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想着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才。

儿子还在襁褓里时,我就给他朗诵诗歌,给他读英语,给他念数字。只要儿子醒着,我就一刻不停地向他灌输各种知识。当儿子刚满3岁时,我带儿子去测智商,测出的结果令我非常兴奋:刚刚3岁的儿子已经达到了5岁2个月大的孩子的智商水平。这时我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让3岁的儿子上小学,让池早日成才。为此,我列出了“神童培养计划”:我要让他3岁开始学习小学知识,7岁上初中,11岁参加高考,预计用4年的时间拿到本科文凭,然后15岁考研究生。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没有小学愿意接受这么小的孩子入学,于是我决定自己教,我要和传统教育比试比试。1999年春天,在许多同龄孩子和父母在河边放风筝的季节里,儿子在我的培养计划中开始了他的幼年生活。每天清晨6点,3岁的儿子就被我叫醒,读1个小时的早读。8点半,正式开始一整天的课程。晚上,我还为儿子请了一位大学生教他英语.

实施神童计划以来,为了弥补我对儿子的歉意,我在生活上无比娇惯他,我可以容忍追着三条街去给儿子喂饭,我也能够容忍儿子把家里的东西扔得满地都是。但在学习上,我一是一,二是二,绝不含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打是亲骂是爱”这句古训,

有一次,儿子一边写生字,一边打瞌睡。看到这个情景,我上去就是一巴掌。事后,我一脸严肃地说:“儿子啊,不吃苦中苦,怎为人上人?”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继续埋头写字,但泪水一滴一滴打湿了作业本。

我并不想将儿子培养成书呆子,我要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神童,所以我又将儿子送到少年官学习书法和绘画。儿子更忙了,他基本上没时间玩耍,我们家的电视机几年没开过。有一次,我和儿子从少年官回家,儿子问我:“爸爸,一体哥是谁呀?我怎么没学过?”儿子的话让我鼻子一酸,我抚摸着他的头,说:“儿子,你和其他小朋友不同,他们就知道看电视,他们知道一休哥是谁但不知道方程式怎么列。”儿子睁大眼睛说:“我想一体哥肯定比方程式好玩,那么多小朋友都知道。”儿子的话竟让我一时间语塞,半晌我才说道:“儿子,你长大了就理解爸爸了。”可这时,儿子已在我背上睡着了。为了不让其他的小朋友影响儿子,我尽量避免儿子和小朋友接触。

在我近乎残暴的教育下,经过4年的时间,儿子一路跌跌撞撞地学完了小学课程,完成了我神童培养计划的第一步。

儿子7岁生日那天,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下,我同意放假一天,让妻子带着儿子出去玩。本以为儿子会好好地玩上一天,可不到中午,妻子和儿子就回来了。原来,到了游乐园,儿子什么也不玩。妻子逼着儿子上了海盗船,谁知道,船刚一转动,儿子就大哭起来,拼命地喊要回家。

从那以后,我发现儿子经常发呆,说话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不正常的行为。他常常将书仔细地撕成一点一点的碎片,然后很小心地将碎片装进一个塑料袋里,像收藏宝贝似的将塑料袋压在枕头底下。他的床上都快被碎纸占领了,但他不允许清理,只要别人动一下,他就歇斯底里地哭,哭得让人害怕。

我感觉事态有些严重,就到一家医院的心理门诊咨询。医生听了我的介绍后说,基本上可以断定你儿子患上了心理疾患。我不相信,这么聪明的儿子会出毛病?我把市里的好医院都跑了个遍,每位医生都告诫我必须立刻给儿子减负。从医院出来,我的脚步沉重得快提不起来了,难道是我害了儿子?我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了一场。

回到家中,我决定给儿子松绑,可儿子自己却松不了了。我们把他从书桌旁拉开,不一会儿,他又回到书桌旁,看书,做作业。他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撕书。

按照医生的建议,我将儿子送到了一所压力相对较小的农村小学,让他在那儿学会融入集体生活。每周,我还陪着儿子去做一次心理治疗。每次从治疗室出来,看着儿子一次比一次笑得开朗,我就在想,有个会笑的儿子真好。

老天好像跟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4年前,我把才3岁的儿子拼命地往7岁拉;现在,我又把7岁的儿子拼命往3岁甚至往更小的年龄拽。原来我千方百计让他学习,现在我是想尽办法哄他去玩。唉,悔不当初!

这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谓不用心,对孩子的规划不可谓不精细。然而,结果却大不如愿。父亲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片苦心,竟然变成由自己亲手导演的一幕悲剧。这件事给人们以强烈震撼与警醒,同时,也对儿童教育提出一个有意义的语题,这就是教育的“有为”与“无为”。这个概念借助于两千年前的中国哲学大师老子。他的“无为无不为”的哲学理念套用在教育上,可以理解为“不强为,不妄为”,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不是揠苗助长,强行做“不可为”之事。但是,现实中的父母,多数都努力在子女教育上“大有作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教育狂”。对孩子的事,事必躬亲,制定各种成长方案,特长训练、乐器考级、公共外语考试……计划与策略层出不穷。孩子稍有不满就唠叨不断:“我这还不是为你好吗!”这种家长多为知识型,以将孩子培养成“精英”为目的。

第二种类型是“关爱强迫型”。比如,一个孩子在竞选班干部的时候落选,父母急了:孩子哪能不当班干部啊!当班干部机会多、地位高,也能锻炼孩子的能力。于是这位爸爸找到班主任.想方设法让孩子当上了班干部。孩子觉得这样并不光彩,可是父母的意志又怎么能违背呢?

这种“关爱强迫症”就是一厢情愿地提供孩子可能并不需要的关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没有当上班干部,这种对失败的接受过程本身就是成长,孩子从中可能会认识到,要达到目标还需要努力,从而调整自己的做法。而父母的干预则扰乱了孩子成长实践的意愿,让他们误以为,遇事总有大人担着,特别是大事难事,自己不必操心费力,目标照样可以达到。

其实,“父母无为乃大为”,对孩子“有为”,孩子未必有作为;对孩子“无为”,孩子未必没作为,这种教育学上的辩证理念,父母会在实践中感悟到。

二、给父母支招

1.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我们不提倡父母在子女教育上过于强制和急迫,是因为孩子成长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硬性规定这样那样的发展道路与方式,是不科学也不现实的。2005年,一个10岁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这个孩子的父亲写了本书,出版社请我写序言或评论,被我拒绝了。其实我完全理解,10岁的孩子考上大学,可能确有超常之处,家庭教育也会有些成功的经验,但就一般规律来讲,儿童时代就是在玩耍中学习、成长的时代,不考虑这种年龄特性,把用来玩耍的时间全用去读书,对他个性的引导、习惯的养成、知识的汲取,都不会是全面完善的。再说,一个10岁的孩子全部读完初中和高中的复杂课程,很难想象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完成的。人的成长绝不只是知识的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人格的逐步形成,生理、心理上的逐步成熟,社会经验的逐步积累,这绝不是父母可以替代和一蹴而就的。

而实际上,父母的“强为”“妄为”不仅不能实现孩子的愿望,反而常常会泯灭他们的理想,抹杀他们实现自我的可能性。从本质上说父母和教师的全部使命就在于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现”是指发现他们的潜能特点与成长规律,“解放”指打破成长中的一些束缚、清规戒律,改变不良环境。

2.对孩子的要求要现实

不少父母存在这样一种逻辑推理:“同样吃饭睡觉,同样背着书包上学,别人家的孩子行,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行?”“别人家的孩子能考上北大,我的孩子就应该考上清华!”这话听上去貌似有理,其实是不客观不现实的。每个孩子在遗传差异、生理心理、智能结构上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规律,怎么可能整齐划一,按照同一个模式和水平去发展呢?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米纳认为,我们所有人在儿童时代,都得要具有特别的才干,才可以应付父母对我们的各种要求。而父母各种要求来自何处?来自其内心强烈的成就焦虑。因为在父母看来,如果不把孩子培养成为最优秀的人,就是父母的失职,孩子将来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很好地升迁。有一对夫妇是高级知识分子。两人都来自农村,靠自己的奋斗留在了城市。他们希望儿子能像自己一样也有所成就,可儿子“不争气”,学习成绩总不尽如人意。夫妻俩忧心忡忡,于是决定动用全部智力和财力,夫妻齐上阵。从此家变成了课堂,无论是晚间还是周末,两人都轮流值班。无奈软硬兼施,儿子不仅学习原地踏步,还落下精神上的焦虑。焦虑的情绪有极强传染力。如果父母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得焦躁、无力、无助、无望,其行为模式会迅速传达给孩子,使孩子也变得无力、无助、无望,丧失对自己的信心。所以,父母不宜追求十全十美,也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另外,对孩子“过分栽培”本身就是一种焦虑行为,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讲,孩子依然能够从中体会到急于求成的情绪。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为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3.采取“无为的”姿态

很多父母担心,“无为”是不是对孩子的发展完全撒手不管?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消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无为”是不强为,不妄为,并不等于放弃对孩子的责任。“无为”不是消极的理念,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作为。它是一种“科学发展观”,给孩子以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样是培养孩子特长这一点上,我们比较一下“有为”和“无为”的父母的做法。

“有为的”妈妈说:“我看哪,小女孩跳舞很好,长大成为杨丽萍那样的舞蹈家多好,看人家那孔雀舞跳得多美啊!就算孩子不能成为大舞蹈家,跳舞也能让孩子身段优雅,举止端庄。

“好,我这就去给女儿报个舞蹈班!”

妈妈一拍脑门就做出了决定,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天分,更不理会孩子的喜好。遇上孩子不满,妈妈就会说:“你懂什么呀,妈妈准没错!”

“无为的”父母怎么做呢?他们希望孩子所有的体验都是为了快乐和发现。他们也让孩子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但决不给任务、下指标,只是创造体验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去观察,去发现,看孩子哪方面强,哪方面弱,强的方面或许就是优势智能,可以把它培养成为孩子的特长;弱的方面,可以用强势去带动。

另外,“无为的”的父母凡事不替孩子做主,而是共同商量,共同决定,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自己负责,充分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

4.有钱、有权的父母更要“无为”

2006年7月,我应陕西省委的邀请,给500多名厅局级领导干部讲课。面对他们,我建议越是领导干部或者有作为的企业老板,在教育子女方面,越要克制自己的“有为”。有些父母,一个电话,一些赞助,就能让孩子想上什么好学校都一路绿灯,不管在校表现如何,都能轻而易举可获得市三好生、优秀干部这些荣誉。父母以为这样做能给孩子更好的机会,更多的成就感。其实,恰恰相反,孩子由此得到的一切是不劳而获的,成就是别人创造的,对自身的成长、发展毫无推动。反而让他们感觉“得来全不费功夫”,丧失经受风雨的能力。

我认识一个领导,他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所在的学校严格保密,并且让孩子随母亲的姓氏,学校的老师也不知道孩子的家庭背景。他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权力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要想取得成功,全靠自己的奋斗,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样会受到委屈、打击,一样要和人竞争,这样才能成长为真正独立、成熟的人。

这位父亲的做法看似“无为”,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无为”,才给孩子搭建了一个舞台,给孩子一个充分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艰难却自然的环境中生长。早在1991年,冰心先生就对我说:“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地生长。”这是儿童教育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