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学
2548600000016

第16章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转换等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现行学制日趋复杂和完善。在现行学制中,既有程度不同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也有类型不同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特殊教育机构;既有全日制教育机构,也有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机构;既有学前教育、学龄教育机构,也有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学制是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教育制度除了学制以外,还有其他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如: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阅览室、少年科技馆、儿童剧场、儿童影院、少年体校、儿童公园等)和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文化宫、图书馆、俱乐部、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等)。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其社会现实、文化传统、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具体有下面几个方面的依据:

(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科学技术不很发达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劳动者不需要具备什么文化知识便可以进行生产.生产劳动本身也没有向学校教育提出培养劳动者的要求。因此,古代学校具有脱离生产和脱离劳动人民的性质,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内容上科学和技术的东西很少,决定了它在学校规模上的狭隘性和非群众性,从而决定了古代学制的不系统性和不完善性。就是说,古代学制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的教学年限的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古代学制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没有中学这一级。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相应的生产劳动知识,学校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还要担负培养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文化教育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众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的任务。因此,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之上的现代学校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生产性和科学性。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决定了学校结构上的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特点,从而决定了现代学制的系统而完善的性质。

近三十年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知识创新周期和知识陈旧周期越来越短,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后,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否则将会别社会所淘汰。因此,现代社会已显示了学习社会的若干特征.未来社会肯定将是教育社会、学习社会,现代学制,也在朝着终身教育制度发展,并将成为完善的终身教育制度。

(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学制的制定和颁布是由国家政权机关来进行的,所以学制总是直接反映当时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映当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阶级对立,在学制上必然反映阶级差别。例如我国奴隶社会是“官守学业”,学校教育完全被奴隶主贵族子弟所垄断;到了封建社会,官学仍然有十分明显的等级性,唐王朝规定崇文馆和弘文馆为皇族子弟入学的场所,国子学为文武三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学的场所,太学为文武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学的场所,四门学为文武匕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学的场所,书学、律学、算学和各种职业性质的学校为八品及八品以下的子弟入学的场所。人类进入资本主义以后,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一有面为其子弟建立了从预备学校、中学直至大学的学校教育制度,以便培养资产阶级的接班人;另一方面也为劳动人民的子弟设立国民小学和职业学校,以便培养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工人。于是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了“双轨制”,这种“双轨制”是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有些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标榜“教育机会均等”,并建立了“单轨制”学制形式,但是由于劳动人民政治和经济地位的限制.实际上并不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因为资产阶级贵族子弟可以去那些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办学水平高的私立学校,享受更好的教育,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进那些校舍简陋、设备落后、办学水平低的学校就读:与此相反,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掌握了教育权,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立,面向全体国民,以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才建设人才。

(三)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制的纵向分段以及其他许多方面。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成人,要经历不同年龄的发展阶段,各个发展阶段有着显著不同的年龄特点。制定学制,规定入学年龄与修业年限,确定各类学校的分段与衔接,升级升学制度中某些弹性限度的规定,特殊学校、特殊班级的设立,都必须考虑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水平。为了使学制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把学校教育分为相互衔接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中学又分为初中和高中,并把小学入学年龄规定在6、7岁.把其后的10至12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到18岁以后,随着身心发展的全面成熟,进人大学或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阶段。另外.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智力发展上的差异是普遍现象,对智力超常儿童的成长需要给予特殊教育,所以,各国在学制上都相应作出了一些特殊的规定,允许智力超常儿童跳级,实行特殊招生,设立特殊学校与特殊班级,使特殊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受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的制约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学制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过程,在制定学制时必须要考虑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如英国的学制中至今还保留着双轨制;美国实行地方分权,各州的学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法国实行中央集权,在学制形式上是全国统一的。在同一国家,即使社会制度发生了变革,在新旧学制之间也不能完全割断联系。如我国1951年的学制改革,就批判地吸收了旧学制中有用的部分。

此外,在制定学制时还应该吸取其他国家改革学制的有益经验。如重视学前教育和提早入学年龄;改革普通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