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卡耐基口才艺术
2516200000007

第7章 言词常流露人品与心态(1)

几种表现个性的言词

惯用的言词常能表现其人个性,比较容易流露个性的言词有人称语、借用语、敬语、思考语、附会语。

和初见面的人说话,刚开始大家都介意面子,所以表现得很恭敬,等逐渐松驰下来,则不仅是姿态,连说话也会很随便,甚至连人的本性都不自觉地出现了。H饭店的总经理C先生表示,他主持招聘考试时,总是故意对前来应试的人采取非常随便的态度,超初,年轻人都规规矩矩地应答着,但过了不久,他们用惯了的语言就会随口而出,而C先生即从中了解应试人的品格。由此可见,惯用的语言的确是了解其人的一个珍贵的情报源。

任何地方都有地区性的方言,甚至连闹区也有闹区的方言,海边也有海边人的常用语。因此,各人成长的环境不同,个人说话的言词的习惯也不同。著名的电影《窈窕淑女》,即描写一个身份原本卑贱的少女,为进入上流社会而接受严格的训练。所以,语言可以标志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且会影响其人的人格形成,只要听一个人说话,即可大致推测出其身份,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改变,不可忽视的。除了社会性、阶层性或地理性的语言差距外,还有因个人水平、气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心理性用语。所以,语言本身即有表现自我的属性,当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各种曲折的深层心理。换句话说,不论你想把自己装扮成什么样子,固有的语言往往难和这种外在的表现配合,经常会意外地从你的语言中,显露出你的实像。因此,一个人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特征,往往能比他说话的内容更能表现其人。

比较容易显示其人的言词,主要有以下五种:①有意识地表现其人所用的第一人称语;②假托他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理的借用语;③可以表现人际关系的敬语;④表现人思考动态的思考语;⑤表示对对方人谈话反应的附会语。

言谈中惯用“我”

经常爱把。“我”或“俺”挂在口上的人,多骄傲自负,自我表现欲强,容易走向专横霸道。

首先谈第一人称语,这一语言可以反映人的自我意识,以提供各种深层心理的信息。比如,我们经常从广播中听到,或者从电视看到某首长在讲话时,老是重复:“我个人认为……我呢?我呀……我想这样做……我的意思是……”通常,只有年轻人会以狂傲的语气用“我”来称呼自己,年纪较长的人在公开场合就很少用这种称呼。

由此可见,上述首长的成长环境必定很顺心,在求学时代也和世俗的人没有什么关系,而与同伴的交际较多,所以才养成了用这种称呼的习惯,即使他说“我”字时的语调并没有特殊之处,但他的态度会显得很不谦虚,甚至表现出故作姿态,唯我独尊的味道。

实际上,在一般人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把“我”或“俺”挂在口头上的人。比如棒球教练Y先生,每次提及他培养的打击手时,就会说:“我对他的指导”,“我对他说过”等等,这样猛强调“我”,是自我意识很强且过于自信的表现,由此可明显看出其自我显示欲很强的性格。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李彼得和怀特的研究,霸道型的老板——即领导人为专制型的团体成员,都很容易说“我”,而领导人为平均主义者的团体成员,则比较喜欢说“我们”。经常用单数第一人称的人,独立心及主体意识都比较强;而一向使用复数人称者,则比较没有个性,其中以团体埋没或附庸型的人居多。被批判后一旦离开了团体就什么事都做不了的某些现代年轻人,经常在说话时将我隐入“我们”之中,大概就属于上述后一种性格的人。

名人的“背光效果”

爱借用名言、格言的人,多半是权威主义者,是借助权威来提高个人说话的说服力。“哈罗效果”也是一种“背光效果”。

其次要谈的是借用语。人们经常都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说话,但无意识中,很多人都喜欢借用别人所说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自我扩大大欲在起作用,表示还有更多的人和自己意见一致。特别表现在借用名人的名言、格言方面,就更提高了自己说话的权威性。有时,只要是名人、权威人士说的话,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句话,就会显得意义重大,别具光彩。这种借名人的光,来提高个人说话权威性的作用,谓之“背光效果”。

请看看下面的一段对话吧!

“唔,寿司最重要的是吃起来要有嚼头,你看,这块的颜色有多好!”

“不!不!你这么说显得太肤浅了,纪贯之不是在他的《土佐日记》里说过吗?做寿司是保存鱼的一种方法,所以,如果你只称赞米的嚼劲,岂不是本末倒置了?”

“哦,是这样吗?”

“至于嚼劲,柳田国男先生也说过,米饭是我们最主要的主食,如果还要更好,顶多也只能让它更白一些,所以雪白的米饭是奢侈的象征。”

“这样啊!你说得真在行,每次我都服你。”

这段对话的确显出了某人的学问,可是,却给人一种“狐假虎威”的味道。显然,某人是权威主义者,在很小的事情上都要引经据典,搬弄权威,在频繁引用名人的只言片语中,深刻地流露了他对权威的憧憬。

在日本,崇洋之风也很盛,尤其是崇洋欧美国家,特别在战后,外来语到处泛滥,这即是要借外国人的威风,来扩充自己的表现。所以,从心理的角度看,这种“哈罗效果”也是一种特殊的“背光效果”,只不过借光的对象是外国人。

除了名人、外国人外,人们从小都将父母视为权威。所以,常见的引用语,是借助父母所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某女性如是说:“家母说你是个很好的”,这就是借母亲的话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情,并提高了对方的信心。不过,如果过于频繁借用母亲的话则是有严重的“母云亦云”的稚气,可认为她精神上尚未断奶,依赖心很强。同样,过多地搬用名人外语,也表现自己够乏独见。

此外,还有些人喜欢在说话的时候搬用癖词奥语,令听者感到困扰。这自然谈不上什么“背光效果”,但其中有些人也是借此表现自己有学识;另有些人则刚好相反,是以这些人们难听懂的词语,作为保护自己心理弱点的挡箭牌。正如在演讲的时候,如果你讲得简单明了,听众往往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些问题,要你当场解答;如果你讲的内容并不复杂,却旋意堆砌很多深奥的字眼,让听众听得莫名其妙,这就等于给听众设置了提问题的障碍,达到了掩饰自己回避提问的目的。其实,这刚好暴露了自己的自卑,深感自己的智能未能达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境地。

过度的恭维话

恰如其份的敬语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角色;过度的恭维话反表现出戒心、嫉妒,讽刺或敌意。

在人际关系中,最能表现心理的语言是敬语。要圆满地过社会生活,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敬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是心理上的一种润滑剂。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能使用敬语似乎是最妥当的,多半不会出什么问题。然而,确实有些人,并非对敬语无知,而是刻意堆砌一些过度的敬语,此人心中必有某种企图。

若是相互都很随便的关系,当然就不需要使用敏语,但如果在相当亲密的伙伴中,突然出现了敬语,那就要注意了。笔者有位老友立即表示,每当他妻子开始说些非常客气的话时,显示他妻子的心情陷入了低气压。这也是他从几次痛苦的经验中得到的一条规律。

不仅如此,有时过度的敬语还是严重嫉妒、敌意、轻视或戒心的反向表现。如说:

“唉呀!李太太您真是太幸福了,女儿白白胖胖的真漂亮,丈夫是建筑业的知名人士,却每天回家吃晚饭,李太太您真让人羡慕啊!您是如何调教丈夫的,能不能传授秘密呀!”

像这样让人听了会起鸡皮疙瘩,赞美词,其真意竟与表面的言词大相迳庭,它可能表示轻视也可能出自嫉妒。常人说:“语言是衡量沟通双方心理距离的尺度”,尤其是令人感到见外的敬语,不仅会在无意中将彼此的距离拉开。更具有防犯他人侵犯的功能。

人们常说,某地区的人说话很客气,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面;而另一面往往说明这个地区的人有强烈的排外意识。因此,外国游客觉得日本人很有礼貌,从反面上看,即表示日本人不易与外人融洽相处,所以给人冷淡多礼的表现。

又如,双方在比较深入的交谈中,如果对方从始至终用词都很客气,非因他有什么自卑感,就是内心隐藏着戒心或敌意。反过来说,刻意以随便的口气说话的人。也可能想借谈话侵入对方的心中,也就是有占上风的欲望。花花公子找到猎取的对象时,会突然对对方非常亲切,说话随便,其目的就是要增加亲密感,使对方觉得彼此已无距离,借以达到一体化的地步。

喜欢用思考语

思考语是表现人们思考动态的言词,在说话中一再使用“但是”这类词的人,容易控制听众。

思考语多属连接词,比如,相当于英语中的“and”的一类,即”然后”、“接下来”、“还有”等,表示思考对象的前后联系,说话中频繁出现这类词的人,表示其思绪松懈,没有联络。

相对地,还有相当英语中的“but”的一类连接词,如“但是”、“可是”“然而”等,这种连接词像“and”一样,不仅不承上启下的作用,更表示思路的转折,常用这类词的人思考力多比较强,在说明一个现象或观点的同时,即考虑到了相反的情况和论据,大脑中经常检点着各种思绪,从而整理程序,因此可谓是聪明和理论性较强的表现。也许你注意过,有些大人物经常在开会或演讲时,出现“但是”或“呃……”这类口头弹,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受封了“但是”的绰号。的确,如果一个人说话中重复出现几次“但是”,即表现他思路已经打了好几个转,一般听众很不容易跟上去整理自已的思绪,不知不觉中就会完全顺应他的语言模式思考,从而接受他的结论,因此可以说,他是容易控制听众的人。

此外,还有“果然”、“毕竟”等思考语,它们不是连接词,但表示思考中产生了什么新的概念,或重新确立了某种固有概念,当一位政治家经常以这类词作为口头禅时,通常表示其意志坚决,性格强硬。他会以毫不动摇的态度贯彻自己的意见。

与这种强硬的态度相反,是慎重选用逻辑且尊重对方意见的思考方式,抱这种态度的人,经常使用的口头禅就是“呃……我认为……”或“我想……”等等,这种人说话总是细声细气,断断续续,经常用“呃”、“啊”、“唔”等感叹词来寻找和应接下面的话,表现其人缺乏信心,不敢谈出主见。

帮腔的心理

重复说者所言,或为所言帮腔,均属附会语,结合附会中的表情,更能细致入微地看出附会者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