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哈萨坟记事
24938100000051

第51章 闲话寄畅园

位于锡惠公园古迹区的寄畅园,是江南名园之一,古称秦园。乾隆评价此园时说:“江南诸名胜,惟惠山秦园最古。”乾隆所说的这个“古”字,并非历史古远,而是古朴有致。与其祖父康熙相同,乾隆也六次南巡江南,七次幸临秦园。若不是我国古代过于讲究尊重长者,恐怕乾隆来寄畅园的次数会更多。又不敢超越其祖父,又喜欢无锡的寄畅园,怎么办呢?乾隆竟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他下了御旨,命画工详细绘制寄畅园的风物图,“肖其意”在北京清漪园(今颐和园)内建惠山园(今谐趣园)。

寄畅园之所以被称为秦园,是因为这座私家园林,由无锡秦氏家族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并为之世代守护,历时400余年之久,这在中国园林史上绝无仅有。无锡秦氏世谱,起自于宋代诗人秦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岂又在朝朝暮暮”,至今为有情人随口吟咏。应是家学渊源之故,无锡秦氏家族于明代出了一位著名人物秦金。而秦金的著名程度,如其宅第楹联所述:“九转三朝太保,两京五部尚书”。就是这个秦金,于正德年间购得惠山僧舍,将其建成别墅式园林“凤谷行窝”。

数十年后,此园归秦燿所有。秦燿是寄畅园的真正创始人。他借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寄畅山水阴”之句而名之。秦燿是明隆庆五年进士,因在江西平乱有功,晋升为湖广巡抚。后因赈灾事务遭同僚诬告,被朝廷罢官时年仅47岁。秦燿宦海失意,便寄情于山林溪泉,经数年筹划,改筑此园得20景,若知鱼槛,若悬淙涧,至今犹在。

漫漫400余年间,斯园兴衰无常,而秦氏族裔,则历经千辛万苦,穷尽财力物力,维之护之。即使家道衰落,亦不许为谋生而砍伐树木。他们为园内树木建帐立册,载明树木名称、坐落、棵树、干径,每逢春秋祭祖时,予以查核清点;即使砍伐枯树,也要合族讨论。

时至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在惠山激战,以致“全园尽毁,台榭尽为瓦砾场”。另一次毁灭性的灾难是,1937年遭日军侵华战火洗劫。所以,到了1952年,秦氏家族将这座古园献给国家时,其园内景象已是荒疏败落,早无人问津。

也就在那年,锡山龙光寺主持能安,也将龙光寺献给国家,于是市政府拨款10万,筹建锡山公园,即锡惠公园之前身,由此拉开了建设锡惠公园的序幕,而时至50余年后的今日,这项建设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