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告诉女儿:你真好——如何把女孩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
24889600000063

第63章 为了孩子将来少吃苦,要让孩子现在多吃点苦

在一次夏令营中发生了这样的情景:白天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玩得很开心,但到了晚上睡觉时,许多孩子看看床,却抹起了眼泪。他们想父母,不能承受父母不在身边的痛苦。在劝说下,他们勉强上了床,但是要求老师不能关灯。有位女孩子让老师给她找个布娃娃抱着。灯可以不关,但布娃娃却找不到,这位女孩女委屈地哭了起来,老师无奈给了她一个枕头当娃娃,可能是哭累了,她竟抱着枕头入睡了。还有个小女孩直哭着要见妈妈,老师怎么劝也不行,无奈拨通了她家里的电话,让她妈妈在电话中哄着她睡;她妈妈在电话里给她讲故事,唱催眠曲,半小时以后,她终于睡着了。

有的家长也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娇了,依赖性强,吃不起苦,将来可怎么办?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可是让孩子真的去吃点苦,家长又牵肠挂肚身不由己地担心起来。

孩子将来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是普遍现象,竞争会使孩子们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社会竞争不是一般能力的较量,自己的孩子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日本的一些幼儿园,每逢冬天,让赤身裸体的孩子在风雪中滚爬摔打。瑟瑟的冷风,冻得孩子发抖,嘴唇也发紫了,但是站在一旁的家长一个个“硬心肠”地看着,不动声色。

日本的家长说:“在送给孩子幸福之前,先要送给他们苦难。”

在联邦德国,孩子们的事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做,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做一些艰难的事。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时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在美国,小学生在学习期间,用给他人送报、送奶、修理草坪等劳动来挣自己的零花钱,从小就体验劳动的艰辛。

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吃苦太少了,他们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如果我们始终是太慈爱、太心软,不放手让孩子去锻炼,那么就有可能剥夺孩子本该获得的幸福,更不利于孩子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吃苦也是一种教育,一种精神和意志上的教育。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适当地让孩子吃点苦,孩子会更有能力去直面人生的风风雨雨。

下面是一位北京母亲给女儿进行吃苦教育的真实故事:

为了让女儿从小体验“苦”的感觉,懂得什么是艰苦的生活,一位母亲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自己的老家甘肃定西。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儿听了,便打算向动画片中的骆驼学习,赶紧先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他们,因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再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一道道缝,农民们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那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把一种体会留在心里。

这位母亲的做法让人敬佩!

为了磨炼小女儿的意志,不怕费时间、跑远路,离开繁华的首都,千里迢迢到贫苦的定西。艰苦的生活条件——应当说困苦的生存条件,渴和饿的品尝,既开阔了孩子大都市高楼林立封闭中狭小的视野,又心感身受知道了什么叫艰难,这些真比在温馨的家里,明亮的教室中上一万堂教育课都有用。

这种经历铭心刻骨,可能对这个小姑娘一生都受用无穷。愿更多的家长从温柔之乡醒来,多做一些磨炼孩子意志的事情来!